范仲淹烧蚊帐 节俭是中国传统美德,在司马光《资治通鉴 · 梁纪》就有一句名言:“俭约,所以彰其美也。”就是指勤俭节约,可以彰显一个人的美德的意思。 北宋名臣范仲淹本是以节俭闻名的,他曾对儿子说过:“我最不愿意的,是看着儿女安享父官的富贵俸禄。” 当年,第二位儿子纯仁结婚时,曾请匠人以高贵的绮罗制作蚊帐。范仲淹知道后十分生气,对儿子训斥一番:“吾家素清俭,安得乱我家法”,并警告说:“如将罗帐拿来家中,‘当火于庭’。”儿子听后惭愧不已,遂不再...
过则无惮改 独则毋自欺 当我们做错事,但用诸多借口为自己开脱时,会被人说“不要再自欺欺人了”。古时一句类似的,即是周希陶《增广贤文》的“过则无惮改,独则无自欺”。 这句话的意思是:犯了错不要害怕改过,独处时也不可自己欺骗自己。 古时,能够做到过则无惮改的,就有著名的“周处除三害”故事。 周处是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官宦之家子弟,有一身武艺,可是经常欺压百姓,令百姓见他纷纷躲避。 有一天,他听到一位老人说起当地有“三害”:一害是山中有虎,经常伤人;二是水下有...
取之有度 用之有节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要重视生态,有环保意识,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出自唐代著名政治家陆贽的奏议《均节赋悦恤百姓六条》。 陆贽因为看到朝廷苛征赋税,遂上奏议,大意指对于自然和社会产出的各种资源,要有限度地索取、有节制地使用,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作长远的规划和打算。陆贽同时也借这个奏议,劝谏朝廷体恤百姓,不要苛征赋税。 到今天,环保成为国家乃至全球的重...
王羲之的“墨池” 我们日常工作常常会遇到困难,如果抱着“将勤补拙”的心态,必定事半功倍。《礼记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句话就是说:别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别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够跟这个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聪明起来;即使本质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刚强起来的。 书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学不倦,甚至因为疯狂写书法,令到家中池塘变成一池墨水。 ...
务得事实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态度认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们会赞美这人做事“实事求是”,是一位能干可靠的人。 在古圣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语句来形容,就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汉书 · 景十三王传》,由颜师古作注而得出这优美的释文。这句话意思就是务必寻求事实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这句话语原本出自《汉书 · 景十三王传 · 河间献王刘德》,刘德是西汉景帝第三子,被封为河间王。刘德修学好...
不贵于无过 而贵于能改过 要成功,就要经得起挫折。古代很重视个人的修养,特别看重“错而能改”。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有一句名句“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就是说一个人从来没有犯错固然值得欣赏,但更可贵的就是一旦犯了错而能改过自新。 在古圣言书中,不乏错而能改的教导。除了王守仁外,有司马光《资治通鉴 · 汉纪》中的“固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可以...
知耻近乎勇 中国有不少自古流行的金句,当中都有大智慧,其中儒家学说对于“修身”之道,就有一句名句:“知耻近乎勇”。 这句话出于《礼记 · 中庸》,意思是指知道羞耻,就接近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了。一个人有了羞耻的心,即是懂得自省,如能进而自勉自励,勇于改过,就是真正的勇敢,达到“修身”之道。 中国古代有不少伟大人物都有知耻之心,成就崇高品格,例如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庄子“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以及...
古代“摸金校尉”是什么职位? “摸金校尉”其实就是盗墓者,是中国古代对盗墓者的别称。 据史书记载,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汉代陈琳所作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中就出现过。 檄文中指出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公然盗墓取财,以贴补军饷。 被袁绍告了一状的曹操,并没有坚定否认自己派人掘墓充实饷军一事,后来“摸金校尉”也逐步成为了盗墓者的代称。 ...
“太子洗马”是什么职位? “太子洗马”这个古代职位名称,很是有趣,从字面上看,似是为为太子清洁马匹,实际这职位与洗马完全没有关系。 “太子洗马”职位最早先秦时期已设置,意同“先马”,是太子身边的侍从官,每当太子出行的时候就在太子的车马前为先导,负责引路开路,可以算是太子的仪仗队的一部分。 《问玉珉》:“洗马进贤冠,出则在马前清道,固曰洗马。” 唐朝时,这个官职只为“从五品”,九品中职位不算太高,但却是极受欢迎的职位。 ...
古代“劝酒”有专门职位? 自古以来,酒都是宴会必备的,但原来酒不是随便喝的。 古代有“酒令”,自唐朝起,宴会上“酒令”已是一项有仪式章程的酒事活动,又或称为“劝酒”。“劝酒”就是今天在饮宴上主动为人倒酒劝饮的行为。 唐代,“劝酒”统称为“酒纠”,也有叫作“席纠”、“觥使”。按照职责不同,又再分为“明府”、“律录事”、“觥录事”三职。 “明府”是酒席上最有威望的人,负责监督整个宴饮活动。明府一定是摆设酒席的主人,而是类似于现在的公证人,要德高望重,负责监督整个饮酒活动。 “律录事”负责宣令、行酒、判断是非...
马的量词为什么是“匹”? 我们形容车的数量,会说“一辆车”;说到船,会说“一艘船”;说到马,则是“一匹马”。 为什么马的量词会是“匹”呢? 玩过“二人三足”游戏的人,都知道合作的二人如果实力“相当”、步幅“相当”、速度“相当”,则获胜机会大增。若能如此就是一对好匹配。 匹,有“相当”、“相配”的意思。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晋匹也,何以卑我?”意思是说,“秦国和晋国是相当的,为什么要小看我呢?” 至于马,古代的车是以双...
