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山莫欺水」下一句鮮為人知? 每逢有關行山客在水塘或者石澗遭遇意外的新聞,總能聽到一句「欺山莫欺水」的說話,到底為何水會比山更危險呢? 所謂的「欺山莫欺水」表面意思看就是欺負山也不要欺負水。 但為甚麼要這樣說呢? 其實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山在明處,看得見摸得着,我們只要多加小心,謹慎行事,這些潛在的危險都能比較容易避開。 水則不一樣,很多水域深不見底,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再強大堅硬的東西在水面前甚麼都不是,一旦出現事故,連躲藏...
「阿崩」的歇後語有幾多? 猜一猜:如果有人有生理缺陷,例如天生崩口、崩牙,他吹起簫來,會有甚麼效果?答案就是口會漏風,一定未如理想了。 於是,就有「阿崩吹簫,嘥聲壞氣」的歇後語,形容人白費功夫,最終沒有結果。 不過,也有人說歇後語是「阿崩吹簫,離晒大譜」,因為天生崩口的阿崩,吹起簫來跟不上曲譜的節奏,會偏「離」曲譜,就變成「離譜」了。 「阿崩叫狗」又為何會「愈叫愈走」?這是因為阿崩是崩口或者崩牙,發音不準而造成的。阿崩其實是...
歇後語「老王賣瓜」 下一句是甚麼? 「老王賣瓜」,或稱作「王婆賣瓜」,歇後語是「自賣自誇」,即是自己誇獎自己所賣的東西。 這句說話來自一個宋朝時期的民間傳說。老王,姓王名坡,又被人稱為王婆(本是男兒,因說話多而被稱為王婆)。他本是西夏人,宋朝時期因邊境戰亂頻繁,因此到了宋朝都城汴京,繼續其老本行:賣瓜。 他種植及出售的不是中原人所熟悉的瓜,而是來自家鄉一帶的哈密瓜(當時稱為胡瓜)。 然而,住在中原的人並未見過哈...
「西國冬至」是甚麼節日? 冬至是中國傳統上一個重要節氣,而聖誕節則為歐美一個重要的日子,有沒有想過昔日在中國曾經出現一個節日叫「西國冬至」? 所謂「西國冬至」,其實就是聖誕節。 在晚清時期,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甚至不少外國人踏足中國這片土地,以及定居,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不少碰撞,其中上海在19世紀中葉開始便成為了中西文化匯聚的大城市。 外國人來到中國旅居後,便將西方人過聖誕節的習俗帶來中國,不過當時中國人對這個節日不甚了解。 上海...
「鐵石心腸」原來形容一位好官? 我們看電影或小說的時候,不時會見到有些負心漢角色,其另一半通常會用「鐵石心腸」來形容他。 鐵石心腸原作「心如鐵石」,如今看這個成語好像有點負面,但原來它來自一位東漢末年一位好官員的事迹。 這位好官名叫王必。據《魏武故事》(據《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所載:「領長史王必,是吾披荊棘時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鐵石,國之良吏也。」曹操授王必兼理丞相長史,在敕詔中稱讚王必,說他...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孔子歧視女性? 這句話出自先聖孔子之口,他一向推祟君子之道,所以說「小人難養」不難理解,但說「女子難養」則有點奇怪,難道孔子歧視女性? 先看出處。語出《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其實,這裏所說的「女子」,在朱熹《論語集註》中指為「臣妾」,並不泛指女人。皇帝所寵幸的身邊人,有男人「臣子」,也有女人「妃妾」。 「小人」則是指與君子之道相違背之人。這裏的「養」,不是白吃白喝的「養活...
「齊人之福」 是甚麼福? 如果我們說某人在享「齊人之福」,意思即是說一個男人身邊不止一個女伴,可能有兩、三個或以上,她們可以是妻子、女朋友、第三者等,有艷福無邊的意思。 然而,「齊人之福」典故中的「齊人」原來卻並不是艷福無邊,反而是生活潦倒不堪,只在妻妾面前裝腔作勢。 齊國有一個男人,家裏有一妻一妾。那男人每次出門,必定是吃飽喝醉地回家。妻子好奇,想知道丈夫每天跟甚麼人吃喝,丈夫告訴妻子,他們全都是有錢有勢的人。 妻子和小妾都覺得奇怪,丈夫每天吃飽喝醉地回家...
