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僄僄 這個廣東方言應該不難估到吧!對的,「輕僄僄」就是廣東人日常都說到的「輕飄飄」,意思就是形容某人或某一件物件比想像中輕柔。「僄」發音亦作「飄」。 詹憲慈《廣州語本字》:「僄僄者,形容物之輕也,俗讀僄,若飄。」「僄」字在古時已經有,在《說文解字》作「輕也」。 荀子形容楚人《荀子·議兵》形容楚人矯捷,就曾說:「輕利僄遫,卒如飄風。」就有身輕如燕、靈巧矯健的意思。今天我們說的「輕飄飄」,其實就是「輕僄僄」啦。 延伸閱讀:龍九子之一:贔屭 ...
婦女節與「三八」有甚麼關係? 今天是3月8日婦女節,讓我們說一下「婦女節」的趣味點滴。國際婦女節設在3月8日,我們暗罵婦女會用「那女人真三八!」,兩者有關係嗎? 其實二者的由來「一中一西」,根本毫無關係,只是一個有些尷尬的「巧合」。 國際婦女節是為了紀念女權運動,這段故事要追溯至二十世紀初。 二十世紀時期,西方各國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經濟擴張階段,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廉的工資使得各種抗議和罷工活動此起彼伏,其中紡織業的女工工資低工時極長,於是在1857年...
擦鞋 在職場上形容某人經常阿諛奉承,為了討好領導說很多過於誇張的褒獎言語,除了會用上「拍馬屁」外,還會用上一個更符合粵語語境的詞語——「擦鞋」。 在近代社會或者現今某些發展中國家,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家都會在街上到一些拿住木製鞋箱、膊頭搭住一條毛巾的擦鞋從業員,他們有的是成人,也有不少是小孩。 顧客只需支付少量金錢,他們就會用盡渾身解數把你的鞋擦乾淨。 因為擦鞋的時候他們都會蹲低身子,要抬高頭才能望見客人,因此這個工作就給人低下卑微的感覺...
馬死落地行 經歷過人生低潮後,仍然積極面對,最終站起來重新出發,這正是「馬死落地行」的表現。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背後充滿哲理。 「馬死落地行」是傳統的廣東諺語,在古代騎馬趕路是快捷便利的方式,但一旦在路途中馬匹體力不繼而暴斃,大家都知道唯一的方法就只有下馬自己步行。 由此引申出:人在失去了優勢、靠山、或可以依仗的事物以後,為了繼續前進,就只好順勢而行,憑藉自身努力隨機應變,即使要面對更加艱苦的情況亦在所不惜...
鬼拍後尾枕 每當有人不經意地把原本不應說的秘密說了出來,又或者做了壞事後忽然吐真言,我們都會以「鬼拍後尾枕」來形容。 但這種行為為何會和鬼怪扯上關係呢? 從字面上理解,「鬼拍後尾枕」中的「後尾枕」,原應為「後尾胗」。 在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當中就提到,「胗,項枕也」,即是頭之後為胗。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人會將一些不欲為人所知的記憶藏於「後尾胗」之處。 壞人忽然吐真言,就像人被鬼魂在後腦拍了一下,竟藏在腦中的秘密脫口而出。故此「鬼拍後尾枕」...
倒瀉籮蟹 面對混亂無法控制的場面,人們往往會呈現出手忙腳亂的情形,在粵語中會用上「倒瀉籮蟹」來形容,但到底手忙腳亂為何會與「倒瀉籮蟹」相互連繫呢? 「籮」即是籮筐,是一種用竹子編成的農具,至於「倒瀉」則是指從上向下傾瀉,兩者結合的意思就是盛載滿滿一籮筐的螃蟹翻倒在地上。 想像一下這個情景:滿滿一籮筐的螃蟹翻倒在地上,螃蟹四下逃散;要把逃脫的螃蟹權抓回籮筐,不但手忙腳亂地要伸手去抓,又要防備手上的螃蟹用蟹螯攻擊自己,實在是不知如何是好。 ...
木棍打蛇 蛇隨棍上 粵語諺語的「打蛇隨棍上」可能大家都曾經聽過,但這句俗語的原句其實是「木棍打蛇,蛇隨棍上」。 要知道南方的天氣潮濕,經常都有蛇蟲鼠蟻出沒,當中就以蛇的危險程度最高。 要驅趕蛇而又不受其攻擊,農民就多以木棍作為工具。 然而,蛇卻是一種善於纏繞硬物的生物,一旦農民下棍打不到蛇的要害,很容易反被蛇纏繞木棍而上,繼而張口直撲打蛇者。 正因為以往曾經有不少這樣的情況發生,所以蛇的這種反擊行為...
