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为何令人又爱又恨? 股市楼市波动,连月下跌令股民“损手烂脚”,损失严重的话更被称为“大闸蟹”。为什么美味的“大闸蟹”会与投资有关? 大闸蟹,正称为“中华绒鳌蟹”,是河蟹的一种,当中以长江水系出产的大闸蟹最为人熟悉,素有“蟹中之王”的盛名,至于吃大闸蟹的最佳季节就是秋季。 不过,在香港,“大闸蟹”则有另一个意思。那就是代表手上股票箍得紧紧的股民,通常都是股票价格比买入时下跌很多,因而被套牢的状态。 何以股票被套牢的人会被称...
“秋风起”点解要“食腊味”? “秋风起,食腊味”,每逢秋冬季节都是吃广东腊味最适合的季节,热腾腾的白饭上铺上蒸熟的腊肠腊肉,香油肉汁渗入饭香当中,在秋冬干爽凉快的天气中享用,确是一大乐事。 中国人制作腊味已有超过二千年的历史。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在他的作品《楚辞·招魂》中提及一种叫做“露鸡”的食物,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在《屈原赋今译》中将“露鸡”解释作“卤鸡”;亦有考证认为这是将去除内脏的整鸡先腌制数日、再令其自然风干的一种美食,被视为腊味的前身。 至于广式腊味,则是广东酶制工艺,与唐宋...
“走鬼”点样走? 你们有没有看过经典港产电影《旺角卡门》?其中一幕是由张学友饰演的乌蝇在戏院前当无牌小贩,突然小贩管理队前来驱赶,乌蝇因被由万梓良饰演的Tony阻碍,结果“走鬼”失败被抓。 这一幕出现的小贩“走鬼”情境,今时今日在香港真的很难见到,但大概在三、四十年前,小贩走鬼可说是市区每天都会出现的情境。 所谓“走鬼”,就是无牌流动小贩为逃避执法人员的动作。 当年港英政府雇佣了大批来自印度与巴基斯坦的人当警察,他们其中一个任务就是驱赶街上的无牌流动小贩。 由于他们的肤色、言...
“鬼佬凉茶”真系凉茶? 香港天气转凉,不少人会进补御寒。然而,很多人可能进补过度或者频频吃火锅而出现燥热状况,有些人会喝凉茶作清热下火之用。 除了传统中式凉茶外,广东人和香港人认为喝“鬼佬凉茶”也有清热作用。所说的“鬼佬凉茶”,其实就是啤酒。 “鬼佬”是广东人对外国人的一个通俗称谓。何以啤酒会被视为“鬼佬凉茶”呢?这种盛行于欧美的酒精饮品,自酿造过程中加入了啤酒花,单从药材的角度来看,啤酒花性微凉,功效健胃消食,清热利湿。啤酒清热利...
“生保”同户籍有关? 现今社会进步,不少大楼屋苑都有保安,甚至公共屋村有看更帮大家巡楼兼看门口。当保安人员遇到一些“生保”人及陌生面孔,通常也会多问几句探明来意,并要求他们先登记再上楼,以策安全。 在广东话俗语当中,“生保”有陌生、生疏的意思,而这个俗语的由来是与中国古代一种制度有关的。 “保甲制度”是自宋代开始一种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所谓“什伍其民”、“变募兵而行保甲”,就是这个意思。 到了明清两代仍有类似设置,是管理乡村地区的重要制度。保甲制度以户、甲、保等为基本单位,十户...
“扮蟹”有什么好“扮”? 秋风起,正是享受美食的季节,当中不少蟹类正值当造之时,供应又充足,正合一众吃货们的心意。“蟹”对广东人而言,除了是美食外,也经常出现在日常话语当中,“扮蟹”就是其中一个常用俗语。 在广东话俗语中,“扮蟹”通常有假装,即是以假示人的意思。但至于装什么呢,在不同情况便有不同的用途。 “扮蟹”其中一个意思,来自蟹是一种入水能游、出水能走的生物,更有一双蟹钳攻击其他生物,横行的步姿予人横行霸道之感。所以,社会上会用“扮蟹”来形容一些人耀武扬威、吹嘘成性的人,也就是一些与“蟹”一...
“地头蛇”与“地头虫” 形容某人对某地很熟悉,甚至在当地“称王称霸”时,会说他是某地的“地头虫”或“地头蛇”,这个讲法怎么来的呢? “地头蛇”出自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说!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 《西游记》第45回则说:“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两句的意思都是说,外来者尽管很厉害,但也斗不过本地势力,提醒外来者不要轻易自大。 广东人很少说“地头蛇”...
“一脚踢”究竟有多忙碌? 当一件事由开始至完结都要一个人去做的时候,我们常会用“一脚踢”来形容,究竟“一脚踢”踢走的是什么? 从前的大户人家,会将佣人的工作细分为四个岗位;近身、洗熨、煮饭、打杂,工作岗位愈分得仔细,愈能代表排场。 不过,一般人家可不能这样分,需要一人完成四个岗位,一个人(一双脚)走来走去完成工作。后来,这种一人分别担不同岗位的情况,就引申为“一脚踢”了。 延伸阅读:“踢晒脚”与马有关?
