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12-06
自主研發芯片有多重要,現在毋庸贅言,而說到這話題,為研發「中國芯」傾盡一生、年過八旬仍奮戰在最前線的黃令儀,是必須提到的人物。
黃令儀創建國內首半導體實驗室
黃令儀原籍廣西桂林全州,1936年出生在南寧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童年經歷山河破碎,令她從小便有了讓救亡圖存、為國效力的志向。
1958年,黃令儀畢業於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因為成績優秀,她被推薦至清華大學進修,主攻半導體器件。
近年常會聽到半導體、芯片、集成電路之類名詞,但很多人未必能完全明白;有網站給出「極簡」說法:芯片就是半導體元件產品的統稱、是集成電路的載體,這能讓大家都掌握內容嗎?
無論如何,到清華大學進修半導體,是黃令儀人生最重要轉折點,亦是她與中國的芯片事業結緣之開始。
黃令儀從清華回到母校後,創建了半導體專業和國內首個半導體實驗室。上世紀60年代,她調入中國科學院。
為「兩彈一星」 黃令儀攻關微電腦
那時國家為突破「兩彈一星」的瓶頸,在中國科學院成立專攻微型電腦和相關項目的部門,由黃令儀擔任負責人,這就是中國第一支研發芯片的隊伍。
缺資料、缺設備、缺人才、缺材料,黃令儀還是帶領隊員們刻苦鑽研,並取得突破。隨後國家研發大型通用計算機(電腦),團隊又繼續攻關,研發的芯片在1978年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奬。
1984年是黃令儀無法忘懷的。那一年,中科院因為經費緊張,無奈停止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發,她也被調到微電子中心。
「(我)一走出北樓門口,忍不住失聲痛哭了,難道我們嘔心瀝血十幾年創建的研究室就這樣結束?計算所今後設計計算機的人真的只能看到黑匣子,而裏面是甚麼都不懂了?難道計算所今後真的走向了『無芯』的未來?」這是黃令儀的自述《回望50年》其中一段。
延伸閱讀:「中國計算機之母」 夏培肅的永恒傳奇
琳琅滿目非國貨 黃令儀痛苦掉淚
此後一段時間,儘管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沒完全停頓,卻已跟不上西方的腳步,很快便被遠遠拋離,電腦芯片為外國公司所壟斷。
黃令儀在《回望50年》中還提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刺激」。
1989年,她被派到美國,期間參觀了拉斯維加斯一個國際芯片展覽會,惟她跑遍了幾乎所有攤位,卻找不到一個是中國的。好不容易在人群中看到了幾個中國人,她迎上去問「你們是來參展的吧」,得到的答案卻是「我們也是來參觀的」。
「(我)心中猛然一震,沒有希望找到了。只有我最明白,1963年我國的集成電路研究水平與國外是同步的啊!為甚麼現在差距如此?內心的痛苦使我掉下了眼淚。」
黃令儀當天在日記中寫着:「琳琅滿目非國貨,淚眼漣漣。」她暗自下決心,一定要設計一塊高水平的芯片來參展。
退休後再出山 黃令儀成「龍芯之母」
回國後黃令儀又把重心放到芯片上,潛心鑽研各種集成電路設計方法,還獲得了兩個發明專利。可惜的是,研究成果始終未能實用化。
2001年,65歲的黃令儀退休,惟壯志未酬的她不想放棄。
不久後,一位後輩讓黃令儀重燃激情,他就是中科院的胡偉武;時年30多歲的胡偉武,為了中國能不受制於人,正向全國發出打造「中國芯」的集結令。
胡偉武邀請黃令儀再出山,一起研發,黃令儀義無反顧地答應,成為了團隊其中一位負責人。
眾志成城,才過了大約一年,中國首款通用芯片「龍芯1號」研製成功,它的性能雖然與外國芯片仍有差距,但卻真正打破了國產電腦無「中國芯」的歷史,黃令儀也有了「龍芯之母」的美譽。
黃令儀心願: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此後在團隊不懈努力下,「龍芯2號」、「龍芯3號」等一大批國產高性能芯片應運而生,北斗衛星、殲-20隱形戰機都裝上了「中國芯」,徹底打破西方技術封鎖。
2019年,黃令儀獲頒「夏培肅獎」,該獎旨在獎勵為推動中國電腦事業做出傑出貢獻、取得突出成就的女科學家。當年黃令儀已經83歲,仍奮戰在中國芯片研究第一線。
為何如此之「拼」?黃令儀甚少接受傳媒訪問,而胡偉武的一段話讓大家有了答案:「黃令儀老師年近80歲時,依然從早到晚拖着鼠標,盯着屏幕查電路。有人勸她給年輕人把把關就行,別親自幹。她脫口而出『我這輩子最大的心願是匍匐在地,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2023年4月20日,親歷國產芯片從無到有的黃令儀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此際中國科研人員繼續在努力,為「中國芯」從弱走向強、為中國不再被「卡脖子」而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