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 不如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兩句古語,大家都一定耳熟能詳。從字面上看,「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更勝一籌,你又是否同意這說法呢? 在務農為生的古代,可以讀書的人比例不多,目不識丁的卻大有人在。 為了謀生,除了務農之外,很多人會學習不同的技能,如捕漁、製作食物、小買賣,甚至魔術、占卜、雜耍等,知識學習層面非常廣泛,絕對不限於書本,「行萬里路」見多識廣,認識不同類型的人,學習不同層面的技能,絕對有必要,這就可能令古人得出「讀...
咪書 在香港社會,不少人會將鑽研的書籍讀物說成「刨書」,其實還有一個類似的說法,而這個說法更多時候用來形容學生應付測驗考試時溫書的情況,這個說法就是「咪書」。 在粵語當中,「咪書」是形容一個人認真學習及複習。「咪」是一個借用詞,原寫為「䀛」,「䀛」有久視的意思,《說文解字·目部》有載:「䀛:目冥遠視也。」《廣韻·䀛》有載:「䀛:䀛眼久視。」因此,長時間讀書的行為就會被稱為「䀛書」,而粵語口語中則常稱為「咪書」,而粵音則和「咪高峰」的「咪」一樣。 在...
妃子笑 早前北京有超市的荔枝以天價1,049元人民幣(約港幣$1,234)1斤發售,但是兩天便賣光。豪氣?相比唐玄宗李隆基命人從嶺南為楊貴妃快馬加鞭不分晝夜送上荔枝的勞民傷財,實在難以比擬。 相傳唐代楊貴妃喜食荔枝,故荔枝亦被稱「妃子笑」。為了讓楊貴妃吃到一口地道新鮮的荔枝,博其一笑,唐玄宗更命人專門修了一條橫跨千里的「荔枝道」。每逢荔枝時節,便下令各地驛站專人專道、快馬加鞭、日夜不休地運送荔枝,以滿足楊貴妃的口腹之欲。 相傳當時很多負責運送荔枝的官差因舟車勞動而累死,甚至驛馬亦倒...
三冬兩夏 五冬六夏 無冬無夏 「冬」與「夏」,代表冬天和夏天外,原來可以還有不同有趣的延伸。 「三冬兩夏」出自《後漢書·段熲傳 》 :「 今若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兩,三冬二夏足以破定!」經歷兩個夏天、三個冬天,即是大約兩、三年時間。 但「五冬六夏」不是指五、六年光陰,此處的「五」和「六」是虛詞,不是實數,意思是不論寒暑、不管什麼時候。出自魏巍《山雨》:「不論白天黑夜,五冬六夏,她穿...
夏蟲不可以語冰 這句話出自《莊子·秋水》中「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意思是不要跟井裏的青蛙說大海有多大,因為牠的眼界狹小,受居處的局限;不要對夏天的蟲子談論冰雪的事情,因為他認知世界裏根本沒有冬天。 後人就直接用「夏蟲不可以語冰」比喻人悖於見聞,知識短淺,不懂大道理,正如活不到冬天的夏蟲永遠無法理解「冰」是個怎樣的東西一樣。 《資治通鑒 · 晉紀五惠帝》中有以下故事:「時天下饑荒,百姓餓死,帝聞之曰:『何不食肉糜?』曰:『夏蟲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 這裏的蟪蛄是蟬的一種,也叫寒蟬,...
三長兩短 哪三長與哪兩短? 「他若有甚麼三長兩短,我定不會放過你!」這句話是電視劇常出現的對白。 「三長兩短」這句話,究竟是哪「三」長,哪「兩」短呢? 第一個說法與棺材有關:連同棺蓋,棺材是由六片木材拼湊而成的,合共四長兩短。因此,還未蓋上棺蓋之時就是三長兩短,意味着意外、死亡。再說,古時棺木會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在一起。《禮記·檀弓上》有記載:「棺束,縮二,衡三。」意即縱向捆兩下,橫向捆三下。因縱向木板較短(兩短),橫向木板較長(三長),所以...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下一句是甚麼?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被評為看完「不下淚者,其人不忠」的諸葛亮《出師表》,意思為竭盡所能,為了完成任務不惜奮鬥至死。 這兩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大家可能未必知道,這兩句並不是完全由諸葛亮所創的名句:「鞠躬盡瘁」才是諸葛亮原創的,「死而後已」則出自《論語·泰伯》。 《出師表》有兩篇,分別為《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這兩句話是出於《後出師表》,而且它還有後著,全句是「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
才高八斗 Vs 學富五車 形容別人學識淵博,才智過人,我們可以用「才高八斗」或「學富五車」來形容,這兩個成語出自不同典故,但意思相近,但為甚麼我們會用「八斗」、「五車」來形容才學滿滿的人呢? 古時,一石有十斗,如果佔了八斗,可真是厲害了。這人是誰?便是相傳能七步成詩的曹植。南朝詩人謝靈運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如此看來,謝靈運對曹植的才學推崇備至,對自己當然也有一定的自信。 後來人們便把「才高八斗」這個成語比喻文才高超的人。唐.詩人李商...
