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急马行田 你一定听过中国象棋。中国象棋易学难精,例如有“马行日、象行田”的规矩,那么“事急马行田”又是什么意思? 《三国志·魏书·李乐传》就记载了“事急马行田”的故事。 在魏文帝黄初六年,位处东吴的孙权率兵亲征魏国,直逼曹魏辖下的江夏城。 由于驻守江夏的守将文聘被围困,而曹魏大将军的侄子厉凉,就受命返京求援。厉凉原计画3天才能抵达京城,若要缩短行程,必须踩踏田地而不走正常大路,而按照当时规定,军士若踩踏...
“踢嗮脚”与马有关? 香港人生活节奏急促,工作压力大,每天都要“踢嗮脚”。“踢嗮脚”原来还与马有关,你又知道吗? 一群马赛跑的时候,前马蹄与后马蹄交替迅速,在旁边看起来就像马脚互相在踢一样,非常忙乱,就形成所谓“踢脚”了,而“踢嗮脚”的忙碌程度就更胜一筹了。 这个词到了今天亦很常用,形容非常忙碌、忙乱的感觉。 延伸阅读:䟴脚 (un 脚)
醟醟哋 VS Wing Wing哋 一班朋友吃喝畅饮,酒过三巡有醉意,有人就会形容自己“有点晕,Wing Wing哋”,“Wing Wing哋”其实正字为“醟醟哋”,“醟”同样音“Wing”。 在《抱朴子·内篇·论仙》中有这个字,“覆溺者不可怨帝轩之造舟,酗醟者不可非杜仪之为酒。”意思说覆舟遇溺,不要怪责当初发明造船的人,同样自己喝醉,不要怪责酿酒的人。就是指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把责任推卸给人,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是上策。 延伸阅读: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儃世界 vs 叹世界 常听到人说:“中了六合彩就好了,可以叹世界!”“叹世界”,正字应该为“儃世界”,粤音炭,意思是从容、休闲的样子。 “儃”这个字出现在《庄子· 外篇·田子方》:“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意思指有一位画师最后才来到,却神态自然,从容不迫,丝亳没有尴尬的样子,接受旨意后,也不恭敬站立,就回到馆舍去。 “儃”,就是形容闲适样子,包括儃茶、儃咖啡、儃香烟、儃冷气。以后大家可别用错字了。 延伸...
“翪瘟鸡”何解? 有时在路上有人横冲直撞,旁边行人就会破口大骂:“成嗰翪瘟鸡!”(翪与中同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翪”这个字,在《尔雅·释鸟》出现过:“鹊鵙丑,其飞也翪。”“翪”就是鸟展开双翼上上下下乱飞的样子,原意是指鹊鵙样子丑陋,连飞的姿态都乱作一通,非常不像样。 到了现代,人们也就把步履混乱、横冲直撞的人,也形容为像鹊鵙一样的“翪瘟鸡”了。 延伸阅读:“草鸡”不吃草
“穊挞挞”与吕后有关? 有没有试过,当煮粥熬过了火,粥变得极为秥稠,就会不禁说“杰挞挞一锅粥”。“杰挞挞”的正字真的这样写吗? “杰挞挞”正字应该是“穊挞挞”。穊,音杰,《说文解字》中,“穊,稠也”意思就是浓密、浓稠。 这个“穊”字,在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也出现过:“深耕穊种,立曲欲疏;非其种者,钼而去之。” 这句话还与吕后有关。据说公元182年,吕后举办一场酒宴,席间刘章趁着酒兴唱出了一首讽刺吕后的歌,就是“深...
㷫烚烚 夏天快到了,太阳出来会有“㷫烚烚”的感觉。究竟“㷫烚烚”是什么感觉呢? “㷫”(hing3,粤音:庆)。《集韵》:“火干出也。”意思是出现灼热的感觉;《说文解字注》亦提到:“上出为干,下注则为溼。”火从下而上燃烧,热气向上,这就是“㷫”的意思。 “烚”(hap6,粤音:洽),《集韵》提到,烚是火一般的样子,叠字“烚烚”就是用来形容火的形态。因此,㷫烚烚用于形容火正...
