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國冬至」是甚麼節日? 冬至是中國傳統上一個重要節氣,而聖誕節則為歐美一個重要的日子,有沒有想過昔日在中國曾經出現一個節日叫「西國冬至」? 所謂「西國冬至」,其實就是聖誕節。 在晚清時期,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甚至不少外國人踏足中國這片土地,以及定居,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不少碰撞,其中上海在19世紀中葉開始便成為了中西文化匯聚的大城市。 外國人來到中國旅居後,便將西方人過聖誕節的習俗帶來中國,不過當時中國人對這個節日不甚了解。 上海...
「鐵石心腸」原來形容一位好官? 我們看電影或小說的時候,不時會見到有些負心漢角色,其另一半通常會用「鐵石心腸」來形容他。 鐵石心腸原作「心如鐵石」,如今看這個成語好像有點負面,但原來它來自一位東漢末年一位好官員的事迹。 這位好官名叫王必。據《魏武故事》(據《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所載:「領長史王必,是吾披荊棘時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鐵石,國之良吏也。」曹操授王必兼理丞相長史,在敕詔中稱讚王必,說他...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孔子歧視女性? 這句話出自先聖孔子之口,他一向推祟君子之道,所以說「小人難養」不難理解,但說「女子難養」則有點奇怪,難道孔子歧視女性? 先看出處。語出《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其實,這裏所說的「女子」,在朱熹《論語集註》中指為「臣妾」,並不泛指女人。皇帝所寵幸的身邊人,有男人「臣子」,也有女人「妃妾」。 「小人」則是指與君子之道相違背之人。這裏的「養」,不是白吃白喝的「養活...
「鵲巢鳩佔」原是理所當然? 「鵲巢鳩佔」指強佔他人住處和位置,但其古代解釋原來根本沒有這個意思的。究竟有甚麼意思? 「鵲巢鳩佔」成語裏有兩種鳥:鵲和鳩。鵲指喜鵲,棲於山野間;鳩,不是指鳩鴿類的斑鳩,而是指俗稱布穀鳥的一種杜鵑,古稱鳲鳩 (粵音:師究)。 各種鳥類都有一種共同的本領,能夠用口銜着泥和草,用來在樹上築巢居住,只有鳩鳥是例外。 鳩不會自己築巢,只憑體力比較強,用武力欺凌別種鳥類,霸佔別種鳥類的鳥...
「九牛二虎」有幾大力? 形容一個人力大無窮或者使出很大的力氣,我們會以「九牛二虎之力」來形容。 為甚麼是「九牛」與「二虎」呢? 「九牛」語本《列子·仲尼》:「吾之力者,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能撕裂犀牛的皮革、能拖曳九頭牛的尾巴,可想其力氣之大。 「二虎」則指春秋魯國的大力士管莊子刺二虎的故事,典出《戰國策·秦策二》。 故事的原文指兩虎爭吃一個人,管莊子在兩虎互相鬥爭時殺了兩虎,說:「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
韓信帶兵 多多益善 慈善機構進行籌款活動,善款數字當然是「多多益善」。原來「多多益善」這個詞來自一個楚漢相爭時期赫赫有名的大將軍「韓信」。 這句話出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原來是韓信說給當時的主公劉邦聽的。 有一天,劉邦和韓信等人在閒聊。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你最多帶十萬。劉邦說:那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回答:多多益善了吧! 劉邦聽罷顯得十分疑惑,不明所以。 韓信解釋說:你不能帶兵,但能馭將。意即劉邦註定是人...
「五斗米折腰」點解成為打工仔名句? 「五斗米」指俸祿,「折腰」指彎腰,不為俸祿而折腰,代表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這名句出自田園詩人陶淵明之口,如今卻多掛在打算辭職的打工一族的嘴邊。 《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40歲的陶淵明,某年秋冬之際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他到任第81天時,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這個督郵以貪婪聞名見稱,每年兩次巡視,都要求下屬奉上財帛珠寶,好讓他「滿載而歸」。 這次督郵派遣差縣吏來叫縣令(即陶淵明)...
