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国冬至”是什么节日? 冬至是中国传统上一个重要节气,而圣诞节则为欧美一个重要的日子,有没有想过昔日在中国曾经出现一个节日叫“西国冬至”? 所谓“西国冬至”,其实就是圣诞节。 在晚清时期,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甚至不少外国人踏足中国这片土地,以及定居,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不少碰撞,其中上海在19世纪中叶开始便成为了中西文化汇聚的大城市。 外国人来到中国旅居后,便将西方人过圣诞节的习俗带来中国,不过当时中国人对这个节日不甚了解。 上海...
“铁石心肠”原来形容一位好官? 我们看电影或小说的时候,不时会见到有些负心汉角色,其另一半通常会用“铁石心肠”来形容他。 铁石心肠原作“心如铁石”,如今看这个成语好像有点负面,但原来它来自一位东汉末年一位好官员的事迹。 这位好官名叫王必。据《魏武故事》(据《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所载:“领长史王必,是吾披荆棘时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曹操授王必兼理丞相长史,在敕诏中称赞王必,说他...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歧视女性? 这句话出自先圣孔子之口,他一向推祟君子之道,所以说“小人难养”不难理解,但说“女子难养”则有点奇怪,难道孔子歧视女性? 先看出处。语出《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其实,这里所说的“女子”,在朱熹《论语集注》中指为“臣妾”,并不泛指女人。皇帝所宠幸的身边人,有男人“臣子”,也有女人“妃妾”。 “小人”则是指与君子之道相违背之人。这里的“养”,不是白吃白喝的“养活...
“齐人之福” 是什么福? 如果我们说某人在享“齐人之福”,意思即是说一个男人身边不止一个女伴,可能有两、三个或以上,她们可以是妻子、女朋友、第三者等,有艳福无边的意思。 然而,“齐人之福”典故中的“齐人”原来却并不是艳福无边,反而是生活潦倒不堪,只在妻妾面前装腔作势。 齐国有一个男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男人每次出门,必定是吃饱喝醉地回家。妻子好奇,想知道丈夫每天跟什么人吃喝,丈夫告诉妻子,他们全都是有钱有势的人。 妻子和小妾都觉得奇怪,丈夫每天吃饱喝醉地回家...
当冬瓜遇上豆腐 “如果有乜冬瓜豆腐,我都唔知点算好…”这是一句广东俗语,寓意万一遭遇不测,生活顿失依靠。为什么我们会用“冬瓜”和“豆腐”来形容不幸的状况呢? 在办完丧事之后,一般会设有解秽酒,席上的餸菜以素菜为主,冬瓜和豆腐往往是当中的必备之选。后来人们就以此比喻为意外的灾祸或遭遇不测。 “冬瓜”和“豆腐”,看似一个厚实,一个轻柔,但两者摔到地上,一样会粉身碎骨,代表当遭遇厄运时,谁都难以逃脱不幸的命运。 有趣的是,“瓜”在粤语中也确实有“死...
“鹊巢鸠占”原是理所当然? “鹊巢鸠占”指强占他人住处和位置,但其古代解释原来根本没有这个意思的。究竟有什么意思? “鹊巢鸠占”成语里有两种鸟:鹊和鸠。鹊指喜鹊,栖于山野间;鸠,不是指鸠鸽类的斑鸠,而是指俗称布谷鸟的一种杜鹃,古称鸤鸠 (粤音:师究)。 各种鸟类都有一种共同的本领,能够用口衔着泥和草,用来在树上筑巢居住,只有鸠鸟是例外。 鸠不会自己筑巢,只凭体力比较强,用武力欺凌别种鸟类,霸占别种鸟类的鸟...
韩信带兵 多多益善 慈善机构进行筹款活动,善款数字当然是“多多益善”。原来“多多益善”这个词来自一个楚汉相争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军“韩信”。 这句话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来是韩信说给当时的主公刘邦听的。 有一天,刘邦和韩信等人在閒聊。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你最多带十万。刘邦说:那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回答:多多益善了吧! 刘邦听罢显得十分疑惑,不明所以。 韩信解释说:你不能带兵,但能驭将。意即刘邦注定是人...
