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保」同戶籍有關? 現今社會進步,不少大樓屋苑都有保安,甚至公共屋邨有看更幫大家巡樓兼看門口。當保安人員遇到一些「生保」人及陌生面孔,通常也會多問幾句探明來意,並要求他們先登記再上樓,以策安全。 在廣東話俗語當中,「生保」有陌生、生疏的意思,而這個俗語的由來是與中國古代一種制度有關的。 「保甲制度」是自宋代開始一種帶有軍事管理的戶籍管理制度,所謂「什伍其民」、「變募兵而行保甲」,就是這個意思。 到了明清兩代仍有類似設置,是管理鄉村地區的重要制度。保甲制度以戶、甲、保等為基本單位,十戶...
「扮蟹」有甚麼好「扮」? 秋風起,正是享受美食的季節,當中不少蟹類正值當造之時,供應又充足,正合一眾吃貨們的心意。「蟹」對廣東人而言,除了是美食外,也經常出現在日常話語當中,「扮蟹」就是其中一個常用俗語。 在廣東話俗語中,「扮蟹」通常有假裝,即是以假示人的意思。但至於裝甚麼呢,在不同情況便有不同的用途。 「扮蟹」其中一個意思,來自蟹是一種入水能游、出水能走的生物,更有一雙蟹鉗攻擊其他生物,橫行的步姿予人橫行霸道之感。所以,社會上會用「扮蟹」來形容一些人耀武揚威、吹噓成性的人,也就是一些與「蟹」一...
「賓虛」和「趁墟」 在新冠疫情出現之前,作為國際大都市的香港,經常舉行國際級大型活動,場面都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常。老一輩的香港人,通常會以「賓虛咁嘅場面」來形容。 「賓虛」,在廣東話中有人山人海、場面宏大的意思。 這個說法有說是源自於1959年出品的美國電影"Ben-Hur",這電影中文譯名叫作《賓虛》,「賓虛」這個詞,其實是戲中主角的名字。 這套電影在上世界50年代上映,由於當時沒有後期特技,所以在場面上絕對稱得上是特大製作。當時製片公司動用超過萬名...
「食得禾米多」究竟誰吃最多? 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通常在電視劇中,「奸角」心腸惡毒,壞事做盡,不過通常隨劇情發展,奸角最後都沒有好下場。 劇情有此發展,觀眾就會批評奸角「食得禾米多」才落得如此下場。到底甚麼是「禾米」? 「食得禾米多」是指人多行不義,壞事做得太多,最終自食其果的意思。 這俗語源自於鄉村地區。從前的農田經常有雀鳥出現,啄食田中的禾稻或曬穀場的穀物。農民為免損失太多,通常都想盡辦法驅趕和捕捉這些雀鳥。 通常人們認為,雀鳥偷吃禾稻穀物被捉,此乃活該,是「食得禾米多」的下場。 延伸閱讀:老么與老疙...
確係認真「濕滯」 廣東省為沿海省份,海洋性氣候令到廣東省不少地區在春夏時有着濕熱的天氣。在中醫角度上,南方人大部分會有濕熱、濕滯的情況,而濕滯更成為廣東人經常說的話語。例如歌神許冠傑的名作《半斤百兩》當中,其中一句歌詞就唱道:「確係認真濕滯。」 「濕滯」,原本是中醫的一個概念。 「濕」是指濕氣,「滯」就是不通暢的意思。 每當飲食失調,脾胃功能受損之時,水液在體內停滯,影響了氣血運行,造成一系列濕滯的表現,例如會消化不良、胃口差、口淡、口乾等。 「濕滯」雖然不是甚麼大病,但卻令人精神不振,渾身不舒服,但又只能通過飲食及休息改善情況,...
「四四六六」點拆掂?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禮儀之邦,人與人之間重視和諧,有甚麼糾紛爭執最多通過溝通和平解決。在廣東話俗語當中,我們就會以「四四六六」來表示把事情共同商議及解決。 四四六六,意思就是採取互相可以接受的解決方式。這個說法的由來,其一是源自宋代的「四司六局」。 所謂「四司六局」是官府或富貴人家在府中設置的專辦人員,所謂四司就是帳設司、廚司、茶酒司、台盤司,六局則為菜蔬局、果子局、蜜煎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四司六局」的人都是老行家,辦事周到,彼此又甚有...
「白鴿轉」與「白鴿眼」 去年的電視劇《下流上車族》成為網民們討論焦點,劇情誇張荒唐,令人笑中有淚。其中一幕就是主角的小女兒在外國因殺了一隻白鴿烹調成乳鴿,而被開除學籍及註銷簽證。 白鴿的象徵意義,對外國人和中國人來講大為不同,而廣東話俗語中有不少跟白鴿有關。 廣東話俗語中就有「白鴿轉」這說法。白鴿轉的意思就是兜一圈又回來。在古代白鴿多為養鴿,它們被訓練成往外飛之後又懂得飛回來,古代飛鴿傳信就是利用鴿子的這種習性來通信,因此廣東人便有「打個白鴿轉」的說法,來形容走了又回來。 除此以外,廣東話俗語還有「白鴿眼」的說法,鴿子的一雙眼睛是長在頭上的兩側,因...
