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是冬天開始還是結束? 冬至,很多人以為是冬天到來,實際卻是「冬天到此為止」的意思。 冬至又叫「冬節」,是中國人重要的節日之一,一家大小會提早下班回家吃豐盛的晚飯,團團圓圓,甚至有「冬至大過年」,為甚麼呢? 冬至是中國古代曆法中二十四節氣之一,通常是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少,日照最短、黑夜最長。過了這天,日照時間開始逐漸增長,古人認為...
大雪兆豐年 無雪要遭殃 今天(12月7日)是「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第21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在古代,大雪時期的天氣對農作物收成還有重要啟示。 「大雪」到臨,北方地區會受冷空氣影響,經常出現較大的降雪,引起地面積雪。 對於農家來說,這個節氣又隱藏着甚麼啟示呢?北方有俗語:「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殃」,意思就是大雪當日有下雪的話,就預兆將迎來一個豐收之年;沒下雪的話就要遭殃。 究其原因,雪是水凍結的形態,大雪下雪意味着冬天下雪量充足,能...
吳牛喘月 「吳牛喘月」這個成語,與天氣炎熱有關?具體是甚麼意思呢? 「吳牛喘月」典故最早出現於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佚文》,「吳牛望見月則喘,彼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此句意思是吳地(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水牛生性怕熱,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因懼怕酷暑而嚇得氣喘不已。 此外,南朝《世說新語》中也有相關的故事,一位名為滿奮的大臣,從小生活在南方,特別怕冷,在洛陽冬...
「汗流浹背」與「汗出沾背」 人們常以「汗流浹背」來形容天氣炎熱或是工作辛勞。 不過,原來「汗流浹背」這成語並不單是指天氣熱或工作辛勞,而是有另一重意義。「汗流浹背」原作「汗出沾背」,出自《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漢文帝劉恆即位後,原來的右丞相陳平認為太尉周勃平定呂氏之亂,鞏固漢室的天下,功勞比自己大很多,於是自願將群臣之首的右丞相位置相讓,自己降為地位較低的左丞相。 ...
老豆 原來係尊稱? 在廣東話當中,父親、爸爸又稱為「老豆」,可能不少人都覺得這個稱呼有點粗俗,其實背後有典故,最初還稱得上是一個尊稱。 有一種說法指,老豆是由「老竇」演化而來的。中國古代經典文學作品《三字經》匯總就有四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是五代時期的人,本名竇禹鈞;燕山就是他老家幽州附近的一座山。 這位竇燕山養育的五名兒子,相繼通過科舉成為棟樑,為朝廷所效力。由於家中人才輩出,因此大家都說竇燕山教子有...
小雪封地 大雪封河 二十四節氣中,立冬過後,便踏入「小雪」。 有關小雪的解釋,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以下記載:「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此外,古籍《群芳譜》亦有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小雪所代表的是降雪的起始時間與程度。此時此刻,北部一些地區已見初雪,不過因為地氣未寒,降雪量小,未有積雪,於是稱作「...
抱法處勢而用術 抱法處勢而用術,一句話綜合了法家的三個核心思想:法、勢、術。 法:是律令,管理百姓的基本依據。君主應論功行賞,賞罰分明,不應因個人好惡而濫賞濫罰。 術:是操縱臣子的手段。君主以術御臣,就可以保持權力、地位,防止篡權奪位。 勢:是權力與威勢。利用人們好利惡害之心,明賞設罰,就能使人們遵從法律,國家自然也能安定。 「抱法處勢」語出《韓非子‧難勢》:抱法處...
一年容易又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日,正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的到來。這個起源於古代中國的節日原名為「仲秋」,在中國農曆當中八月正為秋季第二個月,在這一天,月亮會變得圓滿,象徵團圓的意思。然而,一年之中大家面對的難關都不少,為何又會有「一年容易又中秋」之說? 「一年容易又中秋」,這一句來自於宋代詩人陸游《宴西樓》的詩句。 「西樓遺蹟尚豪雄,錦繡笙簫在半空。萬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風。」詩句當中表達詩人因看見西樓上前人的遺迹依然豪雄,但自己因為從軍不能常來,橋頭飄起的風令他感歎「一年容易又秋風」,然後迎着秋風轉回驛舍,眼見「摩訶池上月方中」而有感...
