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3-07
劉家琨2025年獲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為第二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他的代表作不少,而最受關注、最常被談及的,可能是「爛尾樓」.....
劉家琨醉心文學 曾對建築失興趣

劉家琨祖籍河北,1956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也一直在當地生活,有着成都人的「不緊不慢」。父母是名醫,但他自小喜歡畫畫,還正式學習過一段時間。中學畢業後上山下鄉,他在農村開始寫作,以知青為題材的第一本小說便於這時期完成。
劉家琨不是建築師嗎?怎麼搞起文學創作?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想要畫畫的劉家琨考上了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未料入學卻發現課裏的畫畫,與他喜歡的美術相差太遠。
未幾,劉家琨對建築失去興趣,除了應付功課和考試,心思都放在畫畫和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劉家琨被分配到建築設計院,先後在西藏和新疆做了兩個工程,但他更專注的,始終是文學。
一場展覽成轉捩點 劉家琨「半路回家」

事實上,醉心創作的劉家琨,那時在四川文壇已小有名氣,成為了巴金文學院的簽約作家,他1984年的小說《高地》更收錄進《四川文學》。漸漸地,他幾乎完全離開了建築,變成了全職作家。
劉家琨是怎樣變回「建築人」的呢?1993年,一位建築系的同學在上海辦個人展,劉家琨參加了;他受邀身份不是業界人士,而是「朋友」。
就在展覽上,劉家琨受了很大震動,突然明白到「建築環境可以作為個人表達的媒介」,這重燃了他對建築師熱情;他「一夜突變」,又變回了建築師。
因為有過此前的「出走」,所以劉家琨說:「我是半路回家的建築師!」
不追求華麗繁複 劉家琨「低技策略」

此後劉家琨為幾位藝術家設計工作室,聲名鵲起;不追求華麗與繁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低技策略」來營造高藝術品質,是他「接地氣」的風格。
劉家琨的作品不止是藝術家的工作室,他亦參與了很多文化機構與公共空間項目,例如鹿野苑石刻博物館、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大樓、大運河杭州鋼鐵園區等。
在汶川地震災區,劉家琨又為罹難的16歲學生胡慧珊打造了一座「一個人的紀念館」,他希望讓太注重群體關係的社會,學會關注個人。
而劉家琨眾多代表作中,關注度最高、最常被談及的,應該是西村大院了。
劉家琨:西村大院是「大大的成都火鍋」

2015年開放的西村大院,是成都青羊區一個文藝創意園區的主要部份,佔地達到4.2萬平方米。它三面由5層高建築圍合,一面為巨型立體跑道,中庭則為體育設施和綜合景觀。劉家琨稱,那是「小小的四川盆地,大大的成都火鍋」。
西村大院特別之處,還有它放棄任何粉飾、露出空心磚的外牆,像是只為進駐的商舖搭了「骨架」。用劉家琨的話說,「就好比做了個書架,而每本書自有表現」。
因為獨特的建築風格,西村大院曾被成都人說成是「爛尾樓」,劉家琨也聽到過有年青人在電話裏約碰地點,說:「我就在這個爛尾樓這兒!」
當然,人們很快愛上了這特別的地方,竹下火鍋、屋頂跑道、廣場舞勝地、創意市集.....男女老少都能在此找到樂趣。現在的西村大院絕對是成都的新地標和打卡勝地。
最滿意作品 劉家琨:永遠是下一個

西村大院是劉家琨最滿意的作品嗎?他此前曾說:「最滿意的永遠是下一個。」
2025年3月,官網宣布劉家琨獲得當年的普利茲克獎。該獎是建築界最高榮譽,被稱為「建築界諾貝爾獎」,劉家琨也成為繼王澍之後,獲得該獎的第二位中國人。另外,美籍華人貝聿銘也曾獲得普利茲克獎。
評委會稱,劉家琨的作品以其深刻的連貫性和穩定的素質,擺脫了各種美學或風格上的束縛,對新世界進行了想像和建構。
評委會又表示,城市傾向於將不同的功能分區規劃,但劉家琨反其道而行之,將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整合在一起,並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延伸閱讀:鬼才建築師王澍 叛逆視覺建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