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這兩句詞,是形容澄明的夜色和溫柔的細雨,更巧妙的是詩人用數字來描寫,實在有趣得很。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是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其中兩句,指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這首詞是辛棄疾居於江西省上饒時的作品,當時詩人於晚上在黃沙道上散步時作,最終寫出這篇描寫夜色和小雨的佳作。 全首詞從字面來看很容易理解。全首是「明月別枝...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很多古詩對於現代人來說,不看註解不易明白,但這一句算是例外。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柳滿皇都」出自韓愈的《初春小雨》,意思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這早春的景色,遠勝過綠楊滿城的暮春。 看似簡單,實則絕不平淡。 前面還有兩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指京城的街道上小雨紛紛,雨絲就像乳汁般細密而滋潤,小草鑽出地面,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天到了,大地回暖,萬物復甦,令人對未來充滿希望。古人有很多讚美春天的詩句,讀來令人心情愉快。 宋代朱熹《春日》中的「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就是讚美春天的美句。 這兩句意思是萬紫千紅的花朵開滿枝頭,爭相着向人們報告春天的來臨。 春天象徴着美好的開始和盎然的活力,孕育着新的希望,百花齊放捧出萬紫千紅,詩句瑯瑯上句,將春天的生機呈現出來,反映出古人的文采。 延伸閱讀:一生之計...
幫我搦住,唔該! 相信大家想請人幫忙提一下東西時,會說到:「幫我拎住,唔該!」這個「拎」字,正寫就是「搦」,音nuò (攞)。 「搦」字有拿、提、用力按壓的意思,都是用手緊緊捉住物件的動作。 在古代,這個字較為常見,而且有多種意思。如《三國魏·曹植·幽思賦》:「搦素筆而慷慨,揚大雅之哀吟。」這裏是握筆的意思。 《文選·左思·魏都賦》中的「搦秦起魏,威振八蕃」,這裏的「搦」則有壓制的意思。 《薛仁貴征遼事略》中有「躍...
「輘輷」原來這樣解? 「靜靜雞喺度咬耳仔!你哋究竟有咩輘輷?」 說兩人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或事情有些曖昧怕被人知道,通常會說這件事當中有「輘輷」,廣東話發音即是「景轟」。 《文選.洞簫賦》中曾出現這個字:故其武聲,則若雷霆輘輷。《文選.李善注》中則提到:輘輷,大聲也。 也就是說,「輘輷」發音與古代戰車行進時發出的聲音相近,若士兵行軍打仗時聽到這樣的聲音即表...
大夿夿 有沒有聽過有人說:「大拿拿十萬蚊」呢?很多人以為是「拿拿」,原來正確應該寫成「夿夿」。 在詹憲慈《廣州語本字》:「夿夿者,形容物之大也。俗讀夿,若拿……常語有曰『一個銀錢大夿夿』。」 「夿」形容大,「一個銀錢大夿夿」,就形容金錢數量之大了。「大夿夿十萬蚊」,就是說十萬元是一筆大數目了。 不過,大夿夿嚴格來講並不應讀成「大拿拿」,而是「大巴巴(bā)」,不過,如果遵循這個發音,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二句詩來自唐朝大詩人李白,寓意每個人有自己的才能,必有自己的用處,在失意時不必氣餒,即使千金耗盡,也可重來,是在人生低潮時激勵向上的話。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源於李白所作的《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而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上天給了我才能,必然有用到的地方;即使千金散去,也還會重新得到。 李白作這首詩,大約是在天寶十一年,當...
「不見棺材不落淚」下一句是? 電視劇當中,有反派威脅主角的時候,會說上一句「不見棺材不落淚」,繼而就會用上兇殘的手法折磨他人。 這句「不見棺材不落淚」也成了大眾熟悉的俗語,但這句話背後是有甚麼故事呢? 「不見棺材不落淚」原句實為「不見親棺不落淚」,出自明朝蘭陵笑笑生寫的《詞話》,比喻執迷不悟,堅持錯誤的道路,不徹底失敗,就不肯罷休。 相信很多人對這上半句的俗語都非常的熟悉,但是這並不是它的全部,還有另外下半句,就是很多人都應該聽過的「不到黃河心不死」。 原句是「不到烏江心不死」,說的楚漢...