張公吃酒李公醉 張公喝酒,為甚麼旁邊的李公卻先喝醉? 張鷟(粵音 鱷)的《朝野僉載》一書有記載:「天后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當時,李唐王朝已經易姓,武則天改國號為周,篡奪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也被廢黜。另一邊廂,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是武則天最寵愛的大臣。「張公吃酒李公醉」是諷刺李顯...
立冬收成期 雞鳥卡會啼 香港天氣剛剛開始有一點秋意,但原來已過了立冬了。立冬是農曆中第19個氣節,代表冬天到來的意思。 立冬之時,萬物終成,在古代對農民而言,立冬是一個重要的日子,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農民們也會停止在農田中作業,等到春天來臨再次投入生產。 在中國社會當中有關立冬的諺語頗多,例如有一個說法是「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意思是因為雞鳥看到稻米豐收,牠們便想到有足夠的穀物果腹,所以高興的啼叫,代表...
人惡人怕天不怕 人善人欺天不欺 本性兇惡的人,人人都怕他,但上天不會怕;善良的人,往往被人欺負,但天卻不會欺負他。 這句話語見於明·李梅實《精忠旗》三四折:「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俺秦檜一生奸詐,半世強梁,害了岳家父子,指望富貴久遠,誰知報應分明,今日東嶽罰惡司投到,受了一場大苦。」 岳飛是歷史上有名的忠臣、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當他在前線步步進迫,勢如破竹殺退金兵、直搗黃龍,眼看就要收復半壁江山的...
國亂思良相 家貧思良妻 國家動亂之時,就渴望有一位治國有方的宰相;家庭貧困之時,就希望能娶得一位賢妻襄助。這兩句加起來就比喻情況愈是艱難,愈要知人善任。 語出《史記·魏世家》:「先生嘗教寡人曰: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戰國初年,魏國被諸侯國環繞,魏文侯希望覓得一名賢士成為宰相,於是向李悝(又名李克)請教,應該任用魏成,還是翟璜? 李克表示要看一個人面對貧窮與富貴、低賤與騰達時如何為人處事,而不是聽他自吹自擂。只有...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這傳頌千古的詩句來自唐·王維五言律詩《終南別業》的其中兩句,意思是即使去到山窮水盡,亦可從容不迫,輕鬆面對,字裏行間充滿禪味。 王維一生仕途頗順利,但也目睹不少官場現況,中年開始潛修佛法,四十歲後,開始過着亦官亦隱的生活,此時其詩作充滿禪味,有「詩佛」的稱號。這首詩是他晚年的作品。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詩人興之所至隨處而行,不知不覺間走到了水流的盡頭,沒有路可前行了,那就坐下來休息一下;休息期間,抬頭望向天空,...
良藥苦口利於病 忠言逆耳利於行 「良藥苦口」,即良藥多數是帶苦味的,但卻有利於治病;「忠言逆耳」,教人從善的說話多數是不太動聽的,甚至令人感到不舒服,但卻有利於改正缺點。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出自《史記·留侯世家》中的故事: 沛公劉邦起義,十萬義軍順利進入咸陽城,直搗咸陽宮。劉邦被宮中的美女珠寶所吸引,樂而忘返,他的連襟兄弟樊噲勸他離去,但他卻不從。 直到張良入宮直諫,嚴厲地痛斥劉邦一頓,並說:「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請沛公聽樊噲言。」劉...
秋風秋雨愁煞人 數秋天的絕句,首選「秋風秋雨愁煞人」! 1907年7月15日,著名愛國巾幗英雄秋瑾女士在杭州遇害。從被捕到犧牲,她只寫了一句話:秋風秋雨愁煞人!由於此遺言廣為傳誦,許多人以為是秋瑾所作,實際是秋瑾引用了清代陶澹人《秋暮遣懷》的詩句。 原來詩句是:「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意謂:秋雨又加秋風,寒冷加上深宵又只有一人獨坐,如斯...