装修“剫木佬” 当要装修或要打造一个木制家具时,就要找“斗木佬”,即木工师傅。 原来“斗木佬”真有其字,正写就是“剫(音斗)木佬”。 根据《尔雅·释器》:“木谓之剫”。 “剫”其实是个会意字。木材经过量“度”,再由“刂”切削加工,制成建材器具,大至殿堂房屋,小至日用家具。 “剫”原本专指木材加工,因为当中包括思考,以及测量、设计、切割、组合、打磨等精细工序,后来就被引伸到其他领域,如做计划、写文章、作画、工艺制造等等,有反...
唐诗宋词用粤语写成? 唐诗宋词文字优美、抑扬顿挫,当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文学作品。不过,大家有没有留意到,唐诗宋词间中也有一些好像口语的粤语字词,为什么呢? 唐诗宋词中的口语,例如有李白的“莫使金樽空对月”,“樽”是粤语口语;苏轼的“宁可食无肉”,“食”也是粤语;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几多”也是在粤语中常用的字词或说话。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银峰指出,古代文学作品是用当时的官话(唐朝以前叫雅言)写成,而官话或雅言,都属于北方话。唐诗宋词一定...
“食七咁食”原来是风俗? 香港是一个美食天堂,中西佳肴都能够在这个城市吃到,而其中一种流行的饮食文化,就是吃自助餐。面对各式各样的美食,很多人会先饿着肚子,然后在吃自助餐时大吃特吃,广东人会笑称他们“食七咁食”。 “食七咁食”,读者千万不要以为是粗口。其实际意思就是狼吞虎咽、拼命地吃。别以为这句话说看似粗俗,其实与广东一带的风俗大有关连。 在旧社会,有人离世后,他的家人便会举行一连串的丧祭。据清人屈大均所撰《广东新语》有载:“吾粤丧礼,亡之七日一祭,至七七而终。”就是说服丧长达七七四十九天,每七天就有一...
一蟹不如一蟹 吃螃蟹原来也跟人才交替有关系?螃蟹到底是老的好?还是新的好? 古代寓言书《艾子杂说》传为宋代著名文学和书画家苏轼所著,俗语“一蟹不如一蟹”也有机会出自苏轼之手。 话说《艾子杂说》中记载,书中的虚构人物艾子一天行于海上,看见不同品种的蟹,初见的是蝤蛑(体型巨大的一种蟹)、再看到体型一般的螃蟹和细小的彭越蟹,并叹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其后,“一蟹不如一蟹...
乱噏廿四 广东话中“噏”的出现次数极高,有“乱噏廿四”、“乱噏”及“斋噏”等。当中的“噏”指说话,但具贬义,说话内容不真实,随便胡扯。乱说一通的,就是“乱噏”。“噏”与“廿四”又有什么关系? 俗语“乱噏廿四”在“乱噏”加上“廿四”,这有不同的解释。有说廿四并没有特别意思,主要是加强语气,表示众多、很多的意思。另外,有指廿四是中国古代廿四部正统的史书,比喻凡事有根有据,不能乱说,岂容“乱噏廿四”!例如,病人应遵从医生的指示,准时按份量服药,因为医生可是专业,不会“乱噏廿四”的。 至于...
和尚担遮 无法无天 疫情之下,全球疫苗供应紧张,但有些国家的高官竟然串通卫生部门的官员,偷取用公帑买来的疫苗私下注射,简直是和尚担遮,无法无天!和尚与世无争,为什么会与无法无天拉上关系? 《水浒传》中,由市井流氓当上太尉的高俅﹐滥权贪财兼残害忠良,也是和尚担遮﹐无法无天的例子。目无法纪、知法犯法、专横霸道等令人发指的行为,也可用广东话俗语“和尚担遮”来形容。 这句俗语很有猜灯詸的味道。首先,佛家的僧侣(即和尚)会把头发剃光,称为剃度。取和尚没有头发(即光头)的形象,配合“发”...
圈养和豢养 意义大不同? 现今社会,家畜家禽几乎都是在农场里饲养,然后运到屠房宰割及包装,再送到市场出售。 因此,现今的家禽可以说都是“圈养”而来的。 不过“圈养”这个词语是近代才有,古时并没有的。古时多用“豢(音患)养”这个词语。这词出自宋戴埴 《鼠璞·临安金鱼》:“观此则金鲫始于钱塘 ,惟六和寺有之,未若今之盛。南渡驻驆,王公贵人园池竞建,豢养之法出焉。” 豢养一词在古文常见,有用谷物精心饲养的意思。在今天,用谷物饲养动物是正常不过的事,...
每日一词 一锅粥 “一锅粥”是广东方言,比喻一团糟、一个烂摊子。这个词由来是怎样的呢? “一锅粥”源自歇后语“煲燶粥——大煲夹渴”。 粥的特性是粘稠,有如浆糊。粥煲燶(糊)了,便更为黏稠,又不能吃。粥的这个形态,反映做事并未完成,半途而废,一塌糊涂。 如果有人把“一锅粥”来个胡搞,把粥搞成“泡沫”,就等同“搞到一锅泡”,事态便更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