太高了 “镺”唔到 大家有没有试过想伸手拿在高处的物件,却又拿不到? 这个时候,大家或者都会说:“我镺唔到,有没有人可以帮我?” “镺”音ou2,近“拗”。 这个字在隋朝《博雅》里面的解释是“长也”。左思《吴都赋》写道:“尔乃地劫坱圠,卉木镺蔓。” “镺”的意思指向上生长,同样指长长的意思。 东西太长,所以拿不到,慢慢就衍生出“镺唔到”的词语。这个词语,是老一辈昔日挂在口边的词语,今天懂得的人已不多了。 延伸阅读:...
帮我搦住,唔该! 相信大家想请人帮忙提一下东西时,会说到:“帮我拎住,唔该!”这个“拎”字,正写就是“搦”,音nuò (攞)。 “搦”字有拿、提、用力按压的意思,都是用手紧紧捉住物件的动作。 在古代,这个字较为常见,而且有多种意思。如《三国魏·曹植·幽思赋》:“搦素笔而慷慨,扬大雅之哀吟。”这里是握笔的意思。 《文选·左思·魏都赋》中的“搦秦起魏,威振八蕃”,这里的“搦”则有压制的意思。 《薛仁贵征辽事略》中有“跃...
“輘輷”原来这样解? “静静鸡喺度咬耳仔!你哋究竟有咩輘輷?” 说两人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或事情有些暧昧怕被人知道,通常会说这件事当中有“輘輷”,广东话发音即是“景轰”。 《文选.洞箫赋》中曾出现这个字:故其武声,则若雷霆輘輷。《文选.李善注》中则提到:輘輷,大声也。 也就是说,“輘輷”发音与古代战车行进时发出的声音相近,若士兵行军打仗时听到这样的声音即表...
一抽二掕 购物过后,两手拿着几袋战利品回家的样子,常用“一抽二掕(lang3)”来形容。 一抽二掕,也有人写成“一抽二襱(lang3)”,读音和意思都是一样的。 究竟什么是“掕”?“掕”字有用绳扎紧,用勾挂住,或者把东西捆在一起的意思。“一抽二掕”形象化地描述了左一袋右一袋的样子。 形容同样景象的,广东话中还有“藤掕瓜、瓜掕藤”,也非常常用。 延伸阅读: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
庹缩 如果被人说“庹缩”,你的形象就没了。 “庹缩”,粤音为“度叔”,意即形容很懂得精打细算、甚至占别人便宜的人。遇到这种人的话,就要避而远之。 明朝梅膺祚所撰的《字汇》中说“庹,两腕引长谓之庹。”意思是说, 指成人两臂左右横伸之间,由左手的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离,合起来约有五尺。《直语补证 · 庹》中则说:“以手量物长短曰庹。” 总之...
你有没有“谰醒”? 如果有人动不动都“插嘴”发挥自己的见解,实际却“无料到”的话,我们会大骂“懒醒”。 原来,“懒醒”的正字是“谰(音栏lan2)醒”,就是假装聪明的意思。 这个字在《广州话普通话词典》就有收录,正写为“谰”。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字是经常出现的,例如“谰靓仔”、 “谰好人咁”、“谰叻”、“谰得戚”、“谰高窦”、“谰正经”、“谰有宝”等等。 周星驰在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就有一句:“你唔好谰醒,你捉我字虱之嘛!” 延伸阅读: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
一帗 “一帗”的“帗”字大家懂得读出来吗?这样标音一帗(音弗),大家一定明白是什么了。 广东话中的“一帗(弗)”,意思是一小部分。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一幅巾也”。《汉书 · 食货志》:“布帛二尺二寸为幅”,未到一匹。在古时,做衣用布匹都以“匹”计,未到匹就有很少一幅布的意思,意思就是小小的一块布。 到了现代,一帗也就是用来指某东西的一小部分的意思。 延伸阅读:“二打六”原...
长隑隑 当看到一篇文章很长的时候,你可能会说:“文章长隑隑,点睇呀!” “隑”字在西汉扬雄(前53-18年)《方言》中有所载:“隑,陭也。”另卷七:“隑企,立也……委痿谓之隑企。”意思指梯子、站立、不能行走的意思。 在三国魏张揖(生卒年不详)撰的《广雅》中,“隑”字出现了三次,分别有“长也”、“立也”、“陭也”之解释。 而有趣的不在“长”的意思,而在读音上...