當冬瓜遇上豆腐 「如果有乜冬瓜豆腐,我都唔知點算好…」這是一句廣東俗語,寓意萬一遭遇不測,生活頓失依靠。為甚麼我們會用「冬瓜」和「豆腐」來形容不幸的狀況呢? 在辦完喪事之後,一般會設有解穢酒,席上的餸菜以素菜為主,冬瓜和豆腐往往是當中的必備之選。後來人們就以此比喻為意外的災禍或遭遇不測。 「冬瓜」和「豆腐」,看似一個厚實,一個輕柔,但兩者摔到地上,一樣會粉身碎骨,代表當遭遇厄運時,誰都難以逃脫不幸的命運。 有趣的是,「瓜」在粵語中也確實有「死...
「鵲巢鳩佔」原是理所當然? 「鵲巢鳩佔」指強佔他人住處和位置,但其古代解釋原來根本沒有這個意思的。究竟有甚麼意思? 「鵲巢鳩佔」成語裏有兩種鳥:鵲和鳩。鵲指喜鵲,棲於山野間;鳩,不是指鳩鴿類的斑鳩,而是指俗稱布穀鳥的一種杜鵑,古稱鳲鳩 (粵音:師究)。 各種鳥類都有一種共同的本領,能夠用口銜着泥和草,用來在樹上築巢居住,只有鳩鳥是例外。 鳩不會自己築巢,只憑體力比較強,用武力欺凌別種鳥類,霸佔別種鳥類的鳥...
「九牛二虎」有幾大力? 形容一個人力大無窮或者使出很大的力氣,我們會以「九牛二虎之力」來形容。 為甚麼是「九牛」與「二虎」呢? 「九牛」語本《列子·仲尼》:「吾之力者,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能撕裂犀牛的皮革、能拖曳九頭牛的尾巴,可想其力氣之大。 「二虎」則指春秋魯國的大力士管莊子刺二虎的故事,典出《戰國策·秦策二》。 故事的原文指兩虎爭吃一個人,管莊子在兩虎互相鬥爭時殺了兩虎,說:「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
韓信帶兵 多多益善 慈善機構進行籌款活動,善款數字當然是「多多益善」。原來「多多益善」這個詞來自一個楚漢相爭時期赫赫有名的大將軍「韓信」。 這句話出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原來是韓信說給當時的主公劉邦聽的。 有一天,劉邦和韓信等人在閒聊。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你最多帶十萬。劉邦說:那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回答:多多益善了吧! 劉邦聽罷顯得十分疑惑,不明所以。 韓信解釋說:你不能帶兵,但能馭將。意即劉邦註定是人...
「五斗米折腰」點解成為打工仔名句? 「五斗米」指俸祿,「折腰」指彎腰,不為俸祿而折腰,代表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這名句出自田園詩人陶淵明之口,如今卻多掛在打算辭職的打工一族的嘴邊。 《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40歲的陶淵明,某年秋冬之際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他到任第81天時,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這個督郵以貪婪聞名見稱,每年兩次巡視,都要求下屬奉上財帛珠寶,好讓他「滿載而歸」。 這次督郵派遣差縣吏來叫縣令(即陶淵明)...
立冬收成期 雞鳥卡會啼 香港天氣剛剛開始有一點秋意,但原來已過了立冬了。立冬是農曆中第19個氣節,代表冬天到來的意思。 立冬之時,萬物終成,在古代對農民而言,立冬是一個重要的日子,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農民們也會停止在農田中作業,等到春天來臨再次投入生產。 在中國社會當中有關立冬的諺語頗多,例如有一個說法是「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意思是因為雞鳥看到稻米豐收,牠們便想到有足夠的穀物果腹,所以高興的啼叫,代表...
人惡人怕天不怕 人善人欺天不欺 本性兇惡的人,人人都怕他,但上天不會怕;善良的人,往往被人欺負,但天卻不會欺負他。 這句話語見於明·李梅實《精忠旗》三四折:「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俺秦檜一生奸詐,半世強梁,害了岳家父子,指望富貴久遠,誰知報應分明,今日東嶽罰惡司投到,受了一場大苦。」 岳飛是歷史上有名的忠臣、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當他在前線步步進迫,勢如破竹殺退金兵、直搗黃龍,眼看就要收復半壁江山的...
