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勤中得 荧窗万卷书 成材必须苦学,所以有不少古语都与勤学有关,例如“学问勤中得,荧窗万卷书”,当中还隐含了一个典故。 “学问勤中得,荧窗万卷书”出自汪洙《神童诗》,意思是学问需要勤奋学习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荧取光,勤奋夜读诗书一样。 “荧窗”就是指晋人车胤的故事。车胤少年时十分穷苦,吃都吃不饱,更别说晚上有油点灯供自己学习了。为了能够利用晚上读书,他捉了荧火虫放在小袋子内,借用荧火虫的一点点光来读书,终能成...
王羲之的“墨池” 我们日常工作常常会遇到困难,如果抱着“将勤补拙”的心态,必定事半功倍。《礼记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句话就是说:别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别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够跟这个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聪明起来;即使本质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刚强起来的。 书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学不倦,甚至因为疯狂写书法,令到家中池塘变成一池墨水。 ...
务得事实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态度认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们会赞美这人做事“实事求是”,是一位能干可靠的人。 在古圣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语句来形容,就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汉书 · 景十三王传》,由颜师古作注而得出这优美的释文。这句话意思就是务必寻求事实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这句话语原本出自《汉书 · 景十三王传 · 河间献王刘德》,刘德是西汉景帝第三子,被封为河间王。刘德修学好...
不贵于无过 而贵于能改过 要成功,就要经得起挫折。古代很重视个人的修养,特别看重“错而能改”。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有一句名句“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就是说一个人从来没有犯错固然值得欣赏,但更可贵的就是一旦犯了错而能改过自新。 在古圣言书中,不乏错而能改的教导。除了王守仁外,有司马光《资治通鉴 · 汉纪》中的“固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可以...
知耻近乎勇 中国有不少自古流行的金句,当中都有大智慧,其中儒家学说对于“修身”之道,就有一句名句:“知耻近乎勇”。 这句话出于《礼记 · 中庸》,意思是指知道羞耻,就接近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了。一个人有了羞耻的心,即是懂得自省,如能进而自勉自励,勇于改过,就是真正的勇敢,达到“修身”之道。 中国古代有不少伟大人物都有知耻之心,成就崇高品格,例如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庄子“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以及...
买鞋需要先“打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新界农村一般离墟市较远,孩子少有机会到墟市去。 孩子要买鞋,由于没有尺,客家人会用一条麻包绳或咸水草,来量度孩子的脚掌长度,然后把相当孩子脚长的麻绳/咸水草到墟市买鞋,这个动作就叫“打匹”。 为什么叫“打匹”? “匹”是古时的量度单位。《说文解字》:“匹,四丈也,从八、匸。八楪一匹,亦声。字亦误作疋。”《说文通训定声》:“按:《汉书·食货志》:‘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疋。’” 打匹,就是把脚长度量度出来了。 古人的确有以麻绳来量度脚掌尺寸的。《细说汉字部首,足部》引《韩非...
古时有文采的歌妓名叫什么? 古时在朝廷上以卖唱为生的女子称为官妓,而富有文采的歌妓就会再加上一个称号,是什么呢? 在唐代,有文采的的歌妓被称为“女校书”。 唐代著名女校书薛涛,本身是一名歌妓、名媛,亦是一名诗人,还是一位大美人。 薛涛并不是出身低微才做歌妓的,相反,她父亲在京城长安当官,学识渊博,而她在八、九岁时已通诗律,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薛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过,可惜的是父亲早逝,她才不得已卖艺为...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要怎样才知道春天回暖? 古人往往把眼前的情景书写在画上,让一幅幅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跃然于纸上。 北宋有一位名僧惠崇,他能诗善画,常能把眼前美景图像化地呈现出来,又能配上相应的诗句。 有一天他看到眼前的桃花绽放了两三枝,又看到江水上的鸭子悠然畅泳,于是把这瞬间记下来,成为了有名的《春江晓景》;而后来大众就将这两句诗句借代为春天即将到来。 《春江晓景》全文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妇女节与“三八”有什么关系? 今天是3月8日妇女节,让我们说一下“妇女节”的趣味点滴。国际妇女节设在3月8日,我们暗骂妇女会用“那女人真三八!”,两者有关系吗? 其实二者的由来“一中一西”,根本毫无关系,只是一个有些尴尬的“巧合”。 国际妇女节是为了纪念女权运动,这段故事要追溯至二十世纪初。 二十世纪时期,西方各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经济扩张阶段,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廉的工资使得各种抗议和罢工活动此起彼伏,其中纺织业的女工工资低工时极长,于是在1857年...
“不见棺材不落泪”下一句是? 电视剧当中,有反派威胁主角的时候,会说上一句“不见棺材不落泪”,继而就会用上凶残的手法折磨他人。 这句“不见棺材不落泪”也成了大众熟悉的俗语,但这句话背后是有什么故事呢? “不见棺材不落泪”原句实为“不见亲棺不落泪”,出自明朝兰陵笑笑生写的《词话》,比喻执迷不悟,坚持错误的道路,不彻底失败,就不肯罢休。 相信很多人对这上半句的俗语都非常的熟悉,但是这并不是它的全部,还有另外下半句,就是很多人都应该听过的“不到黄河心不死”。 原句是“不到乌江心不死”,说的楚汉...
家有黄金 外有戥子 在老一辈当中经常流传一句说话 “家有黄金 外有戥子”,指乡里乡亲谁家穷谁家富,大家都心中有数,都能知道个大概的意思,就像看秤盘戥子一样,不差分毫。 在这句说话当中,“戥子”亦即是戥秤,相传是由宋景德年间皇家官员刘承珪所发明的一种衡量轻重的器具。戥秤主要组成的构件有小秤盘、铊、杆秤,整体的设计是用来称贵重物品,如金银药品,最大单位是两,小到分或厘。 在明清时期,随着工农业及商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戥子已普及于民间,戥子的制造、使用、管理已...
“毛遂自荐”真有其人? 我们形容自己推荐自己做某一件事情,会以“毛遂自荐”来形容。 其实,“毛遂”原来真有其人,他是战国时期的人,口才了得,他真的“自荐”出使楚国,还促成了一件大事。 战国时期,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平原君游说楚王,希望楚国能合纵抗秦。平原君准备找20位文武兼备的门客出使楚国,找了19人,仍欠一人,一直找不到合适人选。 这个时候,一位名叫毛遂的人自荐,平原君赫然发现这位已在门下3年的食客口才相当出色,于是带同他一起见楚王。 平原君与楚王谈...
每日一词 你真虎! 祝贺朋友身体健康,会以龙精虎猛来形容,不过,“虎”字并不只有强壮的意思,东北话便有“你真虎!”,意思是傻愣愣,没头没脑的,跟老虎凶猛的形象恰恰相反。 在东北话中,虎是指傻瓜、缺心眼,形容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什么事都敢干。“你真虎!”是莽撞、不经思考地去干,具有贬意。 然而,有些时候,东北话中的“你真虎!”却有第二重含义。如爸爸爬上树为小朋友解下被挂着的风筝,妈妈会说:“你虎啊?爬那么高摔到咋整?”这里的“你虎啊?”包含担心,甚至骄傲的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