买鞋需要先“打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新界农村一般离墟市较远,孩子少有机会到墟市去。 孩子要买鞋,由于没有尺,客家人会用一条麻包绳或咸水草,来量度孩子的脚掌长度,然后把相当孩子脚长的麻绳/咸水草到墟市买鞋,这个动作就叫“打匹”。 为什么叫“打匹”? “匹”是古时的量度单位。《说文解字》:“匹,四丈也,从八、匸。八楪一匹,亦声。字亦误作疋。”《说文通训定声》:“按:《汉书·食货志》:‘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疋。’” 打匹,就是把脚长度量度出来了。 古人的确有以麻绳来量度脚掌尺寸的。《细说汉字部首,足部》引《韩非...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这两句词,是形容澄明的夜色和温柔的细雨,更巧妙的是诗人用数字来描写,实在有趣得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其中两句,指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这首词是辛弃疾居于江西省上饶时的作品,当时诗人于晚上在黄沙道上散步时作,最终写出这篇描写夜色和小雨的佳作。 全首词从字面来看很容易理解。全首是“明月别枝...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很多古诗对于现代人来说,不看注解不易明白,但这一句算是例外。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柳满皇都”出自韩愈的《初春小雨》,意思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看似简单,实则绝不平淡。 前面还有两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指京城的街道上小雨纷纷,雨丝就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小草钻出地面,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天到了,大地回暖,万物复苏,令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古人有很多赞美春天的诗句,读来令人心情愉快。 宋代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就是赞美春天的美句。 这两句意思是万紫千红的花朵开满枝头,争相着向人们报告春天的来临。 春天象徴着美好的开始和盎然的活力,孕育着新的希望,百花齐放捧出万紫千红,诗句瑯瑯上句,将春天的生机呈现出来,反映出古人的文采。 延伸阅读:一生之计...
帮我搦住,唔该! 相信大家想请人帮忙提一下东西时,会说到:“帮我拎住,唔该!”这个“拎”字,正写就是“搦”,音nuò (攞)。 “搦”字有拿、提、用力按压的意思,都是用手紧紧捉住物件的动作。 在古代,这个字较为常见,而且有多种意思。如《三国魏·曹植·幽思赋》:“搦素笔而慷慨,扬大雅之哀吟。”这里是握笔的意思。 《文选·左思·魏都赋》中的“搦秦起魏,威振八蕃”,这里的“搦”则有压制的意思。 《薛仁贵征辽事略》中有“跃...
“輘輷”原来这样解? “静静鸡喺度咬耳仔!你哋究竟有咩輘輷?” 说两人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或事情有些暧昧怕被人知道,通常会说这件事当中有“輘輷”,广东话发音即是“景轰”。 《文选.洞箫赋》中曾出现这个字:故其武声,则若雷霆輘輷。《文选.李善注》中则提到:輘輷,大声也。 也就是说,“輘輷”发音与古代战车行进时发出的声音相近,若士兵行军打仗时听到这样的声音即表...
大夿夿 有没有听过有人说:“大拿拿十万蚊”呢?很多人以为是“拿拿”,原来正确应该写成“夿夿”。 在詹宪慈《广州语本字》:“夿夿者,形容物之大也。俗读夿,若拿……常语有曰‘一个银钱大夿夿’。” “夿”形容大,“一个银钱大夿夿”,就形容金钱数量之大了。“大夿夿十万蚊”,就是说十万元是一笔大数目了。 不过,大夿夿严格来讲并不应读成“大拿拿”,而是“大巴巴(bā)”,不过,如果遵循这个发音,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二句诗来自唐朝大诗人李白,寓意每个人有自己的才能,必有自己的用处,在失意时不必气馁,即使千金耗尽,也可重来,是在人生低潮时激励向上的话。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源于李白所作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上天给了我才能,必然有用到的地方;即使千金散去,也还会重新得到。 李白作这首诗,大约是在天宝十一年,当...
“不见棺材不落泪”下一句是? 电视剧当中,有反派威胁主角的时候,会说上一句“不见棺材不落泪”,继而就会用上凶残的手法折磨他人。 这句“不见棺材不落泪”也成了大众熟悉的俗语,但这句话背后是有什么故事呢? “不见棺材不落泪”原句实为“不见亲棺不落泪”,出自明朝兰陵笑笑生写的《词话》,比喻执迷不悟,坚持错误的道路,不彻底失败,就不肯罢休。 相信很多人对这上半句的俗语都非常的熟悉,但是这并不是它的全部,还有另外下半句,就是很多人都应该听过的“不到黄河心不死”。 原句是“不到乌江心不死”,说的楚汉...
“耄耋之年”与“期颐之年” 若某人的年纪到了八、九十岁,我们可以“耄耋之年”(粤音:冒秩)来形容,到了一百岁,则称为“期颐之年”。 “耄”指两鬓斑白的老人家,亦含有思想紊乱的意思;“耋”更有跌倒的意思,也是用来形容老人家的。 曹操《对酒歌》就曾写道:“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到了一百岁呢? 那么就可以称为“期颐”。《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
每日一词 白鼻哥是何许人? 白鼻哥是何许人? 白鼻哥,也叫白鼻。原指传统戏曲的丑角(三花脸),因用白粉涂鼻,俗称白鼻哥或白鼻。 在传统粤剧中,白鼻哥的角色多为反派,例如作为才子的反衬,上京考试而榜上无名,下场时说:“今科不中,明科再来。” 后来,“白鼻哥陪考”就用来比喻考试失败之人。 其后,白鼻哥又泛指无能之辈瞎凑热闹,永远是陪衬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