「耄耋之年」與「期頤之年」 若某人的年紀到了八、九十歲,我們可以「耄耋之年」(粵音:冒秩)來形容,到了一百歲,則稱為「期頤之年」。 「耄」指兩鬢斑白的老人家,亦含有思想紊亂的意思;「耋」更有跌倒的意思,也是用來形容老人家的。 曹操《對酒歌》就曾寫道:「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到了一百歲呢? 那麼就可以稱為「期頤」。《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耳順」是一種甚麼境界?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甚麼話都能聽得進去了。六十年是一個「甲子」,一個循環,經歷了很多人與事,在先聖孔子的角度而言,無論甚麼樣的意見都聽進耳內,能做到「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的境界,就算是聽到不中聽的話,也不會氣憤了。 做到這樣的境界,人生不再衝動,不輕易發怒,有胸襟去聽...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語出孔子的《論語·為政》。四十歲人成熟了,有了自己的判斷力,不再容易困惑,而五十歲更是知天命之年。 四十歲的男人,理論上應該事業有成,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經歷了很多之後,對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不會輕易為表象所迷惑。 而對應廣東的俗語也有句說話:男人四十一枝花,花是艷麗的,代表男性於這個年紀應該才開始盛放,散發成熟穩重的魅力。 孔子在《論語·子罕》也提及「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
「三十而立」是甚麼? 「三十而立」是孔子對自己在三十歲時的自我評價。三十歲,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立」,代表立身、立業、立家三個方面。 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古代,男子一般於二十歲進行冠禮,冠禮完成後便是成人,但由於未達壯年,所以又稱「弱冠」,但男子到了三十歲,已踏入壯年,又是另一個境界。 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立業,就...
君子之交淡若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 「淡若水」並非指君子之間的關係,而是指君子之間的交往不涉及任何利益;「甘若醴」指甜酒的甘甜,形容小人之間的交往,主要建立於利益之上。 語出《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君子之間的交往,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之間的交情,卻甜得像甜酒。君子淡泊而心地親近,小人以利相親而利斷義絕。小人之間會出現無緣無故的接近,也會出現無緣無故地離散。 唐朝名將薛仁貴在成名前生活...
有錢人過年 無錢人過關 這句俗語來自農村。對於有錢人來說,過年是過年,但對於窮人來說,過年猶如過關。這也就是「年關」的出處,窮人過年尤如過關。 雖謂「年關難過年年過」,但對於窮人而言,一到農曆十二月,特別是到了下旬,日日逼近年關,的確日益難過。 過年前要大掃除、添置新家具、衣服鞋襪,全都需要金錢。有些人過年,要從城市回鄉,要「撲車票」,過年又需要封紅包、送禮物等,對窮人而言,「年關」不易過。 俗語云:「年到二十三,鑼鼓一響心就驚。」...
年廿六洗福祿 一到年尾,就每天都有活動,到了年廿六便要洗福祿。 所謂洗福祿,意思就是在臘月二十六這天,人們要進行洗浴,這樣未來一年的「福祿」才會多。 以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洗去陳舊氣,迎來新喜氣;或是洗去倒霉運,天天逢好運。 因此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也有「臘月二十六,裏外洗一洗」以及「臘月二十六,洗淨禽畜屋」之說。 除了洗福祿外,在傳統上年廿六還有「割年肉...
送神早迎神遲 農曆新年作為中國最重要及最具歷史傳統的節日,相關習俗及儀式甚多,其中對「送神」及「迎神」便甚為講究。 相傳每年農曆十二月廿五,民間諸神便會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人間善惡,俗稱「送神日」,而古代人便習慣於年廿五送走「灶君」這位民間神。 為什麼送神要農曆年廿五那麼早就做呢?這是因為古時社會相信早點送走灶君,讓祂提早到天庭坐好座位,也好讓神明能在天庭多點休息時間,因此便有「送神要早」的習俗。 ...
