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算機之母」 夏培肅的永恒傳奇

編輯︰許可

  夏培肅的名字或許很多人沒聽過,但就是這位淡泊名利的女科學家,奠基了中國電腦(計算機)事業,並研製出第一部自主設計電腦;她還為國家培養了眾多人才,門生頂起中國電腦領域半壁江山。被公認為「中國計算機之母」的夏培肅有甚麼永恒傳奇?

夏培肅精通電子和數學 研發電腦最佳人選

夏培肅出身教育世家,父親是滿清末年的舉人,曾在江津縣辦學;母親曾任江津女子小學校長、江津女子中學教員等。圖為學生時代的夏培肅。(網上圖片)

  夏培肅1923年生於重慶一個教育世家,自小便是「學霸」,數理科尤為出色。為了實現工業救國的理想,她高中畢業後選擇入讀中央大學無線電專業,至1947年負笈英國,3年後取得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留英期間,夏培肅與早在大學時期認識的物理學家楊立銘結為伉儷。

  新中國成立,夏培肅和丈夫回到祖國參加建設,她被安排在清華大學電訊網絡研究室工作。

  1952年,時任中科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的華羅庚提出發展中國電腦事業,並獲國家支持,他挑選了懂電子又精於數學的夏培肅為3人科研小組的成員。

夏培肅大學選擇無線電專業,除了因為她喜歡數理科,更因為她希望工業救國。圖為夏培肅上世紀40年代在交通大學的留影。(網上圖片)

  夏培肅後來談及與電腦結緣經過時說:「一個人在一生中,常常會有一些改變命運的重要轉折點。對於我來說,這個重要的轉折點出現於1952年的一個晚上──我第一次謁見華羅庚教授時.....。」她的人生轉折點,也是中國電腦研究的序幕。

  上世紀50年代,電腦在全球界都是新學科,中國更從零開始,所以夏培肅和科研小組成員的工作困難重重。

  他們要鑽研電腦專業知識、開展研究,還開班培訓更多電腦人才,可是手上資料極為有限,大家只好每天到圖書館查找英文期刊,零零星星地搜羅相關內容,然後一字一字抄錄。

夏培肅編寫首本講義 翻譯電腦用語沿用至今

上世紀50年代初,中蘇處於蜜月期,大批蘇聯專家來華支援建設,中國大量引入蘇聯技術。因應當時情況,夏培肅研發中國第一部自行設計電腦的腳步,也因為當局引入蘇聯電腦圖紙而停下來,至中國關係開始破裂後才重啟。圖為蘇聯專家輔導中國研究生。(網上圖片)

  作為培訓班負責人,夏培肅還編寫了《電子計算機原理》,這是中國第一本電腦科學講義。

  為大家能更好理解相關概念,她逐字推敲,把外文電腦用語翻譯成中文,例如把「bit」翻譯成「位」、把「memory」翻譯成「存儲器」等,很多名詞沿用至今。

  另一方面,自行設計電腦亦是小組的任務,但該工作因為當局從蘇聯引入圖紙而一度停下來,到50年代後期才重啟。惟當時科研小組另外兩名成員已先後離開,只有夏培肅堅持下來,研發重擔全部落在她肩上。

  延伸閱讀: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屠呦呦用「中國神藥」改變世界

夏培肅的「107」電腦安裝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內,當時該大學校址在北京,1970年才遷到安徽和肥的現址。圖為「107」電腦。(網上圖片)

  夏培肅不負眾望,她無日無夜地工作,很快便完成電腦總體功能、邏輯、工程、部分電路及調試方案的設計,「我對計算機太着迷了,我滿腦子、無時無刻不在想着計算機........」。

  1960年,第一部中國人自行設計、代號「107」的電腦問世。

  「107」當然不是現在大家常接觸到的家用或辦公室小電腦,它安裝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個60平方米機房內的大型電腦。除了為教學服務,它後來還被用於彈道、核反應堆射線能量等計算,助力中國國防科技發展。

夏培肅埋頭研究 兒子意外掉水溝夭折

夏培肅教學之認真盡責人所共知的,她曾給一名學生的論文改了26遍,前後用了8個月時間,甚至章節安排、遣詞用字都細心修正。圖為夏培肅指導學生。(網上圖片)

  「107」是中國邁向電腦技術自立的第一步,有里程碑意義;在那個特殊年代,它還振奮了無數國人。

  誠然,「107」與當時西方最先進電腦相比是有距離的,因為該電腦被公認為「中國計算機之母」的夏培肅,晚年接受傳媒訪問時曾坦言兩者「差得遠」,但她對「107」沒有遺憾,「因為我中間培養了很多接班的幹部,那給國家貢獻的,可比一台計算機大多......」。

  要說夏培肅的遺憾,是她為「107」埋頭苦幹之際,大兒子不慎掉進家中後院的水渠夭折,這是她永遠之痛。

夏培肅在學界地位崇高,圖為夏培肅與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右)在學術會議上交流。圖片左邊為夏培肅的學生李國傑;他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網上圖片)

  「107」之後,夏培肅繼續為中國赶超世界先進水平努力,她先後研發出多類型電腦,又提出一系列先進應用理論,幾乎每十年都出一個大成果。不過,她的成果有的學術性太強,一般人未能理解。

  在做研究的同時,夏培肅還傾盡心血教書育人。除了研發「107」期間為國防、工業部門培養的700多人,她40年間還親自指導了60多名研究生,很多都成了業界響噹噹人物,李國傑、胡偉武便是表表者;有傳媒形容為,夏培肅的門生「頂起中國計算機領域半壁江山」。