「有排」定「有牌」 政府為提升公務員辦事效率,引入關鍵績效指標及賞罰制度,不少市民認為政府所提出的新措施能夠解決公務員們慣常「少做少錯」、「拖得就拖」等陋習,因為不少市民都嘗過政府部門工作效率低下「有排等」的苦況。 如前文所示,在廣東話當中,我們會「有排」來形容還有很長時間、需要等很久的意思。有一種說法指,「有排」正寫應為「有牌」,而這個牌就是古時的「時牌」。據《宋史·律歷志三》所載:「國朝復挈壺之職,專司辰刻,署置於文德殿門內之偏,設鼓樓、鐘樓於殿庭之左右。其制有銅壺、水稱、渴烏、漏箭、時牌、契之屬、壺以...
「收山」源自閩南話? 我們在不少球類運動中,會聽到運動員「收山」的說法。收山,在廣東話的意思就是結束某種職業生涯,常用於運動員退役。這個形容詞原來並不是廣東俗語,那麼出自何處呢? 這個俗語的由來,有指是從閩南話而來,根據「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收山」有結束、總結的意思。例如「事業做傷大,煞袂收山」,意思就是事情做得太大,很難收場。 後來,「收山」這俗語開始在廣東話中出現,例如在上世紀40年代連載於《華商報》、由著名作家黃谷柳創作的《蝦球傳》中,一篇名為《黃埔登入》...
「甩底」原來與吃有關? 做人做事,最重要就是有交代、守信用。答應別人卻臨時失約,這種「甩底」的行為的確要不得。 「甩底」,在廣東話當中有失約、失信於人的意思,原來這個說法與廣東的飲食文化有關。 在古時,廣東人喜以瓦煲作煮食工具,特別是煮粥煮湯時便會用到。然而,瓦煲時間用得長了,煲底因長期受爐灶之火所燒,變得脆弱;重複使用後最終可能底部脫落,那麼原本在瓦煲中煮好的食物也因而倒了出來。 後來就有人以「甩底...
「地頭蛇」與「地頭蟲」 形容某人對某地很熟悉,甚至在當地「稱王稱霸」時,會說他是某地的「地頭蟲」或「地頭蛇」,這個講法怎麼來的呢? 「地頭蛇」出自明朝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說滿說!常言道『惡龍不鬥地頭蛇』。」 《西遊記》第45回則說:「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讓我遠鄉之僧。也罷,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 兩句的意思都是說,外來者儘管很厲害,但也鬥不過本地勢力,提醒外來者不要輕易自大。 廣東人很少說「地頭蛇」...
澳門土生葡人為甚麼又叫「鹹蝦燦」? 當我們聽到別人說某人是「燦」,即使不明白具體所指也必會聯想到與「過時」、「老土」有關,總之就是低人一等的意思。那麼,你又聽過「鹹蝦燦」嗎? 老一輩的人必定聽過「鹹蝦燦」,那就是從前澳門人對土生葡人的謔稱。那又與鹹蝦有甚麼關係? 從前,澳門沿海盛產「鹹蝦膏」,在澳門成長的葡萄牙人特別喜歡吃,會把中式的鹹蝦膏當芝士塗於西式班戟或多士。因為西式班戟與中式煎薄鐺(也寫作薄罉)相似,當地人見這種不中不西的吃法,嘲笑為「鹹蝦撑」。 「鹹蝦撑...
「一腳踢」究竟有多忙碌? 當一件事由開始至完結都要一個人去做的時候,我們常會用「一腳踢」來形容,究竟「一腳踢」踢走的是甚麼? 從前的大戶人家,會將傭人的工作細分為四個崗位;近身、洗熨、煮飯、打雜,工作崗位愈分得仔細,愈能代表排場。 不過,一般人家可不能這樣分,需要一人完成四個崗位,一個人(一雙腳)走來走去完成工作。後來,這種一人分別擔不同崗位的情況,就引申為「一腳踢」了。 延伸閱讀:「踢曬腳」與馬有關?
裝修「剫木佬」 當要裝修或要打造一個木製家具時,就要找「斗木佬」,即木工師傅。 原來「斗木佬」真有其字,正寫就是「剫(音斗)木佬」。 根據《爾雅·釋器》:「木謂之剫」。 「剫」其實是個會意字。木材經過量「度」,再由「刂」切削加工,製成建材器具,大至殿堂房屋,小至日用家具。 「剫」原本專指木材加工,因為當中包括思考,以及測量、設計、切割、組合、打磨等精細工序,後來就被引伸到其他領域,如做計劃、寫文章、作畫、工藝製造等等,有反...