有燈無月不娛人 有月無燈不算春 這兩句詩出自明代詩人唐寅《元宵》一詩,將元宵佳節的特色——明月及彩燈,共冶一爐,砌出一幅美麗夜景的圖畫。 民間有俗語:「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意思是八月十五中秋夜,如果天氣不佳,雲霧遮蓋月亮的話,五個月後的元宵夜就會下雪,影響彩燈,令張燈結綵的元宵佳節失色不少。 這句話在北方可能比較合適,但在南方地區就不一定適當。在南方,正月十五日已是大地回春之時,月亮高掛的機會也高,因此文人墨客也喜...
「太子洗馬」是甚麼職位? 「太子洗馬」這個古代職位名稱,很是有趣,從字面上看,似是為太子清潔馬匹,實際這職位與洗馬完全沒有關係。 「太子洗馬」職位最早先秦時期已設置,意同「先馬」,是太子身邊的侍從官,每當太子出行的時候就在太子的車馬前為先導,負責引路開路,可以算是太子的儀仗隊的一部分。 《問玉珉》:「洗馬進賢冠,出則在馬前清道,固曰洗馬。」 唐朝時,這個官職只為「從五品」,九品中職位不算太高,但卻是極受歡迎的職位。 ...
相逢不用忙歸去 明日黃花喋也愁 形容事情已過去了,已失去價值,我們會說「明日黃花」。其實,明日是未可知的,為甚麼我們卻又知道明日的黃花已失去了價值?這個成語確實有點吊詭。 明日黃花出自蘇軾《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喋也愁。」 這句話的本意是說,既然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急着回去,還是趁這菊花盛開的重陽節日賞花為好。若等到「明日」,重陽節已過去,不但再觀賞已無趣,恐怕飛舞的彩蝶看了那過時的菊花,也會感到有點發愁。 蘇軾為了留着友人,寫的也太有詩意了...
「出人頭地」來自一場誤會? 形容有人名成利就,光宗耀祖,會用「出人頭地」來形容。成功,又與頭和地有甚麼關係? 這句話,與歐陽修的一次錯誤有關。 蘇軾參加科舉考試,考官正是歐陽修。閱卷時,歐陽修被蘇軾考卷中的文采深深吸引,打算給他第一名。可是,歐陽修以為這份考試是他的學生曾鞏寫的,為了避嫌,遂定為第二名。 放榜後,高中的考生會見考官,歐陽修才發現原來第二名不是曾鞏,而是蘇軾。他欣賞蘇軾的才華,給朋友寫...
「雪泥鴻爪」出自哪個典故? 形容舊事遺留下來的痕迹,一般會用「舊日足迹」來形容,文雅一點,就有「雪泥鴻爪」。 這個成語原來出自兄弟之間的離別。蘇軾上任陝西,路過澠池,弟弟蘇轍難遣手足之情,於是寫了《懷澠池寄豫瞻兄》寄贈。 蘇軾則寫《和子由澠池懷舊》回贈,當中名句有:「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這句古文的意思是說:人生在世偶然留下一些痕迹,我覺得像隨處亂飛的鴻鵠,...
兄弟久別 對床夜雨 形容與好友天南地北地暢談,廣東俗語有「吹水」,若文雅一點,則有「與君一席話」或「對床夜雨」。 不要以為「對床夜雨」就是與男女有關,其實這是指親友或兄弟久別重逢,在一起親切交談的意思。 白居易《雨中招張司業宿》就有:「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聽雨」古時就是一件風雅之事,而能與朋友一起風雅一番的話,就是美事。 而蘇軾《送劉寺丞赴余姚》亦有一句:「中和堂後石楠樹,與君對床聽夜雨。」就是...