夏培肅:不自主發展芯片將永遠受制於人

現在中文的「先生」多是稱呼男性,但也有一些既有才學,又極受尊敬的女性被稱為「先生」,夏培肅便是其一,她的弟子和後輩都尊稱她為「夏先生」。圖為1985年夏培肅(右二)獲英國Heriot-Watt University榮譽科學博士學位。(網上圖片)

  而弟子們都不會忘記夏培肅反覆說的一句話:「我這輩子最大的心願,是搞好中國的計算機事業。我們這代人沒搞好,你要搞得比我好。」

  另外,說夏培肅的故事一定要提到芯片。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夏培肅多次致函相關部門,力陳「我國應開展高性能處理器芯片的設計,建議國家大力支持通用CPU芯片及其產業的發展,否則,中國在高性能計算技術領域將永遠受制於人」。

胡偉武(左)是夏培肅後期的學生。他研發的「龍芯」,有望突破西方對中國之制裁。(網上圖片)

  30多年過去,夏培肅高瞻遠矚的話還是沉甸甸的。

  現在,弟子之一的胡偉武正逐步實現夏培肅芯片不要受制於人的願望。

  他2002年做出了第一款中國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通用芯片「龍芯一號」;為紀念恩師夏培肅從業50年,他將「龍芯一號」命名為「夏50」。目前「龍芯」系列仍在發展之中,向世界頂尖水平邁進。  

  2000年前後,夏培肅逐漸淡出科研一線,但她從沒離開中國電腦事業。2014年8月27日,這位淡泊名利、為祖國發展貢獻一生的女科學家與世長辭,享年91歲。

  延伸閱讀:新一代中國超級電腦將面世 或取代「富岳」重奪世界第一

夏培肅和丈夫楊立銘都是中國著名科學家。楊立銘專注於理論物理,與「氫彈之父」于敏合著有《原子理論講義》一書。圖為夏培肅和丈夫晚年的合照。(網上圖片)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研發「中國芯」 黃令儀年過80仍在奮戰

1:58

中國高鐵為何這麼穩?女總設計師梁建英:因為我暈車

中國電動車的「領航員」 香港科學家陳清泉

「中國計算機之母」 夏培肅的永恒傳奇

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

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真的會「飛」 親身體驗意外慳千萬美元研發經費

雙星定位 航天專家陳芳允為北斗奠基

孫家棟見證航天發展 他還是「中國衛星之父」

時代英雄

李振聲——比肩袁隆平的農業科學家 要讓中國人家中裝滿糧

傑出名人

敦煌保育80年|「敦煌守護神」常書鴻 千年莫高一生守候

創新先鋒

「無創產前檢查之父」盧煜明

盧煜明獲任香港中大校長 帶你認識這位「無創產前檢查之父」

小城大事

李子柒最新影片截圖

李子柒回歸|新影片花大半年製作非遺「漆藝」 停更近3年還做了甚麼?

運動健兒

2:22
巴黎殘奧WH2級單打亞軍陳浩源

「輪羽二哥」陳浩源再闖殘奧 勇奪銀牌突破個人成績

影視巨星

瓊瑤、《還珠格格》劇照

瓊瑤逝世|首部小說捧紅林青霞 《還珠格格》助亞視打低無綫

編輯推薦

中國鐵路冷知識之三|鐵路車次有講究 為何同一趟列車有兩個編號?

盤點|中央三次贈港國寶大熊貓 重溫可愛瞬間

2:15

「熊臉識別」野生大熊貓 高科技守護中國國寶

四川大熊貓基地

四川「追貓」攻略!盤點3大熊貓基地 邂逅「花花」和它的小夥伴們

1:47

1800隻大熊貓

十大中國瀕危動物:「最可愛國寶」大熊貓

邊「玩」熊貓邊讀書?全國首個大熊貓學院正式招生

新興行業-大熊貓飼養員

新興行業|大熊貓飼養員是「最有趣筍工」?

成都大熊貓博物館開幕 主打高科技互動保育體驗

0:31
海南艦

有片|解放軍海軍艦艇編隊訪港5天 即睇新型兩棲攻擊艦「海南艦」風釆

1:30
香港展覽盛事

《香港機遇新里程》 認識變革掌握新機遇

1:37
原來在山西省運城市有一個被譽為「中國死海」的鹽湖,運城鹽湖的湖水會隨着氣溫等及礦物變化,呈現五顏六色的變幻美景,令人歎為觀止。

山西旅遊|「中國死海」運城鹽湖 沉醉迷人七彩幻境

2:18

香港古迹|堅尼地城魯班先師廟本月設免費導賞 細訴建築歷史

3:45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航天「從無到強」 躋身世界前列

2:48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交通75年 從「基本靠走」到復興號和C919

3:15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如何成為「基建狂魔」?

黃子華棟篤笑、電影《破·地獄》

《破·地獄》|黃子華「票房靈藥」怎樣練成? 首個棟篤笑原是娛圈告別作?

行山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腳比路長的道理

上海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對「天下」的想像:一個烏托邦想像背後的政治、思想與學術

2007年12月22日
南海一號

南宋沉船「南海一號」出水

冬至不端餃子碗 凍掉耳朵沒人管

  冬至是中國古代曆法二十四氣節中的重要日子,習俗之一是家家戶戶都在這天趕回家「做冬」,北方人更有吃餃子的習慣,於是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諺語,原來背後有一個觸動人心的故事。

  相傳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與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有關。張仲景是一個醫術高明的人,某年在辭官返鄉時,正逢嚴寒的冬季,見到許多百姓沒有足夠的衣服及食物,有些人的耳朵甚至被凍壞了。

  於是,張仲景叫徒弟們用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剁碎放在鍋子裏煮,然後將這些餡料用麵皮包着,分給受寒冷天氣侵襲的百姓,治癒了很多...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