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2-25
上文提到,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投资在促进GDP增长方面的效率将大幅下降,从而预测世界经济将发生全面变化。而西方传播的关于中国经济急剧放缓的判断,所依赖的无非有下述三点。
罗思义:西方唱衰中国经济急剧放缓的3个手段
这三点即是:
1. 捏造事实——例如关于中国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上的效率低下的说法;
2. 即使他们的说法属实,也不会产生他们宣扬的结果——例如人口变化;
3. 要么是他们依赖于完全经不起解释的说法——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中国投资效率即将大幅下降的说法。
因此,这些所谓的客观因素都不会大幅减缓中国经济增速——它们都是“假新闻”。
但是,也有另一种攻击手法声称中国经济将大幅下滑,是源于主观因素——政策决策,而非客观因素。这种说法认为,中国应该且将采取将大幅减缓其经济增速的政策。
延伸阅读:罗思义:穆迪指中国“未富先老”致经济放缓 说得通吗?
罗思义:高盛指中国将大幅削减投资对经济占比

与之前强调客观因素的说法不同,这种论调至少是经过认真量化的,即如果这种说法成真,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严重放缓,无法实现其经济目标。但要实施这些政策,中国必须同意采取大幅放缓其经济增速的政策——确切地说,这是建议大幅提高消费占中国GDP比重——由于消费和投资加起来必然占中国经济的100%,这一建议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投资占中国经济比重大幅降低。
回顾上文分析的与经济增长率相关的必然关系,就会立即明白中国经济放缓的这一步骤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如上文分析所示,一个经济体的增长率必然严格由其ICOR数字乘以其固定投资占GDP比重来决定。因此,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中国投资效率将大幅下降的说法相反,预测中国增速大幅下降的另一种方法是大幅削减中国投资占GDP比重。这是高盛和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编按: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所提出的说法。
我们先从高盛关于中国经济的最新报告(编按:高盛2022年撰写的《中国:中等收入》)开始分析,它的预测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大体上是相同的:“2027年中国GDP增速将放缓至3.5%,2032年将放缓至2.5%——十年期的年均增速为3.4%。”但是,高盛做出如此预测的原因是,固定投资占中国经济比重将大幅下降。拙文《它曾成功“谋杀”了德国、日本、四小龙,现在想要劝中国经济自杀》已对此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因此在此仅挑重点进行简述。
延伸阅读:罗思义:为何说穆迪IMF预测不准确 沦为假新闻?这些数据说明一切

根据高盛的报告计算,中国GDP年均增速将下降2.6%——从2013—2022年的6.0%降至2023—2032年的3.4%。但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唯一原因是“受到了资本投资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从4.8%下降至2.4%的压倒性影响。”高盛报告预测,由于92%的GDP增长下降源自资本投资下降,仅8%的GDP增长下降或者0.2%的GDP增长源自投资下降以外的因素。高盛表示,资本投资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之所以下降,是因为:“投资占中国GDP比重预计将从2022年的42%降至2032年的35%。”
马丁·沃尔夫提出的主张与高盛类似,即中国应将固定投资水平降低到大约这个甚至更低的水平,他表示:“比如说,储蓄率占GDP的30%-35%足矣。”如果中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大致平衡的状态(马丁·沃尔夫支持这一立场),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投资水平将达到GDP的30%至35%。
从上文提到的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基本关系来看,如果中国的ICOR保持不变,投资占GDP比重下降7%,肯定会导致中国GDP增速大幅下降。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为何要这样做呢?中国为何要大幅削减投资进行“经济自杀”?
延伸阅读:罗思义:西方存在“唱衰中国”产业链
罗思义:中国为何要放弃成功的经济增长路 反其道而行?

高盛认为,中国之所以会以这种经济自杀的方式削减投资,是因为“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投资占GDP比重为34%”。世界银行关于这方面的最新数据显示,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固定投资占GDP的比重为33%,基本上与高盛的数据一致(见图12)。
但是,这个逻辑很奇怪。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那么它为什么要放弃一条最成功的道路,而采用一条不那么成功的道路呢?相反,合乎逻辑的是,其他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应该效仿中国。 (八之五)
(转载自观察者网,导语、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