「䅺青」與「標青」 形容一個年輕人表現相當出色,做甚麼事情都了得,我們多數會用到「標青」一詞。「標青」原來並不形容人,究竟形容甚麼呢? 「標青」中的「標」是個借字,本字是「䅺」。 在《集韻》解釋:「䅺,卑遙切,稻苗秀出者。」故此,「䅺」本意就是指在稻苗當中最突出的幾株,此點並不難理解。 在廣府地區有着源遠流長的稻作文化,廣州就因為「五羊含穀」的傳說而被稱為「穗城」。在廣府人的眼裏,稻苗秀出(抽穗)而茂盛,是最美的景象,故此亦...
家有黃金 外有戥子 在老一輩當中經常流傳一句說話 「家有黃金 外有戥子」,指鄉里鄉親誰家窮誰家富,大家都心中有數,都能知道個大概的意思,就像看秤盤戥子一樣,不差分毫。 在這句說話當中,「戥子」亦即是戥秤,相傳是由宋景德年間皇家官員劉承珪所發明的一種衡量輕重的器具。戥秤主要組成的構件有小秤盤、鉈、桿秤,整體的設計是用來稱貴重物品,如金銀藥品,最大單位是兩,小到分或厘。 在明清時期,隨着工農業及商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戥子已普及於民間,戥子的製造、使用、管理已...
初七人日「三吃四做一禁忌」 在中國民間傳統中,新春不但喜慶的習俗多,禁忌也多,例如在初七人日這天,便有「三吃四做一禁忌」的習俗。 正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人日」,是因為傳說中女媧創造天地時,前六天分別造出雞、犬、豬、羊、牛、馬,直到第七天才創造出了人類,故正月初七又稱「人日節」,即人類的誕辰日。 那麼何謂「三吃四做一禁忌」呢?所謂「三吃」,就是吃麵、七寶羹、及第粥,吃麵寓意長壽,吃七寶羹寓意身體健康,吃及第粥寓意高中。 至...
美源髮采恭喜大家發財 「恭喜發財,美源髮采恭喜大家發財」,這句話對上一代的香港人而言,絕對是農曆新年常聽到的廣告對白。 這個廣告是已故藝人曾江在多年前所拍攝。「美源髮采」是一款由外國引入香港的染髮劑,相關公司當年找了曾江做代言人,廣告一出後很成功,「立即變黑」更很快成為家喻戶曉的廣告話語。 至於這個廣告和農曆新年有什麼關係呢?這廣告除了平日播放的版本外,更有「農曆新年」別注版,而廣告中的對白就是「恭喜發財,美源...
送神早迎神遲 農曆新年作為中國最重要及最具歷史傳統的節日,相關習俗及儀式甚多,其中對「送神」及「迎神」便甚為講究。 相傳每年農曆十二月廿五,民間諸神便會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人間善惡,俗稱「送神日」,而古代人便習慣於年廿五送走「灶君」這位民間神。 為什麼送神要農曆年廿五那麼早就做呢?這是因為古時社會相信早點送走灶君,讓祂提早到天庭坐好座位,也好讓神明能在天庭多點休息時間,因此便有「送神要早」的習俗。 ...
「抵冷貪瀟湘」與林黛玉有關? 最近天氣寒冷,不少人苦惱出門時穿甚麼衣服才夠暖。 然而,即使天氣再冷,總會有人愛穿得少,老一輩的人通常會以「抵冷貪瀟湘」來形容。 「抵冷貪瀟湘」,意思就是人們因愛美貪靚而穿得不夠,以免因穿得太多而顯得浮腫難看,即使難受仍心甘命抵。 不說不知,抵冷貪瀟湘中的「瀟湘」源自《紅樓夢》中林黛玉所住之處瀟湘館。 這裏的「瀟湘」二字引用了帝舜同瀟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她們二人都是美女,因哭舜而自投湘水尋死。後人為了紀念她們,就以...
何謂「唔理三七廿一」?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數字的概念,而廣東話不少俗語也都與數字有所關連,其中有趣的就有「唔理三七廿一」。 「三七廿一」意思是三乘七的積是二十一,是「九因歌」當中其中一個句乘法口訣,一般而言初小的數學課會有所教授。 那麼,「唔理三七廿一」又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做事時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顧了。這句俗語與「九因歌」並無關係,而是跟古代中國文化有關。 相傳源自於中國古代人們對地府有一個概念,認為地...
「臨急抱佛腳」原來真的有效! 相信不少在考試前未完成溫習的學生都必定熟悉以下的一招,就是「臨急抱佛腳」!到底為何在危急之時大家都會傾向去「抱佛腳」? 「臨急抱佛腳」出自唐·孟郊《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原意指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臨渴掘井之意。 後來多用以比喻事先無準備,事急時才倉促張羅。 關於這個句子,就有以下這樣一個典故: 相傳在雲南南面曾有一個地方很小的國家,國民都是信仰釋迦牟尼的佛教徒。有一次,一位被判了死刑的罪犯...
