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七咁食」原來是風俗?  

  香港是一個美食天堂,中西佳餚都能夠在這個城市吃到,而其中一種流行的飲食文化,就是吃自助餐。面對各式各樣的美食,很多人會先餓着肚子,然後在吃自助餐時大吃特吃,廣東人會笑稱他們「食七咁食」。

  「食七咁食」,讀者千萬不要以為是粗口。其實際意思就是狼吞虎咽、拼命地吃。別以為這句話說看似粗俗,其實與廣東一帶的風俗大有關連。

  在舊社會,有人離世後,他的家人便會舉行一連串的喪祭。據清人屈大均所撰《廣東新語》有載:「吾粵喪禮,亡之七日一祭,至七七而終。」就是說服喪長達七七四十九天,每七天就有一種儀式。

  而到了最後的七天就叫作「尾七」。在尾七結束時便會辦起「解穢酒」的儀式,算是答謝參與喪禮的賓客。以往有些富戶的「解穢酒」菜餚甚為豐富,有酒有肉之餘又可以免費大吃大喝,所以有些親友便會拼命地吃,因而有食七咁食的說法。

相關標籤

「賓虛」和「趁墟」

  形容場面人山人海,熱鬧非常,老一輩的香港人,會以「賓虛咁嘅場面」來形容。你聽過嗎?是如何產生的呢?

  「賓虛」,在廣東話中有人山人海、場面宏大的意思。

  這個說法有說是源自於1959年出品的美國電影Ben-Hur,這電影中文譯名叫作《賓虛》,「賓虛」這個詞,其實是戲中主角的名字。

  這套電影在上世紀50年代上映,由於當時沒有後期特技,所以在場面上需要採用特大製作。製片公司動用超過萬名臨時演員上陣...

年初五 趕五窮 迎財神  

   農曆年初五有甚麼習俗?就有「趕五窮」的習俗。

  「五窮」,又稱為「五鬼」,是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單從字面便知「五窮」是負面東西,在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送窮文》中便提及「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必須要送走。

  那麼,在年初五要做甚麼來「破五」呢?通常人們會早起床放鞭炮、打掃衛生。打掃衛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臘月三十到...

初四咁嘅樣  

  今年年初四是周六,相信部分打工仔不用上班,那當然開心。不過,一般年初四都是農曆新年長假期後第一天上班的日子,有一個廣東俗語便形容這一天打工仔的心情,你知道是甚麼嗎?

  答案就是「初四咁嘅樣」了。  

  「初四咁嘅樣」這句俗語是來自昔日周星馳主演的賀歲電影《行運一條龍》。

  電影中飾演金水的周星馳,在其中一幕問及進行收樓的老闆是長得什麼樣子,有茶餐廳伙計就說「初四咁嘅樣」。

  什麼是「初四咁嘅樣」呢?茶餐廳老闆達叔就解釋:「年初四,假又放完,錢又使晒,工又要返,...

故宮為何叫「故宮」

  今年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那故宮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故」,舊也。故宮即是指舊時的皇宮。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是明清兩朝的皇宮,曾居住過24個皇帝,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1924年11月5日,清末代皇帝溥儀遜位離開紫禁城;其後《清室善後委員會組織條例》公佈,清室善後委員會...

東北話:哈拉子

  「哈拉子」是甚麼意思?這是中文詞語嗎?如果是東北人的話,就一定知道答案。

  其實「哈拉子」就是指口水,又可以寫為「哈喇子」,又叫「流憨水」。據《吉林民間文學叢刊》1981年第2輯的內容指這是東北的方言。然而,「哈拉子」這說法也流行於中國北方。對於這個詞,有人指是滿語音譯詞,後來在漢語中混合使用,不過也有人對這種說法有所保留。

  實際上,北方方言中的滿語音譯詞和蒙語音譯詞...

五星紅旗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國慶期間,全國各地必定出現五星紅旗(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飄揚的景況,同時會聽到這首《歌唱祖國》的歌曲,感受到國慶日的氣氛。

  1951年9月,時為總理的周恩來親自簽發了中央人民政府令,在全國廣泛傳唱,此後成為中國各種重大活動的禮儀曲、開場曲或結束曲。

  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和標誌。每個公民和組織,都應當尊重和愛護國旗。1949年9月21至30日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期...

