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你知道吗?自古以来,中国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所以也有人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是一个农谚,因为清明节前后,气候条件很适合树木生长,树木种植以后,成活率高,生长快。 这句农谚没有文献出处,但《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即是此时种植树木成活率高,适宜植树。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有什么是借春雨而寄情的凄美诗句呢?这里便有名句:“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它出自谁人之作,又指什么呢?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春雨》,全诗如下: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借助春雨的迷濛,烘托出别离的寥落与思念的真挚。当中“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好雨知时 万金欲买初无价 古人描写春雨,会媲美为“万金”,或是“无价”品,字句还有优美。这两句出处何在呢? 这两句出自《点绛唇 · 春夜喜雨》,是元代文学家王恽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如下: 好雨知时,万金欲买初无价。 种花才罢,似为芳枝下。 花重宫城,好个风人雅。 从飘洒。探花走马。明日春如画。 这首词以“春夜喜雨”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词中“好雨知时,万金欲买...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春天来临,大地回春。在古诗中有很多生动的描写,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具体怎样理解呢? 这两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全诗是: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描绘了早春时节西湖的美景。诗人从孤山寺北出发,沿途看到早莺、新燕、野花、浅草,从中感受到春天...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要怎样才知道大地回暖?古人往往把眼前的情景刻画在画或诗中,让一幅幅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跃然于纸上。 北宋有一位名僧惠崇,他精通画画,常能把眼前美景用画笔呈现出来。有一天他看到眼前的桃花绽放了两三枝,又看到江水上的鸭子悠然畅泳,于是就用画笔把这瞬间描绘下来。 后来,诗人苏轼又在此画上题诗《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中一首便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如今...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踏入初春,大地生机再现,这句古诗“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便把这样的大自然情景,表露无遗。具体又如何理解呢? 这句诗出自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以“天街小雨润如酥”形容春雨的轻柔与滋润,仿佛大地被一层薄薄的酥油覆盖,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草色遥看近却无”描绘了草色初现时的朦胧感,远看似乎已经绿意盎然,但走近却又难以捕捉。 这种若隐若现的景象正是早春的特点,展现了大自然的微妙变化,令人对未来充...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红杏出墙”大家想到什么?这句话原来有“春色满园”的正面意思,又如何理解呢?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句诗字面意思是: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盛开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来了。然而,它背后蕴含更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象征。 诗人本想游园赏春,但园门紧闭,无法进入,然而,墙外的一枝红杏却让他感受到满园的春色。“春色”指的是春天的美景,...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春回大地,有什么古诗来形容此时此刻的情景呢? 有一句话:“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出自宋代张栾的《立春偶成》。这句诗描绘了立春时节的景象,表达了春天到来的微妙变化。 “律回”指的是阳气回升,暗示春天的归来。 “岁晚”是指一年将尽之时,此时冰霜逐渐减少,大地开始回温。“春到人间”顾名思义,就是指处处弥漫着春天的气息;“草木知”则赋...
正月十八:十八落灯 人家啖面 农历正月十八,《仪徽岁时记》有这样的记录:“十八落灯,人家啖面”。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天被称为“落灯日”,意味着灯会结束了,繁华热闹的元宵节过去了,过年也正式结束了。按照习俗,人们会将各式悬挂的灯笼取下来,收好以备来年再用,这个过程就叫“落灯”。 又有俗语说:“上灯圆子落灯面,再吃圆子等明年。”意思是说,上灯(元宵节)时要吃汤圆,而到了落灯这一天,人们会选择吃面条,寓意新的...
正月十六游百病 游了百病不生病 农历正月十六日,民谚道:“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是什么意思呢? 正月十六游百病之说,在唐代民谣中便有:“正月十五看花灯,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是元宵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百病”又叫“走百病”。“走病”的参与者主要为成年女性,她们在正月十六夜间相约出游,结伴而行,或过桥,或游走外地,走过后便能远离疾病,消灾解难。 清代萧智汉所辑《月日纪古》...
正月十四:喝亮眼汤 农历正月十四,被称为“试灯日”,有“喝亮眼汤”的特色习俗,为什么呢? 这一天,人们把花灯挂出来,各人亦纷纷走出家门,欣赏街上各式各样的花灯,为元宵节作好准备,因此称为“试灯日”。民间童谣中,便有一句“十四灯正明”。 此外,在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及嵊州县,这一天还有一个别具特色的习俗,称为“喝亮眼汤”。 “亮眼汤”其实是青菜麻糍汤。在新昌、嵊州,人们将麻糍切成一条条...
正月十三:灯头日 农历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日”,有“点灶灯”的民间习俗,为什么呢? “十一叽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是中国民间的一首童谣。 在正月十三这一天,民间有“开灯”的习俗。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在这天开始试一试点燃自己造好的灯,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为“灯头日”。 这一天人们还会在厨灶下点灯,即是“点灶灯”。从正月...
正月十二:搭灯棚 农历正月十二,中国民间传统有“十二搭灯棚”之说,为什么呢? 民间的一首童谣,记录了这个习俗:十一叽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当中,正月十二是人们开始搭灯棚准备元宵节灯会的日子。 此外,这一天据说是老鼠的诞辰日,又被称为“老鼠日”。这一天不能打老鼠,但是人们会有针对老鼠的一些习俗,例如藏剪刀,收旧鞋,捏老鼠嘴等...
正月十一:子婿日 农历正月十一,中国传统称为“子婿日”,有“行头桥”的习俗,为什么呢? 相传这一天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人们在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到了初十还吃不完,到了正月十一便用来招待女婿及女儿。 古诗中也有提到这一习俗,如平慧《正月十一日》:“归宁之日走娘家,子君相携敬意嘉,好客亲翁开心笑,残羹剩饭礼香茶。” 在潮汕揭阳和普宁,正月十一晚有“行彩桥”的民俗文化活动...
初十地日:石头节 农历正月初十,称为“地日”,又称为“石头节”,为什么呢? 民间流传歌谣:“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踏实地。”人们透过“地日”的庆祝,来表达对土地的尊敬,以求新的一年脚踏实地,五谷丰登,平安富足。 这天,又称为石头节,中国民间传统会...
初九拜天公 农历正月初九,又称为“拜天公”,为什么呢? 这一天,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尤其是闽南地区,有一个特别盛行且隆重的民间习俗,就是“拜天公”。 传说正月初九是主宰三界、统领诸神以及人间万灵最高的神——玉皇大帝的诞辰,人们把这一天称为“天公生”。天公就是指玉皇大帝,道教亦称之为元始天尊。 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古人以天为阳,以地为阴,所以用...
初八谷日 农历正月初八,又称为“谷日”、“顺星节”,为什么呢? 正月初八为“谷日”,源于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占书》记载:“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初八便是谷物的“生日”。据说这天若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若天阴则年歉,所以这是一个可预知一年运气的节日。 这一天,天子会向天祈求农...
每日一词 阎王易见 小鬼难缠 “阎王易见,小鬼难缠。”是说,有时候地位更高者或许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欢刁难别人。 这句话出自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阎王好见,小鬼难当,旁边若有人帮衬,敲敲边鼓,用一个钱,可得两钱之益。” 这个说法套用在现实中,“阎王”就是用来指代大人物或负责人,“小鬼”则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时直接与大人物对话,或许更好沟通,办事效率也高;反倒是无名小卒更喜欢刁难人,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