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命陪君子 舍即舍弃;命即生命;陪指陪伴。这句话指不惜一切,即使赔上生命,也会陪伴、跟随或成全对方。 例如好朋友决定参加马拉松赛事,并邀约参与。虽然知道自己跑步能力与技术也不如人,但为求陪伴好朋友参赛,也愿意“舍命陪君子”。 以上例子只是尽自己全力来支持、陪伴朋友,但原来此话典故,真的来自赔上了性命的真实动人故事。 话说战国时期,有二个朋友左伯桃与羊角哀,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风...
树倒猢狲散 猢狲指猴子,“树倒猢狲散”指大树倒了,原本栖息在上面的猴子也跟着四散。比喻有权势的人一旦失势,其依附者亦随即散去。 例如那人事部经理是公司总经理的亲戚,仗着关系晋升为人事部主管,然而他本身对人事管理操作一窍不通,每天都是闲聊过日,公司将总经理撤换后,这位人事部经理及其靠关系上位的下属也不得不离开,由“树大好遮荫”,变成“树倒猢狲散”。 此语出自宋.庞元英《谈薮》。秦桧是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奸臣,但心得皇上欢心...
惊天地 泣鬼神 “惊天地,泣鬼神”指能使天地为之震惊,能使鬼神为之哭泣。一般用来形容可歌可泣的爱情,或壮烈牺牲的革命,令中国古代深信的天地/鬼神为之动容。 此语出自清.汪琬《烈妇周氏墓表》:“然则匹妇虽微,及其精诚所激,往往动天地,泣鬼神,何可忽也?” 此语的另一变奏,可以数杜甫形容诗仙李白的诗歌,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全诗共四十句,其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概括了李白的艺术成就超凡,深得唐玄宗的赏识。...
结发夫妻 中国古代一男一女首次结婚,便成为“结发夫妻”,原来男女双方洞房的一晚,真的会把各自头发剪下来结成一起,象征永结同心,白头到老。二人携手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可以随意丢弃的,所以不论男女,都会把头发留长。 当男子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要举行冠礼,也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称为“结发”,所以“结发”本来就是古人成人礼的部分形式。女子方面,则是在十五岁左右举行笄礼。笄,也就是簪子。在古代,无论男女只要举行了成人礼,就意味着到了成年...
梦周公 平常我们说去睡觉、作梦或打瞌睡,会说成“梦周公”或“去见周公”,例如我们会说:“时间不早了,我先去找周公(睡觉)。”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是谁最先说呢?为什么不是找孔子、老子,而是找周公呢?周公又是谁? “梦周公”一词原出于《论语.述而》篇的记载︰“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孔子说︰“我已很衰老,我也很久不再梦见周公了。”孔子是十分敬重周公的,孔子认为周公是儒家精神的典范,周朝初期的仁政也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因此孔子终身倡导周公的礼乐制度。孔子对周公的尊崇与敬重,让他...
人在做 天在看 当我们看见一些不公义的事情,但又无力扭转结果的时候,我们总会说“人在做,天在看”,意思是人们现在做的坏事,上天都已看在眼里,只是等待时机给予报应,因为此话的歇后语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由远古至今,很多人都相信有鬼神、报应之说。因此一个人所作的一言一行,必须对得住天地良心,才能做到“平心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也不惊”。既然一切事情由神明所掌握,所以最终也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善恶皆报。 在《三国演义》中,有人问诸葛孔明已经五次北伐魏国失败,为何仍...
识时务者为俊杰 若被人批评“不识时务”或“不识抬举”,即表示某人不识趣,不懂看时势做人,因此“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成了世故、见风使舵者的说法,某程度上也带有一点贬意,然而,这话原意并非如此。 例如某部门新主管喜欢别人称赞他衣着入时,同事纷纷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喜欢他的衣着也要赞赏一番…”有形势所迫而顺应潮流的需要。 这话实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卧龙及凤雏分别指诸...
