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2-12
短短8年时间,中国累计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在这个非凡成就的背后,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功不可没,更有超过1,800人为之牺牲奉献。
由新华社出品的新闻纪录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11月23日起在内地上映,电影采用真实的新闻素材,讲述各地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帮村民解决生活问题、发展当地经济的故事,致敬这些平凡英雄。

《我们是第一书记》:四个故事涉及产业扶贫、教育扶贫
电影篇幅有限,《我们是第一书记》选取了多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尽量涉及中国扶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地方——“三区三州”,即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四地州,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四省藏区,以及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云南的怒江州。
其中西藏篇讲述了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带领当地村民养羊脱贫的故事。影片中旺青罗布为省下5千元运费和1万元饲料费,在平均海拔4,400米的喜马拉雅山北麓驱车十几个小时,带回村民养羊所需草料。他还亲自带着村民垒羊圈,为守护羊群与狼群斗智斗勇。

四川篇讲述了胡小明和罗洪两位前任和现任第一书记为大凉山孩子们解决受教育问题的故事,针对博作村严重的失学辍学现状,他们多次逐家逐户劝导家长及孩子,苦口婆心讲解教育的重要性,陆续将孩子送回校园。
黑龙江篇则记录了上升村第一书记王路带领村民们在台风过后抢收粮食、颗粒归仓的事迹;贵州篇讲的是易地搬迁脱贫故事,展示了坡头村第一书记刘恭利带领困难群众搬出大山、引进产业、组织就业的过程。
延伸阅读:9348万人|中国7年创造脱贫奇迹

《我们是第一书记》:首次尝试新闻纪实电影
《我们是第一书记》也是内地首次尝试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惟与纪录片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没有旁白,所有的叙事都靠真实的镜头和真实人物的对白来推动。
制片人张苗表示,虽然《我们是第一书记》没有拍摄剧本,但依然有故事和情感的逻辑以及电影的韵律感。摄制团队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花费大量时间与采访对象交流,力求熟悉每位受访者的生活和经历,拍摄到最真实的画面。
延伸阅读:悬崖村上直播带货 95后助村民摆脱贫困

另一方面,《我们是第一书记》在拍摄过程中也经历了重重困难,在深入贫困地区时,多名摄影师意外落入捕兽陷阱或掉进车道沟。有导演遇到泥石流灾害,但第二天仍然坐在轮椅上坚持拍摄。又因为切身的经历感受到贫困地区的生活困难,拍摄团队最后将工资全部用于扶贫。
《我们是第一书记》:致敬平凡英雄
谈及创作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的初衷,张苗认为,这些真实感动的故事不应只存在于碎片化新闻中,而是应该被更多人看到,新闻电影将脱贫攻坚用影像记录下来,保存了这段历史带给这个时代的温度和感动。
新华社记者、另一位制片人魏骅用了3个数字来说明——896、1200、1800,这3个数字分别是近三年来已经牺牲的扶贫干部数目,他同样强调记录和真实表达是主创团队拍电影的初心。

据悉,《我们是第一书记》主创团队在电影开拍之初收到了超过200个案例,当中有大部分都是已经殉职的第一书记。而团队在拍摄过程中也不断收到有第一书记殉职的消息,虽然没办法把所有内容一一呈现在大银幕上,但后续会通过微视频方式带给公众。
扶贫干部和工作人员也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但他们用行动证明,伟大出自平凡,而他们付出、汗水与努力值得被记录,以提醒大众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
观看《我们是第一书记》预告片:
延伸阅读:国产科幻先河 《流浪地球》的启示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