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3-22
每逢传统节日、庆典或舞台表演等场合,都会有舞狮团队助兴,增添热闹气氛。以戏曲脸谱为蓝本的狮头,色彩艳丽吸睛,配合舞者的动作功架,表现狮子的表情神态,惟妙惟肖。
这项逾千年历史的民间表演,究竟从何而来?舞狮结合功夫、音乐及文化艺术等元素,坊间不时举办适合儿童和青少年的舞狮班,而赛马会“何以中华”文化大使计划也将舞狮纳入具代表性的文化主题,走进社区,让中学生认识和探索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
香港流行舞南狮 创新“南狮北舞”成主流
现时流行的舞狮,主要分为南狮(醒狮或广东狮)和北狮。南狮流行于广东,包括香港等地区,而北狮则在长江以北地区较盛行。1980年代起,舞狮加入创新元素,将传统南狮的形象,结合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带动新的舞狮风格,流行至今。
回溯舞狮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传说是山中出现狮子吃掉村民,村民群力将狮子杀死后,有人模仿狮子的形态舞动而演变为舞狮;也有指村民以纸扎狮子及锣鼓成功驱赶年兽后,变成了舞狮。
当中,较可信的说法是舞狮起源于东汉,当时首次有狮子从西域传入中国,人们模仿其外貌、神态作戏。唐代时期,舞狮是宫廷的娱乐节目,专门供皇帝欣赏。到了明、清代,这项表演艺术经常与武术功夫相联。舞者扮成狮子的模样,配合锣鼓音乐的演奏,做出各种模仿狮子的形态动作。
渐渐地,这种表演艺术在民间广传开去,也因着人们移居至海外,而将舞狮表演流传到海外华人社区。
延伸阅读:舞狮表演——舞出非遗真意趣
传统舞狮可驱邪避免 南狮“黄红黑”代表三国“刘关张”

中国传统上,认为舞狮可以驱邪避鬼,因此每当新张庆典、喜庆节日或丧葬仪式上,都会请来舞狮助兴。南狮早期多数以黄、红、黑为主色,代表三国时代“刘关张”三位代表人物。
黄狮代表劉备,又称为“瑞狮”,以黄脸彩花白须,脑后有三个金钱,代表智、仁、勇俱备。
红狮代表关羽,也称为“醒狮”,红脸黑须,脑后有双铜钱,代表智、勇双全。
黑狮代表张飞,又称为“猛狮”,黑脸黑须,年少气盛,脑后有单金钱,代表勇猛。
时至现在,舞狮的造型不再单单以黄、红、黑为主色,而会配合狮艺比赛或表演,改为以鲜艳夺目颜色为主。
延伸阅读:香港喜庆丧葬必备的舞狮传统文化
舞狮先学马步跳桩 狮头狮尾讲求合拍性
舞狮最讲求腰马(即腰部和马步)的力量,初学者必须由练习四平马及各种步法开始,打好扎实的基础;再学习跳桩、马步上桩等动作技巧。同时,舞动狮头者和狮尾者要讲求协调合拍,并须与锣鼓节奏配合,才能展现形神俱备的舞狮表演。
在1980、90年代,舞狮表演由街头及舞台走进学校,发展为课余活动,有中、小学校开办舞龙舞狮班。2014年,舞狮入选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的表演艺术类别。
近期,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捐助的赛马会“何以中华”文化大使计划,亦看中舞狮的训练方法和表演形式,其结合功夫武术、文化艺术以至乐器演奏,体现了多元化表演艺术。该计划将舞狮技艺带进全港多区的中学,希望学生透过舞狮讲座、工作坊的互动学习,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产生欣赏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