得饶人处且饶人 “冤冤相报何时了”,比喻做人要留有余地,不要无止境的“报仇”,所以应该“得饶人处且饶人”,正如另一说法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此话出自,宋·俞文豹《唾玉集·常谈出处》:“蔡州褒信县有道人式棋,常饶人先,其曰: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有句古语谓“有仇不报非君子”,好像在说报仇是绝对必要的,但人世间的纷争可以是永无止境的,如果双方的争拗,没有一方愿意让步,争执可以没完没了,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该原谅的事情...
上医治未病 中医治欲病 下医治已病 这句话出自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是在病人发病之前给予建议;次一等的医生就在病人欲发病之时给予医治;最下等的医生就是在病人发病之后才给予治疗。 现代人都讲求健康养生之道,中国人早在二千多年前已有这观念,但不是每个医生也能提供最理想的医疗建议。这里可以解读为:最上等的医生给你养生建议;次等医生给你保健建议;最下等医生给你医疗建议。 古代有一个关于名医的故事也值得参考。战国时期有个名医叫扁鹊。魏文王知道扁鹊有两个哥哥也是医生,于是问他为何...
留得青山在 哪怕没柴烧 “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提醒人们不要作无谓的牺牲,留住生命,保持志气,他日必能东山再起。 这话出自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虽是遭此大祸,儿子官职还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例如某职业运动员因脚患而未能参加跑步比赛,导致意志消沉,身边的朋友均劝勉他: “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因为脚患终有一天会痊愈,而且,除了职业运动员,仍然有很多出路呢!...
一子错 满盘皆落索 “子”是棋子,下围棋的时候,只要下错一步棋子,就会导致落败。因此,和别人博弈,甚至要下重要决定的时候,要顾全大局,做好全盘考量,否则会注成大错。 例如有年青人抵不住诱惑,被人诱导吸食兴奋剂,若认为自己只是尝试一下,结果却可能上瘾了,不能自拔。因此,做事必须三思而后行,否则可能出现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之恨。 这话出自唐代罗隐的《自遣》。全文为:“一子错满盘皆落索,有缘千里会,无情万股愁,得即高歌失亦休。”意思是下围棋的时候,只要下错一个子,...
十年河东 十年河西 笃信风水的人,也相信风水轮流转的说法,“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就是用来比喻人事的盛衰更替,变化无常,贫与富也会随着时间变迁而更改,但原来的典故是不止十年,而是三十年。 这话原指古代的黄河河床很高,泥沙淤积很严重,而古代由于还未掌握黄河的规律,所以只能任由黄河河水泛滥,导致黄河改道成了常态,而改道也会使村子由河的西边变成了河的东岸,所以便有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不过可能由于三十年时间太长,后来慢慢地演变成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说法。 不过,无...
一样米养百样人 “一样米养百样人”这句话相信大家一点都不陌生,比喻别人和自己之间的思想与行为各有不同,当然更不能期望跟自己一样。 例如某人一向十分豪爽,不拘小节,但为了那十元八块的优惠,竟跟朋友闹翻了天,实在超乎想像,真是一样米养百样人。 事实上,每个人的思维方向、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都不尽相同,即使要好的朋友,甚至一起成长的兄弟姊妹,食同样的东西长大,都会对事物有不同见解,另一句俗语:“若要人似我,除非两个我”,也...
近水楼台先得月 “近水楼台先得月”颇为切合打工一族的心声。这句说话出自宋朝的巡检苏麟,原来背后还有段古。 他眼见朝中重臣范仲淹经常提拔身边的人升官,自己却因时常派驻在外,恐怕被范仲淹遗忘,于是特别写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本易为春”送给范仲淹。结果,范仲淹看后,完全明白其弦外之意,也提拔了苏麟。 这两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能先看到月亮,受阳光照射的花容易发芽生长,苏麟以大自然景物的变化提醒范...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中国志怪小说《山海经》是一部结合人物地理和神话传说的奇书,内里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妖怪和怪兽,亦有许多参考价值甚高、真实的大自然川河和动植物等。 一条能吞掉大象的蛇,在《山海经》有所记载—“巴蛇吞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腹之,无心腹之疾。”这种蛇叫巴蛇,足以把大象吞噬,并在三年后才把大象的骨头吐出来;而这种巴蛇,据说能够医治心腹的疾病。 巴蛇是否真的存在,已无从得知,亦有说法指这是《山海经》的暗藏密码,实际是另有所指。 而俗语“人心不足...