“五斗米折腰”为何成为打工仔名句? “五斗米”指俸禄,“折腰”指弯腰,不为俸禄而折腰,代表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这名句出自田园诗人陶渊明之口,如今却多挂在打算辞职的打工一族的嘴边。 《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40岁的陶渊明,某年秋冬之际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他到任第81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贪婪闻名见称,每年两次巡视,都要求下属奉上财帛珠宝,好让他“满载而归”。 这次督邮派遣差县吏来叫县令(即陶渊明)...
小雪封地 大雪封河 二十四节气中,立冬过后,便踏入“小雪”。 有关小雪的解释,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以下记载:“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简单来说,小雪所代表的是降雪的起始时间与程度。此外,古籍《群芳谱》中有载:“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因而称为小雪。 在中国的华北地区流行的谚语,叫“小雪封地,大雪封河”,意...
立冬收成期 鸡鸟卡会啼 香港天气刚刚开始有一点秋意,但原来已过了立冬了。立冬是农历中第19个气节,代表冬天到来的意思。 立冬之时,万物终成,在古代对农民而言,立冬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万物进入休养状态,农民们也会停止在农田中作业,等到春天来临再次投入生产。 在中国社会当中有关立冬的谚语颇多,例如有一个说法是“立冬收成期,鸡鸟卡会啼”,意思是因为鸡鸟看到稻米丰收,它们便想到有足够的谷物裹腹,所以高兴的啼叫,代表该年收...
“九牛二虎”有几大力? 形容一个人力大无穷或者使出很大的力气,我们会以“九牛二虎之力”来形容。 为什么是“九牛”与“二虎”呢?其来源何来呢? “九牛”语本《列子·仲尼》:“吾之力者,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能撕裂犀牛的皮革、能拖曳九头牛的尾巴,可想其力气之大。 “二虎”则指春秋鲁国的大力士管庄子刺二虎的故事,典出《战国策·秦策二》。 故事的原文指两虎争吃一个人,管庄子在两虎互相斗争时杀了两虎,说:“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
人恶人怕天不怕 人善人欺天不欺 本性凶恶的人,人人都怕他,但上天不会怕;善良的人,往往被人欺负,但天却不会欺负他。 这句话语见于明·李梅实《精忠旗》三四折:“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俺秦桧一生奸诈,半世强梁,害了岳家父子,指望富贵久远,谁知报应分明,今日东嶽罚恶司投到,受了一场大苦。” 岳飞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当他在前线步步进迫,势如破竹杀退金兵、直捣黄龙,眼看就要收复半壁江山的...
国乱思良相 家贫思良妻 国家动乱之时,就渴望有一位治国有方的宰相;家庭贫困之时,就希望能娶得一位贤妻襄助。这两句加起来就比喻情况愈是艰难,愈要知人善任。 语出《史记·魏世家》:“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战国初年,魏国被诸侯国环绕,魏文侯希望觅得一名贤士成为宰相,于是向李悝(又名李克)请教,应该任用魏成,还是翟璜? 李克表示要看一个人面对贫穷与富贵、低贱与腾达时如何为人处事,而不是听他自吹自擂。只有...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这传颂千古的诗句来自唐·王维五言律诗《终南别业》的其中两句,意思是即使去到山穷水尽,亦可从容不迫,轻松面对,字里行间充满禅味。 王维一生仕途颇顺利,但也目睹不少官场现况,中年开始潜修佛法,四十岁后,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此时其诗作充满禅味,有“诗佛”的称号。这首诗是他晚年的作品。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人兴之所至随处而行,不知不觉间走到了水流的尽头,没有路可前行了,那就坐下来休息一下;休息期间,抬头望向天空,...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苦口”,即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忠言逆耳”,教人从善的说话多数是不太动听的,甚至令人感到不舒服,但却有利于改正缺点。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史记·留侯世家》中的故事: 沛公刘邦起义,十万义军顺利进入咸阳城,直捣咸阳宫。刘邦被宫中的美女珠宝所吸引,乐而忘返,他的连襟兄弟樊哙劝他离去,但他却不从。 直到张良入宫直谏,严厉地痛斥刘邦一顿,并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请沛公听樊哙言。”刘...
