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 傳承千年工匠精神

編輯︰言嘉庸
撰文︰謝小明

  北京故宮是世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是明清兩個朝代共24位皇帝的居所和處理朝政的地方,又被稱為紫禁城,收藏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和藝術珍品。這個充滿故事的古迹,現時成為了珍貴文物最多的故宮博物院,內裏還深藏了一所「文物醫院」。

  央視曾推出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故宮的稀世珍奇文物修復過程,揭開深宮裏修復專家的工作鮮為人知一面。如果閒時喜歡遊覽博物館的你,一定不能錯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通過展現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點滴,引起觀眾極大的興趣。從央視首播後,此片便在網上迅速走紅,得到很多年輕觀眾喜愛,在電影評論網站豆瓣網評分為9.4分(滿分10分)。(圖片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官方劇照)

深入故宮 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90周年的獻禮紀錄片,歷經5年時間的項目調研,攝製組更得到故宮博物院的全力支持,破例走進神秘、保密的「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進行約4個月不間斷的紀實拍攝。內容主要圍繞修復師們為準備故宮90周年慶典的文物修復過程,以及修復師的工作生活。

  此紀錄片篇幅精簡握要,一共有3集,每集片長52分鐘,第1集講述青銅器、乾隆皇帝的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鐘等宮廷鐘錶、唐代三彩馬等陶瓷的修復故事;第2集是木器如遼金木雕佛像、漆器、乾隆皇帝用過的黃花梨百寶嵌頂箱櫃、康熙皇帝60大壽的32扇屏風、紡織品等修復故事;第3集則為乾隆皇帝母親80大壽畫像修復、《游春圖》等書畫的修復及步驟、臨摹和摹印的故事。

  延伸閱讀:《蔚藍之境》紀錄片:展示中國海洋生態 鏡頭之美不遜BBC

王津自1977年起在故宮從事文物鐘錶修復,修復和檢修了300餘件鐘錶。王老師表示,這個工作不可能急,寧可修慢一點,也不想造成文物損傷。在深宮工作40多年的王津,那份「擇一事,終一生」的敬業態度,令不少年輕人成為王老師的「鐵粉」,更被網友封為「故宮男神」。(圖片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截圖)

「貼地」記錄故宮文物修復師日常 打動年輕觀眾

  《我在故宮修文物》自2016年初播出後便火速爆紅,更受到90後年輕人追捧,相信有以下4個因素。第一,攝製組與故宮的修復師在長時間相處中拍攝,讓修復師可以在鏡頭前展現自然真實的日常工作情況,樸實直率的風格更易得到年輕人接納。第二,從近距離看到修復稀世珍寶的技術,文物修復技術薪火相傳,讓很多年輕觀眾被修復師們的修身哲學和「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所感動。

  延伸閱讀:《功勳》記錄8位英雄人生故事 細節真實打動觀眾

陶瓷修復技藝是要求極高的工作,除了需熟知各朝代陶瓷的特徵、各類修復材料的運用外,對美學審美觀要求甚高。陶瓷組的修復師王武勝在修復圖中的三彩馬時,特意走到故宮博物院內的陶瓷館參考其他三彩馬的系帶式樣和尾巴的形式,希望能將三彩馬修復得與原貌更接近。(圖片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截圖)

  第三,與以往的故宮題材紀錄片相比,《我在故宮修文物》採用年輕平實的視角,將具有活力和現代感的故宮展現觀眾眼前。大家可以看到文物修復師朝八晚五的工作外,還有他們工餘時有趣的一面。他們不加班,閒時會餵養宮中的貓、養鳥種花、彈吉他,或會趁着休館日在四下無人的太和殿廣場上騎自行車放鬆一下。一幕幕可愛的鏡頭與他們平時嚴謹、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形成反差萌,深得年輕觀眾的喜愛。

  第四,此影片非以歷史題材出發,而是紀錄故宮現時的故事,更為貼近民眾生活。加上主創團隊以80、90後居多,在剪輯節奏和敘事手法上,融合多種學科知識、技術和具有當下時代感的流行元素。

紀錄片記錄了修復師有趣可愛的一面,最令人深刻的是陶瓷組的年輕女修復師紀東歌,她喜歡在周一故宮博物院閉館時在太和殿廣場上踩單車。(圖片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截圖)

  《我在故宮修文物》沒有像老師說教般的旁白,也沒有像歷史古書一樣呆板地介紹文物修復的專業知識,而是採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有系統地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從一個個讓觀眾心感敬佩與感動的文物修復故事中,貫穿着文物修復的傳承脈絡,更像是連接着過去、現在與未來,將故宮裏這門「工匠精神」的修復手藝傳承下去。