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名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出自《漁夫》。 《漁夫》是屈原被放逐後與江邊漁夫的對話。漁夫見屈原憔悴不堪,問其所以,屈原解釋自己落得如斯田地是因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但他堅拒同流合污。漁夫反問,世俗既然如此,為何他不與世推移、隨俗方圓?屈原堅決回答,一個人怎能忍受清潔的身體遭受污染?寧可跳進湘江,葬身魚腹之中! 漁夫微微一...
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 相傳,古時八位神仙赴宴後要渡過東海,其中一位忽發雅興,提議大家棄用船隻,各自想辦法過江。於是,八仙分別拿出自己的寶物乘風破浪,橫渡東海。 八位神仙各有本領,過江又怎會難倒他們呢? 原來,八仙過海還有另一版本。北宋時期,山東沙門島有一所監獄,囚犯愈來愈多,但朝廷依然只提供300人的糧食,獄長於是定期把多出的犯人處死。 某天,一批囚犯得知自己被選中,便在夜幕掩護下跳海越獄。獄長沒有派人追捕,因為要游往對岸根本不可能。然而,有...
金鑰匙 Vs 銀鑰匙 說人家在大富大貴的家庭出生時,多會說「含金鑰匙出世」來形容,但亦有人說「銀鑰匙」,究竟是含金還是含銀呢? 「含銀匙出生」源自英語Born with a silver spoon。早於14世紀,銀勺系列已在歐洲出現。文藝復興時期,富有人家流行將銀匙作為嬰兒受洗的禮物,這樣的習俗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仍然保留。 西方人都認為含著銀匙出生的嬰兒都會幸福,因此從16、17世紀開始,西方傳統小孩彌月之喜的禮物...
數罟不入洿池 香港人好喜歡到離島遊玩,南丫島是當中熱門勝地之一。其中,很多人行的路線,就有從榕樹灣走到索罟灣了。大家有沒有留意到索罟灣的「罟」字,也是一個比較少冷僻的字呢? 「罟」(音:古),是網的總稱,可以是捕魚或捕鳥的網。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七下.釋器》:「罔謂之罟。」疏證:「此罔魚及鳥獸之通名。」 「罟」也可解作法網。《詩·小雅·小明》:「豈不懷歸?畏此罪罟。」 「罟」作為動詞的話,意思就有撈起的意思,如「我拿杓子將麵罟起來。」 孟子有一句名句:「數...
汆:放東西入水 「氽」和「汆」二個字簡直像雙生兒,驟眼看來十分相似,但實際是一個「水」從「人」,一個「水」從「入」,意義也不一樣。 「人」在水上的「氽」,代表飄浮;「入」在水上的「汆」,又代表什麼呢? 「汆」(音:村、味)從「入」從「水」,本義是入水。把東西丟進水裏,或人潛入水中。陳登科《赤龍與丹鳳》第一部八:「(男孩子們)還比賽潛水,將身子汆進水肚。」就是把身體潛入水中的意思。 「汆」水,現引伸為烹調方法,把食物放在開...
氽:人浮在水面 「氼」與「氽」字型上下倒轉。「氼」(音:溺)是水下面有人,就是沉溺或潛水,人在水上—「氽」(音:tǔn),應該是浮起來了吧! 照字面的解讀的確無錯! 《字林撮要》:「人在水上為氽,人在水下為溺」便是最好的解釋。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來是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就是漂浮的一種情況,所以,「氽」的本義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屍體「氽」上來了。 「氽」字又可引伸作「用油炸」。油炸食品時,會在鍋子內下大量...
氼:人在水下溺 有些字,看似難字,但實際容易得很,「氼」就是其中一字。 氼(音:溺),跟古代的「溺」字相同。人在水下,沉在水中,愈變愈弱,最後無力掙扎,就變成遇溺。 《說文》:從水,從人,有「人在水下」之意,本意就是沉沒、沉溺的意思。 「氼」又跟「㲻」相同。清·陶方琦《字林考逸補本·水部》引作「人在水下為㲻」,故「氼」和「㲻」二字相同。玉篇引孔子曾在不同文章中寫...