年廿四開炸 年廿五蒸糕 過農曆新年,當然少不了要有各式各樣的糕點。 香滑的年糕、甘香可口的蘿蔔糕、口感一流的馬蹄糕等,都是香港人過年必備的美點。 今時今日要享用各式過年糕點,到商店和超級市場便能輕易買到。 不過在中國古代,製作賀年糕點就非常講究。因為古人認為,年糕諧音「年高」,即「年年高」,意味着明年將步步高升,財源滾滾。 為了取得好意頭,蒸糕過程一定不能馬虎,萬一這些糕蒸得不好,意味着未來一年都不會有好日子(不能高)。 除了要蒸好...
「大步檻過」與天神有關? 在傳統中國民間社會當中,有很多習俗及俗語會帶有迷信的色彩。 在廣東話俗語當中,有一句俗語叫作大步檻過,當中便有迷信元素在其中。 「大步檻過」意思就是遇是不幸事情或困難時,幸運地躲過災難或順利渡過難關,與逢凶化吉意思相似。 「檻」,即門檻的意思,是古代中國建築門框下的橫木條或石條,在實際功能上有防風、防水、防火、穩固結構基礎等,而在民間信仰上則有避邪擋災作用。 古人相信門檻是由天神掌管,踐踏門檻就是對神明不敬,若踏上了...
「三思而後行」孔子其實主張「二思」? 我們常說做事情前一定要反復思考,慎重做出每一個決定,在權衡好一切利弊之後再去行動,這正是「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大家都十分熟悉,「三思」指很多次的意思,不過孔子原來只主張「二思」,即思考兩次就夠,究竟為甚麼呢? 所謂的「三思」並不是說明數量,而是指多,比喻一而再、再而三的意思。據《論語·公冶長》當中提及,「『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說,季文子每辦一件事都要經過多次考慮,然後才去做。孔子聽到後就表示只要考慮「兩次」就可以去做了。 季文子是魯國的正卿,掌握國家的軍政大權,是一個...
「臨急抱佛腳」原來真的有效! 相信不少在考試前未完成溫習的學生都必定熟悉以下的一招,就是「臨急抱佛腳」!到底為何在危急之時大家都會傾向去「抱佛腳」? 「臨急抱佛腳」出自唐·孟郊《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原意指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臨渴掘井之意。 後來多用以比喻事先無準備,事急時才倉促張羅。 關於這個句子,就有以下這樣一個典故: 相傳在雲南南面曾有一個地方很小的國家,國民都是信仰釋迦牟尼的佛教徒。有一次,一位被判了死刑的罪犯...
「欺山莫欺水」下一句鮮為人知? 每逢有關行山客在水塘或者石澗遭遇意外的新聞,總能聽到一句「欺山莫欺水」的說話,到底為何水會比山更危險呢? 所謂的「欺山莫欺水」表面意思看就是欺負山也不要欺負水。 但為甚麼要這樣說呢? 其實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山在明處,看得見摸得着,我們只要多加小心,謹慎行事,這些潛在的危險都能比較容易避開。 水則不一樣,很多水域深不見底,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再強大堅硬的東西在水面前甚麼都不是,一旦出現事故,連躲藏...
每日一詞 「賓虛」和「趁墟」 形容場面人山人海,熱鬧非常,老一輩的香港人,會以「賓虛咁嘅場面」來形容。你聽過嗎?是如何產生的呢? 「賓虛」,在廣東話中有人山人海、場面宏大的意思。 這個說法有說是源自於1959年出品的美國電影Ben-Hur,這電影中文譯名叫作《賓虛》,「賓虛」這個詞,其實是戲中主角的名字。 這套電影在上世紀50年代上映,由於當時沒有後期特技,所以在場面上需要採用特大製作。製片公司動用超過萬名臨時演員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