《我在故宮修文物》近距離展示了鑲嵌組修復師的修復技藝,由清理、修補、塗裝、重新鑲嵌等工序都一絲不苟,從修復師嚴謹的態度體會到真正的「工匠精神」。(圖片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截圖)

  延伸閱讀:《唐人街探案》系列 中國式偵探喜劇品牌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當代中國-影視時尚-尚食

舌尖上的大明 從《尚食》看中國飲食文化和習俗

1:47

古裝劇裏的中國文化遺產 《延禧攻略》掀「南京絨花」熱潮

《我在故宮修文物》: 傳承千年工匠精神

當代中國-影視時尚-雄獅少年

熱血動畫《雄獅少年》 醒獅文化與留守少年追夢的故事

電影式唯美紀錄片《中國》:穿越時光探索千年歷史

《敦煌:生而傳奇》:劇情式紀錄片 揭秘敦煌傳奇

《風味原產地》:食物做主角 細訴各地飲食文化

百味中國

臘腸

春節|臘腸全國口味盤點 哪裏的最好吃?

旅遊風物

踏入11月,中國許多地方都已處於深秋時分,四周都被濃墨重彩的秋色浸染,形成一道道迷人的風景,當中包括金色林海——「活化石」胡楊林。每逢秋天,是胡楊林最佳觀賞期,究竟哪些地方可以捕捉到胡楊林最美的景致?

盤點中國最美胡楊林 走進層林浸染的金秋童話

影視時尚

《毒舌大狀》、《九龍城寨之圍城》、《破·地獄》

《破·地獄》邁向2億不是夢?盤點史上破億港產片

編輯推薦

中國鐵路冷知識之三|鐵路車次有講究 為何同一趟列車有兩個編號?

盤點|中央三次贈港國寶大熊貓 重溫可愛瞬間

2:15

「熊臉識別」野生大熊貓 高科技守護中國國寶

四川大熊貓基地

四川「追貓」攻略!盤點3大熊貓基地 邂逅「花花」和它的小夥伴們

1:47

1800隻大熊貓

十大中國瀕危動物:「最可愛國寶」大熊貓

邊「玩」熊貓邊讀書?全國首個大熊貓學院正式招生

新興行業-大熊貓飼養員

新興行業|大熊貓飼養員是「最有趣筍工」?

成都大熊貓博物館開幕 主打高科技互動保育體驗

0:31
海南艦

有片|解放軍海軍艦艇編隊訪港5天 即睇新型兩棲攻擊艦「海南艦」風釆

1:30
香港展覽盛事

《香港機遇新里程》 認識變革掌握新機遇

1:37
原來在山西省運城市有一個被譽為「中國死海」的鹽湖,運城鹽湖的湖水會隨着氣溫等及礦物變化,呈現五顏六色的變幻美景,令人歎為觀止。

山西旅遊|「中國死海」運城鹽湖 沉醉迷人七彩幻境

2:18

香港古迹|堅尼地城魯班先師廟本月設免費導賞 細訴建築歷史

3:07

非凡75年·科技篇|從跟跑到超越 中國前沿科技不斷突破

3:07
中國5G、AI、大數據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非凡75年·科技篇|從5G、AI到大數據 中國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3:45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航天「從無到強」 躋身世界前列

黃子華棟篤笑、電影《破·地獄》

《破·地獄》|黃子華「票房靈藥」怎樣練成? 首個棟篤笑原是娛圈告別作?

行山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腳比路長的道理

上海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對「天下」的想像:一個烏托邦想像背後的政治、思想與學術

2007年12月22日
南海一號

南宋沉船「南海一號」出水

冬至不端餃子碗 凍掉耳朵沒人管

  冬至是中國古代曆法二十四氣節中的重要日子,習俗之一是家家戶戶都在這天趕回家「做冬」,北方人更有吃餃子的習慣,於是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諺語,原來背後有一個觸動人心的故事。

  相傳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與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有關。張仲景是一個醫術高明的人,某年在辭官返鄉時,正逢嚴寒的冬季,見到許多百姓沒有足夠的衣服及食物,有些人的耳朵甚至被凍壞了。

  於是,張仲景叫徒弟們用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剁碎放在鍋子裏煮,然後將這些餡料用麵皮包着,分給受寒冷天氣侵襲的百姓,治癒了很多...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