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4-04
嶺南文明源遠流長,留存至今的古老城鎮,如同吉光片羽,為人們講述大灣區的歷史變遷、文化根脈。
唐代|肇慶:封川古城
唐朝時,「嶺南」正式成為一個行政區的名字。唐朝政府在現今的廣東、廣西地區設立「嶺南道」,「道」即相當於現在的省級行政區。到了晚唐時期,嶺南道劃分為東、西兩道,這也就是後來廣東省「東」字的由來。
肇慶,古稱「端州」,被視為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位於肇慶封開縣的封川,始建於唐代,重建於明代,這裏曾是整個嶺南地區的中心,由於地處邕江、賀江、西江交匯之處,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具代表性的中轉站之一,在清朝是廣東、廣西重要的商貿集散地。
古城現存明代古城牆、清代古街、碼頭、民居等歷史建築,繁華不再,而別有一種古樸的情調。
當地的封川話,也被稱為粵語的「活化石」。
宋代|廣州:沙灣古鎮
宋代是嶺南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清代學者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序》中形容是「人文自宋而開」。
北宋在嶺南地區設置了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路」即相當於唐代的「道」,其中,廣南東路簡稱「廣東」,這就是現在廣東省名的由來。
廣州番禺區的沙灣古鎮,被譽為「嶺南文化的活化石」,其始建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是廣州目前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擁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飄色之鄉」等美譽。
古鎮保留着「石階石巷」的古老格局,宗祠古屋錯落有致,展現出濃郁的嶺南風情。10座古建築被改建為展館,展現沙灣傳統的宗族、建築、農耕、民俗文化,包括沙灣何氏大宗祠(留耕堂)等。
2024年,沙灣古鎮成為廣東省首個明確命名的「非遺古鎮」,已有超過30個非遺項目、店舖、傳承基地和工作站進駐。
明代|深圳:大鵬所城
明代至清朝中期,嶺南對外貿易繁盛,而來自海外的不僅有商機,還有危機。
深圳大鵬所城,就是一座有600多年歷史的海防軍事要塞,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海防哨所。深圳的別稱「鵬城」,亦來源於此。
大鵬所城全稱「大鵬守禦千戶所」,於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成,以抗擊倭寇、海盜等外來侵略者。
鴉片戰爭前後,大鵬所城戰略地位日益重要。1839年,大鵬所城的水師官兵,在香港九龍海面抗擊英軍,留下「大鵬將軍,九龍抗英」的故事,亦被視為深港山水相依、血脈相連的見證。
2001年,大鵬所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內保留着明清兩代的布局與風貌,現存清代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振威將軍第」等21處重點保護的文物本體建築、11處遺址等。
當地於1996年成立大鵬古城博物館,設有《大鵬所城復原模型沙盤展》等4個常設展覽。
清代|江門:赤坎古鎮
明清至近代,嶺南文化繁榮發展,形成開放、兼容、創新的文化特質。
江門的赤坎古鎮,於清朝初年開埠,已有350多年歷史。其毗鄰潭江,交通便利,曾是粵西地區最繁華的集鎮之一。
1920年代,回歸故里的僑民,將異國風情融入家鄉建築,形成中西合璧的獨特建築風格。600多座騎樓依水而建,組成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界面最連續、保存最完整的僑鄉古騎樓建築群。
2019年初,赤坎華僑古鎮歷史街區啟動整體修繕工作,保留原本風貌的同時,打造由華僑文化展示、非遺工坊、演藝劇場、酒店民宿等組成的多元旅遊產品。
古鎮於2023年試運營,2年多來接待遊客超過600萬人次,創造超過3,000個工作機會,成為「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一個典範。
延伸閱讀:古典園林之行 領略嶺南風情|人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