「死雞撑飯蓋」有科學根據? 如果要形容他人知錯仍不改,在廣東話當中就有一句相當生動的俗語「死雞撑飯蓋」,到底死了的雞又是如何撑起飯蓋? 「死雞撑飯蓋」當中的「撑」是指「支撑」。 剛宰殺、洗淨後的雞腳關節是柔軟的,但製作過程中,當雞被煮熟時雞腳筋就會受熱收縮,隨即就會有雞腳立刻撑直的現象發生。 撑直的雞腳很易會頂起煲蓋,讓人聯想起明明已經死了的雞,竟然還在用力頂起煲蓋的能力,仿佛還有爭扎求全一樣。 配合以上的情況再結合語境,...
麻甩源自法語? 一些廣東話俗語,也真的是通俗得來有點過火,例如部分人會以「麻甩」來形容中年男性,每次聽到「麻甩佬」這稱呼也覺得有點無禮。 麻甩,在廣東話當中有粗野、粗魯的意思,多數用來形容男性,常見的有「甩麻佬」。至於這個說法的由來,就有不同的說法。 其中一個說法是在清代時期廣州有不少來自比利時的傳教士,部分傳教士的專業是醫生,通過藉替當地人看病而傳教。 由於部分比利時人說的是法語,法語稱病人作「malade」,發音像「麻甩」...
一鑊粥 「一鑊粥」是廣東方言,比喻一團糟、一個爛攤子,如把某項目搞得一塌糊塗,我們會說「搞到一鑊粥」,這跟「搞到一鑊泡」同出一轍。 「一鑊粥」源自「煲燶粥」的歇後語:大煲夾渴(渴,git6,音傑),後來簡化成「一鑊粥」。 粥的特性是稠且具黏性,有如漿糊,粥煲燶了,便更為黏稠,又不能吃,粥的這個形態,反映做事並未完成,半途而廢,一塌糊塗。 如果有人把「一鑊粥」來個胡搞,粥會被搞成「泡沫」,就等同「搞到一鑊泡」。
「食七咁食」原來是風俗? 香港是一個美食天堂,中西佳餚都能夠在這個城市吃到,而其中一種流行的飲食文化,就是吃自助餐。面對各式各樣的美食,很多人會先餓着肚子,然後在吃自助餐時大吃特吃,廣東人會笑稱他們「食七咁食」。 「食七咁食」,讀者千萬不要以為是粗口。其實際意思就是狼吞虎咽、拼命地吃。別以為這句話說看似粗俗,其實與廣東一帶的風俗大有關連。 在舊社會,有人離世後,他的家人便會舉行一連串的喪祭。據清人屈大均所撰《廣東新語》有載:「吾粵喪禮,亡之七日一祭,至七七而終。」就是說服喪長達七七四十九天,每七天就有一...
生骨大頭菜 無論是內地,抑或在香港,出生率不斷下滑,漸漸地家中的小孩都在被寵的環境中長大。在廣東話俗語當中,就有一個俗語來形容寵過了頭的孩子,叫作「生骨大頭菜」。 為甚麼生骨大頭菜會比喻作寵壞呢?原來是和大頭菜的生長有關。 大頭菜即是大頭沖菜,是廣東一帶的傳統風味名菜,這種菜通常會被人取出莖部作醃製鹹菜之用,蒸肉餅、蒸魚也會用到。然而,如果大頭菜種得不好的話,菜中的纖維便會又粗又硬,當人們吃這菜的時候便會弄得滿口是渣,就想像口有骨頭一樣,難以下嚥。 這...
刨書 作為一名學生,讀好書就是最大的責任,也是最大的負擔。遇上測驗和考試,不少同學會忽然努力的溫書複習,在以往就有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刨書」。 刨書可以算是比較老派的一種說法,是以前較流行的俗語。刨是除了有削、切、分開的意思外,也有挖掘的意思,例如在元劇鄭廷玉《金鳳釵》中第三折就有「委實埋的是金釵,不知怎麼刨出這東西來?」此處「刨出」就是挖出的意思。因此,有人便將認真鑽研書本內容這一個舉動,稱為刨書,也就是在書中挖掘有用知識。 在香港...
咪書 在香港社會,不少人會將鑽研的書籍讀物說成「刨書」,其實還有一個類似的說法,而這個說法更多時候用來形容學生應付測驗考試時溫書的情況,這個說法就是「咪書」。 在粵語當中,「咪書」是形容一個人認真學習及複習。「咪」是一個借用詞,原寫為「䀛」,「䀛」有久視的意思,《說文解字·目部》有載:「䀛:目冥遠視也。」《廣韻·䀛》有載:「䀛:䀛眼久視。」因此,長時間讀書的行為就會被稱為「䀛書」,而粵語口語中則常稱為「咪書」,而粵音則和「咪高峰」的「咪」一樣。 在...
每日一詞 清明南風夏水多 清明是中國第五個節氣,與中國農耕息息相關。在福建地區清明節就有一句農諺:「清明南風夏水多,清明北風夏水少」,是甚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清明這天刮南風的話,說明此時氣溫較高,雲層也較密,預示當年夏天降水比較多,相反,如果當年降雨量比較少,便不利農耕。 這個又與一句老農諺不謀而合,「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