點止「朋」友咁簡單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來自《論語.學而》的話,大家應該不會陌生,朋友自遠方來到見面,當然開心了吧!「朋」字由兩個「月」字組成,與「月」一點關係都沒有,倒與外形有幾分相似的「貝殻」有關。 「朋」的本義為朋友、朋輩、志同道合的人。朋友非常重要,有知心好友可以分享快樂,分擔煩憂,是很美好的事。大家應該不分你我,就像兩個「月」字並肩而坐一樣,不理會身份高低彼此相知相惜。 「朋」在古代是一個量詞。古代以貝殼為貨幣。甲骨文以繩綁繫兩串貝。殷商以玉、貝為貨幣,並用繩字貫串起來。二玉貫串起來...
嬲、嫐(下) 二男爭一女的「嬲」有戲弄、糾纏及生氣等意思,二女爭一男的「嫐」,又是怎麼一回事? 「嫐」(音:năo)也有「戲弄、騷擾」的意思。試想想,兩個「女」人主動出擊,圍著一個男人,令男的被「騷擾」。 「嫐」這個字也很早便在古書中出現,與「嬲」字差不多時代出現。如《玉篇•女部》:「嫐,嬈嬲也。」後來《龍龕手鑒•女部》也收錄了「嫐」字:「嫐,戲弄,擾嬲也。」所以不論是「嬲」和「嫐」...
嬲、嫐(上) 兩個「男」字中間夾着一個「女」字的「嬲」字,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但兩個「女」字中間夾着「男」字的「嫐」字,就肯定比較少見了。 其實,「嬲」與「嫐」二字早有紀錄,意思也有點相近,都有男和女糾纏在一起的意思。 「嬲(音:嘍)到震」、「嬲爆爆」,又或「不要嬲(音:聊)我」,這樣的表達方式,大家應該耳熟能詳。從女性的角度出發,一個「女」人同時被兩個「男」人騷擾,肯定會不高興,感到惱怒、生氣,因此就有「生氣或發怒」的意思;...
四方八面都受困了:圐圙 驟眼看來,「圐圙」是很奇怪的兩個字,但仔細看看,這兩個字由兩個大口,分別框住了「四方」和「八面」兩組字,框着的四方八面,代表甚麼呢? 「圐圙」(音:枯略),意為「圍起來的草場」,來自內蒙古的方言,內蒙古一般讀作庫倫(kū lun),也指圍住的土地。 內蒙古有很多大草場,都有以此為地方名,如祁縣東觀鎮南圐圙、展旦召大圐圙等;河北張北縣境內也有一個鎮叫「大圐圙」。 在河南安陽的方言裡,「圐圙」除了可以作名詞(如「範圍」)外,也...
是月還是朋:朤 由四個月組成的「朤」(音:朗)是一個古字,跟「朗」同音同義,本意是明亮晴朗。 這個字出自《西江賦》,當中有不少複雜的字和詞,大多比較拗口,亦不常見。後來收錄在《康熙字典》中。 這個字,用法頗多。 「朤朤乾坤,捨我其誰。」乾坤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這裏指天地、宇宙等,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天空朤朤,任鳥兒高飛。」也是指天清氣明,鳥兒可高飛。 「朤朤脆脆」就是...
直立的人:矗 香港地小人多,商業中心區大廈「矗立」,高聳入雲,「矗立」的「矗」(音:速),就是由三個「直」字組成的常用三疊字,表示筆直。 有趣的是,「矗立」現代用來指大廈或物件,可古代,用來形容人,高大而筆直地挺立。 「矗立」一詞出自宋·秦觀《遊湯泉記》:「自定山轉而西,服光晷,薄星辰,亙二百里,迅馳而矗立,妬危而恬壯,分秀而取奇。」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郭秀才》:「前一人挺身矗立;即有一人飛登肩上,亦矗立;累至四人,高不可登...
每日一詞 「賓虛」和「趁墟」 形容場面人山人海,熱鬧非常,老一輩的香港人,會以「賓虛咁嘅場面」來形容。你聽過嗎?是如何產生的呢? 「賓虛」,在廣東話中有人山人海、場面宏大的意思。 這個說法有說是源自於1959年出品的美國電影Ben-Hur,這電影中文譯名叫作《賓虛》,「賓虛」這個詞,其實是戲中主角的名字。 這套電影在上世紀50年代上映,由於當時沒有後期特技,所以在場面上需要採用特大製作。製片公司動用超過萬名臨時演員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