國亂思良相 家貧思良妻 國家動亂之時,就渴望有一位治國有方的宰相;家庭貧困之時,就希望能娶得一位賢妻襄助。這兩句加起來就比喻情況愈是艱難,愈要知人善任。 語出《史記·魏世家》:「先生嘗教寡人曰: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戰國初年,魏國被諸侯國環繞,魏文侯希望覓得一名賢士成為宰相,於是向李悝(又名李克)請教,應該任用魏成,還是翟璜? 李克表示要看一個人面對貧窮與富貴、低賤與騰達時如何為人處事,而不是聽他自吹自擂。只有...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這傳頌千古的詩句來自唐·王維五言律詩《終南別業》的其中兩句,意思是即使去到山窮水盡,亦可從容不迫,輕鬆面對,字裏行間充滿禪味。 王維一生仕途頗順利,但也目睹不少官場現況,中年開始潛修佛法,四十歲後,開始過着亦官亦隱的生活,此時其詩作充滿禪味,有「詩佛」的稱號。這首詩是他晚年的作品。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詩人興之所至隨處而行,不知不覺間走到了水流的盡頭,沒有路可前行了,那就坐下來休息一下;休息期間,抬頭望向天空,...
良藥苦口利於病 忠言逆耳利於行 「良藥苦口」,即良藥多數是帶苦味的,但卻有利於治病;「忠言逆耳」,教人從善的說話多數是不太動聽的,甚至令人感到不舒服,但卻有利於改正缺點。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出自《史記·留侯世家》中的故事: 沛公劉邦起義,十萬義軍順利進入咸陽城,直搗咸陽宮。劉邦被宮中的美女珠寶所吸引,樂而忘返,他的連襟兄弟樊噲勸他離去,但他卻不從。 直到張良入宮直諫,嚴厲地痛斥劉邦一頓,並說:「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請沛公聽樊噲言。」劉...
不成功便成仁 電視劇中的人,遇到生命關頭的情況時經常說:「今次真是不成功便成仁了。」究竟「不成功」與「仁」有甚麼關係? 這句話是針對「幹大事」的人來說的。凡做事便有風險,幹大事的人要堅持不懈,過程中可能面對不少困難,甚至丟掉性命。然而,縱使不成功,卻能成就「仁義」。 這個「仁」是出自萬世師表孔子所寫的《論語》。在孔子心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則、標準和境界。簡單來說,「仁」是「仁義」、「仁德」;深入點說,「仁」...
三人行 必有我師 這話指我們必須向身邊優秀的人學習,這是一種做人應有的態度。 此語出自孔子《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個「師」不限指老師,而是指任何值得我們學習的人。他/她當然可以是老師,亦可以是朋友或長輩,學習他們身上一些優點,將之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特點。而如果看到對方的缺點,就要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三人同行」...
日啖荔枝三百顆 盛夏荔枝當造,吃幾顆鮮甜多汁的荔枝,絕對是人生一大樂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提到荔枝,不少人會想起蘇軾的這首詩。蘇軾不僅是宋代著名文學家,還是個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蘇軾仕途坎坷,於宋哲宗紹聖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貶至嶺南。自他在惠州第一次嚐到荔枝後便十分喜愛,後來更多次在詩文中提及,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惠州一絕》中《食荔枝》一則。 詩中首句「羅浮山下四時春」中的羅浮山位於廣東東江北面,是著名風景區。第二句筆鋒一轉,「盧橘楊梅次第新」,就說到了枇杷...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句五個「知」,出自《論語·為政》,是孔子對學生子路的教導。「知之為知之,是知也」聽起來十分合理,但為甚麼「不知為不知」又會「是知也」? 其實在古文中,「知」通「智」,因此「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智慧。而此話也有兩個說法: 一、關乎治學態度: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要裝懂。要以誠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不得驕傲,這樣才能認清自身問題,得以改進。 二、關乎待人處世...
每日一詞 「大刀闊斧」與「大馬金刀」 一個人辦事果斷而有魄力,可以用大刀闊斧來形容。意思就是操刀時一刀落下,絕不拖泥帶水。 另一個類似的成語,則有「大馬金刀」,形容一個人豪爽、氣派。 清朝八旗子弟文康所作的小說《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那姑娘大馬金刀的坐在上面,反眉一皺,說:『你怎麼這麼俗啊?起來!』」這裏的姑娘就予人豪爽、氣派的感覺。 不過,「大馬金刀」也可形容一個人說話直率鋒利,不留情面。 在清代《崖山哀·漢奸》當中便有用上這個俗語:「你再別說甚麼野蠻文明,安國提起這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