三人行 必有我師 這話指我們必須向身邊優秀的人學習,這是一種做人應有的態度。 此語出自孔子《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個「師」不限指老師,而是指任何值得我們學習的人。他/她當然可以是老師,亦可以是朋友或長輩,學習他們身上一些優點,將之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特點。而如果看到對方的缺點,就要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三人同行」...
日啖荔枝三百顆 盛夏荔枝當造,吃幾顆鮮甜多汁的荔枝,絕對是人生一大樂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提到荔枝,不少人會想起蘇軾的這首詩。蘇軾不僅是宋代著名文學家,還是個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蘇軾仕途坎坷,於宋哲宗紹聖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貶至嶺南。自他在惠州第一次嚐到荔枝後便十分喜愛,後來更多次在詩文中提及,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惠州一絕》中《食荔枝》一則。 詩中首句「羅浮山下四時春」中的羅浮山位於廣東東江北面,是著名風景區。第二句筆鋒一轉,「盧橘楊梅次第新」,就說到了枇杷...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句五個「知」,出自《論語·為政》,是孔子對學生子路的教導。「知之為知之,是知也」聽起來十分合理,但為甚麼「不知為不知」又會「是知也」? 其實在古文中,「知」通「智」,因此「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智慧。而此話也有兩個說法: 一、關乎治學態度: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要裝懂。要以誠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不得驕傲,這樣才能認清自身問題,得以改進。 二、關乎待人處世...
「黃粱一夢」夢了甚麼? 「黃粱一夢」比喻榮華富貴終歸虛幻,勸喻世人不用太過執著,原來是出自一個奇幻故事的。 典故是這樣的:唐朝開元年間,有一個窮困潦倒的盧姓書生,在上京赴考的途中經過一間旅店休息,碰巧遇到一位道士,兩人暢談甚歡。 言談間,盧姓書生感慨自己雖貴為讀書人,但一直未能考取功名,仍然貧困,感到十分落泊。於是,道士拿出一個青瓷枕頭,讓盧姓書生睡一睡,便能滿足他希望得到榮華富貴的願望。 這時,...
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 情人節快到了,是時候說一下古代愛情的詩句。古代描寫愛情的詩詞多不勝數,但這二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實在是名句之中的經典。 意思是如果男女雙方是情投意合,認定對方為終身伴侶,即使分隔二地,也不需「朝朝暮暮」:日日夜夜、時時刻刻地想念對方。 語出秦觀的宋詞《鵲橋仙·纖雲弄巧》。 話説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但有一天,她偷下凡間,遇見牛郎,跟他相戀並結婚。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他們愛情故事感動了喜鵲,喜鵲們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
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出自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這二句話蘊藏着做人處事的大哲理。 這句話意思是說,「洞明世事」、「練達人情」,就像做「學問」和寫「文章」一樣,非常不容易。 當今做人處世,除了要有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外,也要有情緒智商(Emotion quotient)及逆境智商(Adversity quotient)等等。很多人有足夠的智商...
士為知己者死 女為悦己者容 意思是志士為了解自己的人而犧牲,女士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這話出自戰國時代四大刺客之一豫讓,其背後是一個可歌可泣的復仇故事。 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豫讓起初替范氏和中行氏做事,但並未受到重用,後來投靠晉國的智伯,得到對方的器重。 後來韓、趙、魏三國在晉陽之戰中擊敗智伯,並瓜分了智伯的土地,其中趙襄子最痛恨智伯,把智伯殺掉,豫讓有感自己的主子被殺,於是說出了「士兵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話,並展開了一連串的復仇大計。 ...
每日一詞 「賓虛」和「趁墟」 形容場面人山人海,熱鬧非常,老一輩的香港人,會以「賓虛咁嘅場面」來形容。你聽過嗎?是如何產生的呢? 「賓虛」,在廣東話中有人山人海、場面宏大的意思。 這個說法有說是源自於1959年出品的美國電影Ben-Hur,這電影中文譯名叫作《賓虛》,「賓虛」這個詞,其實是戲中主角的名字。 這套電影在上世紀50年代上映,由於當時沒有後期特技,所以在場面上需要採用特大製作。製片公司動用超過萬名臨時演員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