你真牛

  假如在廣府話當中找一個詞形容他人厲害,想必大家都會用到「犀利」一詞,而在東北地區,大家就會用到單字一個「牛」字來形容的。在東北常聽到:「你真牛(厲害)!」

  到底「牛」這種動物為何又會與「厲害」一詞扯上關係呢?

  這要從東北人當中的山東移民說起。在山東方言裏面,「牛」與「拗」字是相通的,偶會借代使用;山東人一般會以「拗」形容他人倔強,為人處事直接、不拐彎。而同樣的特點其實也體現在牛隻身上。

  牛在耕田之時會一直向前不肯轉彎的,故此「牛」在山東人口中就...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

儂好:上海話與邵氏影城

  上海作為中國內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話,即上海吳語(又稱滬語)於1930年代曾盛極一時。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電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內人都懂一兩句上海話。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闆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寧波上海話:「阿拉」(即我們)、「儂好」(即你好)、「謝謝儂」(即謝謝你),懂者不多。 

  老闆是上海人,編劇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話曾一度充斥了整個片場,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話,千萬別...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打咗珍可以去見soon仔!

   「打咗珍可以去見soon仔!」還記得在疫情期間,在宣傳長者打疫苗的廣告片中,一位100歲婆婆說了這句話嗎?

  「打珍」其實是「打針」,「soon仔」是「孫仔」,全句意思是:打了針便可以去見孫仔了。當時「soon仔」還一度成為潮語。

  這位婆婆說的方言近似台山話,但又算精準,因為台山話的「仔」叫「doi」,「靚仔」台山話發音為「靚doi」,因此「孫仔」的在台山話的發音為「soon doi」。

  說起台山話...

市擔:STAMP  

  廣東台山有一個詞語「市擔」,大家知道是甚麼意思嗎?

  這個詞語原來是由英語直接演變而成,並沿用英語的發音。

  「市擔」意為郵票,來自英文「STAMP」。其餘例子還有:看球賽時說「骨波」,即好球,來自英文「GOOD BALL」。

  另有部分詞語半中半英,例如:「老民」,意為老人,由「老」和「MAN」結合而成;「好反」即好玩,「好」和「FUN」融合所致...

「動物」方言有哪些?

  中國方言中,不乏以動物來揶揄人,像扮死狗、像豬一樣蠢等,大家知道哪些呢?

  浙江台州盛產海鮮,到當地食蟹就好,不過若被人說是做「大水蟹」,就是說你隨波逐流;說你「死白蟹」,就是說你一無是處。同時,要小心別做「攪塘烏魚」的人,即專搞破壞的人;也要提防「浮頭魚」,即非常糊塗或專搞破壞的人。

  武漢人吵架必出「個斑馬」,也有人說這不真昰罵人,只是表達不爽和憤怒的心情而已。總之...

五一國際勞動節

  今天是5月1日,是「國際勞動節」,讓我們說一下勞動節的故事。

  國際勞動節的由來源自一場1886年發生在美國芝加哥的工人集會,起初這場示威遊行的訴求只是勞工們想爭取縮短工時,後來引發為流血事件。世界工人運動組織「社會主義國際」為紀念這一場行動,於1889年宣布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

  全球大部份國家和地區都將5月1日設為勞動節,包括中國、韓國、法國、德國...

生骨大頭菜

  在廣東話俗語當中,形容寵過了頭的孩子,叫作「生骨大頭菜」。為甚麼?

  原來是和大頭菜的生長有關。

  大頭菜即是大頭沖菜,是廣東一帶的傳統風味名菜,這種菜通常會被人取出莖部作醃製鹹菜之用,蒸肉餅、蒸魚都會用到。但如果大頭菜種得不好的話,菜中的纖維便會又粗又硬,吃菜時便會弄得滿口是渣,就想像有骨頭一樣,難以下嚥。

  農民會以「種壞」來形容這種不好的大頭菜,而「種壞」又...