厯厯乱 房间太乱没有打理、工作桌上堆满杂物,我们都会忍不住说一句“咁立立乱呀”! “立立乱”正确写法应该是“厯厯乱”。 詹宪慈《广州语本字》:“形容乱之词也,俗读厯厯,若立立。” “厯”一般被视为“历”字的异体字,原本有经过的意思。 但放在“厯厯乱”中,就没有经过的意思了,不少语言学者认为“厯厯乱”是方言中约定俗成的讲法。 延伸阅读:乱噏廿四
密密卙 我们与好朋友有说不完的话时,会被人笑说:“有什么事密密斟?” 原来“密密斟”正确写法应该是“密卙卙”。 这个字早在东汉已出现,《说文·十部》:“卙卙,盛也。……汝南名蚕盛曰卙。子入切。”。清代段玉裁(1735-1815)注《说文》曰:“此汝南方言也。今江苏俗语多云密卙。卙音如蛰。”说明此字本为河南、安徽方言中形容名蚕之多之美的样子,清代江苏等地俗语就有“密卙”一词。 至于读音也挺有趣的。“密密卙...
轻僄僄 这个广东方言应该不难估到吧!对的,“轻僄僄”就是广东人日常都说到的“轻飘飘”,意思就是形容某人或某一件物件比想像中轻柔。“僄”发音亦作“飘”。 詹宪慈《广州语本字》:“僄僄者,形容物之轻也,俗读僄,若飘。”“僄”字在古时已经有,在《说文解字》作“轻也”。 荀子形容楚人《荀子·议兵》形容楚人矫捷,就曾说:“轻利僄遫,卒如飘风。”就有身轻如燕、灵巧矫健的意思。今天我们说的“轻飘飘”,其实就是“轻僄僄”啦。 延伸阅读:龙九子之一:赑屭 ...
妇女节与“三八”有什么关系? 今天是3月8日妇女节,让我们说一下“妇女节”的趣味点滴。国际妇女节设在3月8日,我们暗骂妇女会用“那女人真三八!”,两者有关系吗? 其实二者的由来“一中一西”,根本毫无关系,只是一个有些尴尬的“巧合”。 国际妇女节是为了纪念女权运动,这段故事要追溯至二十世纪初。 二十世纪时期,西方各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经济扩张阶段,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廉的工资使得各种抗议和罢工活动此起彼伏,其中纺织业的女工工资低工时极长,于是在1857年...
擦鞋 在职场上形容某人经常阿谀奉承,为了讨好领导说很多过于夸张的褒奖言语,除了会用上“拍马屁”外,还会用上一个更符合粤语语境的词语——“擦鞋”。 在近代社会或者现今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都会在街上到一些拿住木制鞋箱、膊头搭住一条毛巾的擦鞋从业员,他们有的是成人,也有不少是小孩。 顾客只需支付少量金钱,他们就会用尽浑身解数把你的鞋擦干净。 因为擦鞋的时候他们都会蹲低身子,要抬高头才能望见客人,因此这个工作就给人低下卑微的感觉...
马死落地行 经历过人生低潮后,仍然积极面对,最终站起来重新出发,这正是“马死落地行”的表现。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充满哲理。 “马死落地行”是传统的广东谚语,在古代骑马赶路是快捷便利的方式,但一旦在路途中马匹体力不继而暴毙,大家都知道唯一的方法就只有下马自己步行。 由此引申出:人在失去了优势、靠山、或可以依仗的事物以后,为了继续前进,就只好顺势而行,凭借自身努力随机应变,即使要面对更加艰苦的情况亦在所不惜...
每日一词 阎王易见 小鬼难缠 “阎王易见,小鬼难缠。”是说,有时候地位更高者或许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欢刁难别人。 这句话出自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阎王好见,小鬼难当,旁边若有人帮衬,敲敲边鼓,用一个钱,可得两钱之益。” 这个说法套用在现实中,“阎王”就是用来指代大人物或负责人,“小鬼”则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时直接与大人物对话,或许更好沟通,办事效率也高;反倒是无名小卒更喜欢刁难人,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