七个铜钱分两份 “七个铜钱分两份”这句说话的歇后语,就是把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藏起来,先不直接明说,改以幽默的方式来呈现话语的真正意思,在中国修辞学上称为“藏词”。 七个铜钱要平两份,该如何分?铜钱又不能分开一半,要平均分成两分真是难为了。 前人便把这句话作为歇后语,意思就是分得不均匀,变成了“不三不四”、“唔三唔四”了。 整句加起来就是:七个铜钱分两份——不三不四。 歇后语字面上看或者令人不明所以,但当背后的意思说出来之后,往往令人会心微笑。 延伸...
“黄粱一梦”梦了什么? “黄粱一梦”比喻荣华富贵终归虚幻,劝喻世人不用太过执着,原来是出自一个奇幻故事的。 典故是这样的: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个穷困潦倒的卢姓书生,在上京赴考的途中经过一间旅店休息,碰巧遇到一位道士,两人畅谈甚欢。 言谈间,卢姓书生感慨自己虽贵为读书人,但一直未能考取功名,仍然贫困,感到十分落泊。于是,道士拿出一个青瓷枕头,让卢姓书生睡一睡,便能满足他希望得到荣华富贵的愿望。 这时,...
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 意思是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士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这话出自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豫让,其背后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复仇故事。 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起初替范氏和中行氏做事,但并未受到重用,后来投靠晋国的智伯,得到对方的器重。 后来韩、赵、魏三国在晋阳之战中击败智伯,并瓜分了智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最痛恨智伯,把智伯杀掉,豫让有感自己的主子被杀,于是说出了“士兵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话,并展开了一连串的复仇大计。 ...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出自元末高明的《琵琶记》。意指古人经过多年苦读,只要一旦高中状元,便能名成利就,无人不识。放诸现代社会,指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而取得成功,也可一举成名。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确立于唐代,宋至清朝一直沿用,目的是选贤任能,为朝廷效力。 要高中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阶段。 因此一般读书人要经过多年努力,不断尝试,才有机会跻身殿试。殿试一般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考中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格者皆...
读万卷书 不如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两句古语,大家都一定耳熟能详。从字面上看,“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胜一筹,你又是否同意这说法呢? 在务农为生的古代,可以读书的人比例不多,目不识丁的却大有人在。 为了谋生,除了务农之外,很多人会学习不同的技能,如捕渔、制作食物、小买卖,甚至魔术、占卜、杂耍等,知识学习层面非常广泛,绝对不限于书本,“行万里路”见多识广,认识不同类型的人,学习不同层面的技能,绝对有必要,这就可能令古人得出“读...
宁欺白鬚公 莫欺少年穷 句中的“白鬚公”及“少年”看上去是相对的,前者可以“欺负”,原因是他已是个垂暮老人,但少年还有很多机会,前途无可限量,所以就不应欺负,事实又是否如此呢? 先谈“莫欺少年穷”。为刘邦打天下的韩信,年轻时曾因穷困而受“胯下之辱”,后来韩信当了大将军,那个让他钻裤裆的人吓得冷汗直冒,为自己当年欺负韩信付出代价。 清末民初时期的袁世凯,家境一般,投考科举又屡不成功。有一次他在进京的路上,盘川被小偷抢劫了,袁世凯十分嬲怒,后来当袁世凯成为大军阀,便派人把...
每日一词 一锅粥 “一锅粥”是广东方言,比喻一团糟、一个烂摊子。这个词由来是怎样的呢? “一锅粥”源自歇后语“煲燶粥——大煲夹渴”。 粥的特性是粘稠,有如浆糊。粥煲燶(糊)了,便更为黏稠,又不能吃。粥的这个形态,反映做事并未完成,半途而废,一塌糊涂。 如果有人把“一锅粥”来个胡搞,把粥搞成“泡沫”,就等同“搞到一锅泡”,事态便更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