大嫚與小嫚  

  多年前內地有一套叫《青島往事》的電視劇,兩名女角在劇中的名字分別叫作大嫚及小嫚。在青島話及膠東方言當中,大嫚有「女孩」的意思,通常是長輩對晚輩女孩的稱呼。原來,這個稱呼來自德語?

  在德語當中,女士、小姐是Dame,複數就是Damen。由於青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被德國強佔管治,因此這種德語中文也出現在青島,故此有人認為這種稱呼也只有百多年歷史而已。

  此外,在青島話當中原本只有大嫚沒有小嫚,小嫚估計是後來才出現,用來形容更年輕的女生。

  不過,也有人認為早於清嘉慶年間...

網絡潮語:集美

  「集美」二字,老一輩的人會想到廈門集美區,但是今天的年輕人,則另有所指。

  若大家去過福建省的廈門市,可能會去過集美區,這裏有著名的集美大學,是愛國華僑企業家陳嘉庚出錢出力建設而成,寓意為「集天下之美」,至今已成為了廈門當地一個著名教育及旅遊區。

  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中,「集美」一詞成為了十大網絡用語之一。這個詞是由網絡主播所創...

一鑊粥  

    「一鑊粥」是廣東方言,比喻一團糟、一個爛攤子。這個詞由來是怎樣的呢?

  「一鑊粥」源自歇後語「煲燶粥——大煲夾渴」。

  粥的特性是粘稠,有如漿糊。粥煲燶了,便更為黏稠,又不能吃。粥的這個形態,反映做事並未完成,半途而廢,一塌糊塗。

  如果有人把「一鑊粥」來個胡搞,把粥搞成「泡沫」,就等同「搞到一鑊泡」,事態便更嚴重了。

 

麻甩源自法語?

  廣東話俗語中,「麻甩佬」通常用來形容某些中年男性,略帶貶義。

  麻甩,在廣東話當中有粗野、粗魯的意思,多數用來形容男性,常見的有「甩麻佬」。至於這個說法的由來,就有不同的說法。

  其中一個說法是在清代時期廣州有不少來自比利時的傳教士,部分傳教士的專業是醫生,通過藉替當地人看病而傳教。

  由於部分比利時人說的是法語,法語稱病人作「malade」,發音像「麻甩」...

「甩底」原來與吃有關?

  做人做事,最重要就是有交代、守信用。答應別人卻臨時失約,這種「甩底」的行為的確要不得。

  「甩底」,在廣東話當中有失約、失信於人的意思,原來這個說法與廣東的飲食文化有關。

  在古時,廣東人喜以瓦煲作煮食工具,特別是煮粥煮湯時便會用到。然而,瓦煲時間用得長了,煲底因長期受爐灶之火所燒,變得脆弱;重複使用後最終可能底部脫落,那麼原本在瓦煲中煮好的食物也因而傾倒出來,令原本餚煮的美食遭泡湯...

受人二分四  

  「受人二分四,做到索晒氣!」相信這兩句話也是不少香港打工仔心聲,作為「全球最累城市」排行榜長期穩佔前列位置的城市,香港人每周工時長也常見。工時長,又要受老闆氣,無非就是為了薪水。

  「受人二分四」是一個廣東俗語,意思就是受僱於人,當中又有打工時吃苦的含義。那麼,「二分四」是怎樣的一道算式?

  「受人二分四」的說法,始見於廣州茶樓。

  在清末時期,廣州的茶樓生意相當興旺。由於客人多、生意好,因此酒樓需要聘用大量雜工,而他們的月薪大約為1元。當時1元即是1個銀元,1個銀元重七錢...

「壕」語新解

  在現今網絡世界中,不但有很多新創作出來的潮流用語,而且不少的中文詞語亦被演繹出新的意思,「壕」就是其中一個。

  「壕」,原本的意思是一道溝,有護城河、城壕的意思;在戰場上則有戰壕、壕塹之稱。

  而在網絡世界中,壕的意思就是「土豪」,即把壕字左右部分分拆出來理解。「土豪」指的是一些喜歡炫富的暴發戶,財大氣粗的有錢人。

  現今網絡遊戲流行「課金」,即在遊戲中消費如購買武器道具等,部分玩家花費甚巨添置過多厲害的...