浪子回头金不换 “浪子”是不务正业和生活不覊的人。俗语“浪子回头金不换”来自明朝一个民间故事。 主角名叫天宝(亦有指天赐)生于大富之家。他挥霍无道,未几家财散尽,流落街头。 一天,天宝晕倒在街,获王员外相救。天宝曾读书识字,于是王员外让他教自己的女儿读书。过了一段时间,天宝竟故态复萌,轻薄王员外的女儿。为了保存名声,王员外悄悄把天宝送走,叫他不要再回来。天宝感到万分羞惭,并发奋读书,其后...
打烂沙盘璺到㞘 广东话“打烂沙盘璺到㞘”的俗写是“打烂沙盘问到笃”,因为“璺”与广东话“问”、“㞘”和广东话“笃”冋音,后者笔划也较简单,容易流传。 “璺”指裂纹,“㞘”是底部,而“沙盘”是以陶泥和沙子烧制而成的器皿,易碎亦不耐用。“打烂沙盘璺到㞘”原意是打破沙盘时,这个器皿会出现裂纹,并一直伸延至沙盘的底部。其后,民间以“璺”改为“问”,形容人们对事情追查得透彻、清清楚楚问个明白,寻根究底,其反义词是一知半解。 例如这名学者对研究认真专注...
初生之犊不畏虎 “初生之犊不畏虎”中的“犊”是小牛,刚出生小牛是食物链中弱小的猎物,悍猛的老虎是捕食者。这句话比喻胆大敢做,无所畏惧的年轻人。 例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年轻人应当有“初生之犊不畏虎”的气魄,面对困难也不要轻言退缩。 “初生之犊”出自《庄子‧知北游篇》,原意是要教人如何得道,其中一个条件是“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犹如新生的小牛无知无心,也无所求。其后﹐小说借用“初生之犊”,如《三国演义》中,曹军有一名叫庞德的将军...
打退堂鼓 打退堂鼓又作“打散堂鼓”,是古代官吏审理案件时的仪式。 公堂(即现代的法院)内鼓声响起,表示官吏离堂休息,暂停办公。被陷害杀人、含冤而死的小说人物窦娥被押上公堂,《窦娥冤》载“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也”,描述太守审理完案件后,命令左右差使打散堂鼓,自己也坐马返回私宅了。 俗语“打退堂鼓”又有一个意思,指人们决定完成某些事情后,却畏缩不前或...
胜败乃兵家常事 无论中外,古时的世界战争频仍,战争讲求的是战略、实力、领导、后勤支援、粮草,以及运气等,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因此战争一定有赢有输,“胜败乃兵家常事”,后比喻为做事即使偶有失败,也不用灰心,只要下次再努力,也可以有成功的机会。 此语出自《旧唐书·裴度传》:“一胜一负,兵家常势。” 观乎三国时期的蜀汉,有刘备作领导,马首是瞻;有关羽张飞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有诸葛亮神机妙算,出谋献策。在多场战役中蜀汉有胜有负,而最终也败于魏国司马氏,可谓气数已尽。然而,在多年战事中,蜀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为后人所称颂。 战胜战败,是...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在分离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这是一句安慰的说话,表示世间上没有不解散的聚会,团聚相对分离,能团聚是缘分,分离也是必然经历的。 此话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就合上一千年,少不得有个分开日子。” 人类是群居生物,家庭、邻居、朋友、工作伙伴等,在不同时段会遇上不同的人,有些甚至可以成为知心友,但在不同的时段也会出现离别的时候,当大家痛哭离别,一句“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便是曲终人散时不错的安慰...
每日一词 一锅粥 “一锅粥”是广东方言,比喻一团糟、一个烂摊子。这个词由来是怎样的呢? “一锅粥”源自歇后语“煲燶粥——大煲夹渴”。 粥的特性是粘稠,有如浆糊。粥煲燶(糊)了,便更为黏稠,又不能吃。粥的这个形态,反映做事并未完成,半途而废,一塌糊涂。 如果有人把“一锅粥”来个胡搞,把粥搞成“泡沫”,就等同“搞到一锅泡”,事态便更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