「籍籍無名」應為「無籍籍名」? 形容某人沒有名氣,會用「籍籍無名」。那麼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 古書有「無籍籍名」的說法,如明陳伯康《伯茂餞仲器歸萊山和韻》中的「雖無籍籍名,亦愧棲棲者」;明朱之瑜《答林春信書》中的「僕幸平日無籍籍名」。 「無籍籍名」當中的「籍」,是盛、大的意思。 據《史記٠酈生陸賈列傳》記載,漢初呂后專政,危及少主惠帝。陸賈向陳平獻計,要他與絳侯周勃結好,令陳平成功數...
二八佳人 形容十六歲少女青春可人,我們會用「二八佳人」,為甚麼這樣稱呼呢? 二八相乘等如十六歲,就是指十多歲的青春少女的意思。這句話在宋詞已出現。 宋·蘇軾《李鈴轄座上分題戴花》詩,有一句:「二八佳人細馬馱,十千美酒渭城歌。」 內容大意是前來陪酒的是一位年十六歲的俏麗女子,乘小馬拉的香車送來;與美女飲着名貴好酒,趁着醉意高聲唱起《渭城曲》。 蘇軾筆下的「二八佳人」...
「節約」一詞由來牠有關? 呼籲不浪費,我們會用「節約」一詞,通常是一個動詞。不過在春秋戰國時期,「節約」還是一個名詞,它是馬身上的一個飾件。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會拴馬絡頭,即幾根繩子交叉,再在交叉位做一個結頭把繩子連在一起,防止繩子走偏,這個結頭就叫做「節約」。 正因為「節約」有節制馬匹走動的功能,時間長了,也就衍生出不浪費的含義。 到了秦漢時期,人們覺得在馬頭上用一大堆飾件太麻煩,於是將拴馬繩直接打結,不再用「節約」來節制。不...
「小器」還是「小氣」? 當有人表現吝嗇時,我們會形容為「小氣」,但是,又有人說是:「小器」,究竟哪一個才是正寫? 《漢語大詞典》中「小器」、「小氣」兩條詞目都有收錄,兩者屬於同義詞,意思都是指「不大方;貪小;吝嗇」。 「小器」一詞早在《論語》出現。《論語·八佾》:「管仲之器小哉。」就是說管仲的器量不大。 而「小氣」則在清代才開始出現。《紅樓夢》第六十七回:「我又不是兩三歲的孩子,你也忒把人看得小氣了」;...
學學半 中文有趣的地方之一,是同一個字因為不同詞性而有不同的解釋,解通了往往令人感到趣味盅然。「學學半」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了。 「學學半」出自《禮記˙學記》,當中寫到,《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如何理解呢? 「學學半」,第一個「學」字同「斆(粵音同『校』)」字,是動詞,意為教導;第二個「學」則為名詞,指學習。 加起來意思就是:「教人是學習的一半。」教導別人的同時,又是在學習,用「教學相長」來形容就貼切了...
以銅為鏡;以古為鏡;以人為鏡 這名句想必大家都有印象,出自劉昫《舊唐書 · 魏徵列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意思是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身上的衣衫帽子;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歷代的興衰更替;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得失對錯。 這是以直言敢諫著稱的唐朝名臣魏徵去世之後,唐太宗李世民對眾臣所說的感慨之言。 李世民在位時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因此深得深得李世民重用。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逝,唐太宗很難過,流着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
責人之心責己 愛己之心愛人 我們經常說「將心比己」,古文有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就是「責人之心責己,愛己之心愛人」。 這句話出自周希陶《增廣賢文》 ,在《四書集注·中庸章句第十三章》有注引:「張子所謂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責」就是「責備」,「愛」就「愛惜」,兩句話就是:要以責備別人的態度來責備自己,以要求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也要像愛護、珍惜自己一樣,去關心愛護別人。 延伸閱讀:星爺...
每日一詞 梨花風起正清明 遊子尋春半出城 古時有關清明節的詩詞不少,其中這句「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就形象地描寫清明節時遊人的景象,怎樣理解呢這句詩呢? 這兩句出自宋代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古代認為,從小寒至穀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後不久就到清明了。清明節,遊人為了尋找春意,大多出城踏青。 這兩句描寫了清明時西湖美麗的蘇堤和遊人遊春熱鬧的場面,充滿歡愉熱鬧的氣氛。 這首詩還有兩句,就是「日暮笙歌收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