「爸爸」的由來

  大家會怎樣稱呼自己的父親?

  「父」: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成的,意思是一雙拿着工具的手。至於拿着甚麼工具則有兩種說法:一、棍棒,用以管教子女;二、斧頭,代表勞動工作,兩者都反映父親在家中的角色。

  「爸爸」:由「父」與「巴」結合起來,「巴」意為「附着」、「黏着」,形象地描繪孩子爬到父親背上、黏著在父親腿上的情景。1945年,上...

「收山」源自閩南話?

  形容某人退休、退役等,會說「收山唔做」。收山,在廣東話的意思就是結束某種職業生涯的意思。

  這個俗語的由來,有指是從閩南話而來,根據《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收山」有結束、總結的意思。例如「事業做傷大,煞袂收山」,意思就是事情做得太大,很難收場。

  「收山」這俗語在廣東話中出現,早於上世紀40年代。當年在香港報章《華商報》連載著名作家黃谷柳的《蝦球傳》,當中一篇名為《黃埔登入》的文章...

穀雨洗纖素 裁為白牡丹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穀雨,古時有一句話「穀雨洗纖素,裁為白牡丹」,是甚麼意思呢?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貞白的《白牡丹》,全詩如下:

  穀雨洗纖素,裁為白牡丹。

  異香開玉合,輕粉泥銀盤。

  曉貯露華濕,宵傾月魄寒。

  家人淡妝罷,無言倚朱欄。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這節氣下春雨特別多,是牡丹花開的時節。

  纖素,指潔白纖細的絲絹,比喻白牡丹的花瓣如絲絹般細小。

  詩人想...

「白鴿轉」與「白鴿眼」

  電視劇《下流上車族》成為網民們討論焦點,劇情誇張荒唐,笑中帶淚。其中一幕就是主角的小女兒在外國因殺了一隻白鴿烹調成乳鴿,而被開除學籍及註銷簽證。   白鴿的象徵意義,對外國人和中國人大為不同,而廣東話也有不少和白鴿有關的俗語。

  廣東話中有「白鴿轉」這說法。白鴿轉的意思就是兜一圈又回來。在古代白鴿多為養鴿,它們被訓練成往外飛之後又懂得飛回來,古代飛鴿傳信就是利用鴿子的這種習性來通信,因此廣東人便有「打個白鴿轉」的說法,來形容走了又回來。

  除此以外,廣東話俗語還有「白鴿眼」的說法,鴿子的一雙眼睛是長在頭上的兩側,因此視線...

「棺材內伸手」下一句是甚麼?

  今天是西方的受難節,也讓我們說一下與死亡有關的中國古代歇後語。

  「棺材內伸手」下一句是甚麼?

  活人要拿物品,必須伸出手來,可在躺着棺材內的死人,又怎能伸出手來呢?

  清·王有光《吳下諺聯》卷二:「棺材內伸手來」。

  這句話透過誇張的手法,諷刺了那些愛財如命、貪婪到死不罷休的人。

  「棺材內伸手」的下一句,便有「死要」或「死要(錢)」了。

 

 

「四四六六」點拆掂?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禮儀之邦,人與人之間重視和諧,有甚麼糾紛爭執最多通過溝通和平解決。在廣東話俗語當中,我們就會以「四四六六」來表示把事情共同商議及解決。究竟甚麼「四」,甚麼是「六」呢?

  四四六六,意思就是採取互相可以接受的解決方式。這個說法的由來,其一是源自宋代的「四司六局」。

  所謂「四司六局」是官府或富貴人家在府中設置的專辦人員,所謂四司就是帳設司、廚司、茶酒司、台盤司,六局則為菜蔬局、果子局、蜜煎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四司六局」的人都是老行家,辦事周到,彼此又甚有...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