「老鼠拉龜」與「狗咬刺猬」 相信大家會在生活或職場上碰過一些棘手的事,由於處理上有點複雜及麻煩,因此都不知應如何入手。當遇到這樣的情況,人們便會以「老鼠拉龜」來形容。 「老鼠拉龜」是廣東人常用的俗語,比喻事情很難辦,不知道如何著手。烏龜有光滑而堅硬的殼,且身體有一定重量,而老鼠行動靈活但相對而言體積較小。因此,當一隻小老鼠想拉起一隻烏龜時,烏龜只需把手腳頭尾全縮進去殼中,老鼠便無從下手。 在廣東話當中,有一個俗語與老鼠拉龜意思上有點接近,叫作「狗咬刺猬」。刺...
「撒手鐧」還是「殺手鐧」? 若大家看過武俠小說,通常高手都會有一些看家本領,往往在生死決鬥時能制敵取勝,在廣東話俗語中會稱為「殺手鐧」。然而,也有聽說過「撒手鐧」這個說法,到底哪一個才對? 鐧,其實是一種古代兵器。《現代漢語詞典》對「鐧」有以下解說:「金屬制成,長條形,有四棱,無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至於撒手鐧這個說法,就關係到一個歷史人物,他就是唐初名將秦瓊(秦叔寶)了。 在小說《隋唐演義》中,「鐧」是他專屬武器,掌中這對金裝熟銅鐧,號稱「黃驃馬馬踏黃河兩岸,熟銅鐧鐧打三洲...
「水過鴨背」與「水澆鴨背」 廣東話有一句俗語,叫做「水過鴨背」,意思就是比喻事過之後沒有留下一點痕迹。以往一些家長在責罵孩子上課不留心聽書,但孩子們往往對父母這種責罵也似乎多是水過鴨背,沒有留下一絲印象,當作耳邊風。 那麼為甚麼水過鴨背不會留下痕迹呢?這是與鴨子身體結構有關。鴨子尾巴下面即屁股有一個尾脂腺,鴨子會用嘴啄出一些油脂,再梳理身上的羽毛,將油脂擦到其羽毛上。因此,鴨子的羽毛便能保持光潔不透水,使游泳的時候不會吸水,游得份外輕鬆。 不過,也因為羽毛上有油脂,因此一旦有水沾上了羽毛也會迅速滑走。後來廣...
煲電話粥 今時今日人與人之間互相通信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網上傳訊工具進行,不少人更因為要時刻與人通信而變成「機不可失」的手機族。不過,以往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不少人就喜歡「煲電話粥」。 「煲電話粥」是2000年前香港人慣常使用的俗語,意思是一個人長時間用電話來聊天。「講電話」又與「粥」扯上甚麼關係呢?為何又不是煲電話飯呢? 「煲」是長時間的煮食的方法,是粵菜烹調技巧中重要一環。 通過「煲」的過程,可將食材徹底煮熟以及慢慢地熬煮食物,令其味道更香濃。因此,廣東人煮粥的方式較多...
那些年會說的「交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些長輩用上「交關」這個形容詞呢?例如說「惡得交關」(意指很惡)、「蠢得交關」(意指很蠢),那麼大家又知不知道什麼是「交關」呢? 「交關」,通常用作形容詞,意思與「非常」相近。「交關」這個形容詞除了在粵語語境常用外,上海話、寧波話、衢州話都有這樣的用法。 早於漢代,「交關」一詞已經出現於文獻當中,原本的意思是一個貿易交收的動作,陳壽《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有載:「淵遣使南通孫權,往來賂遺。」 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
「牙煙」與牙齒有甚麼關係? 馬戲團內的踏鋼線表演,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老一輩的人看了更可能會大叫「牙煙」。究竟為甚麼冒險與「牙煙」有關?又與牙齒有多大關係? 「牙煙」是廣東話俗語,意思就是危險,但通常用於形容有驚無險的情況。 「牙煙」,雖然字面上有「牙」又有「煙」,但其實這個俗語和兩者並無關係。牙煙其實是廣東方言從古漢語「崖广」一詞演變而來的。 「崖」就是懸崖的意思,而古字「广」是一個多音字,可讀作「煙」,意思是小房子。 「崖广」就是在懸...
每日一詞 清明南風夏水多 清明是中國第五個節氣,與中國農耕息息相關。在福建地區清明節就有一句農諺:「清明南風夏水多,清明北風夏水少」,是甚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清明這天刮南風的話,說明此時氣溫較高,雲層也較密,預示當年夏天降水比較多,相反,如果當年降雨量比較少,便不利農耕。 這個又與一句老農諺不謀而合,「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