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5-30
「一帶一路」倡議(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自2013年提出以來,至今已經10周年。從當初的藍圖變成今天的實景,「一帶一路」倡議化作各國發展的實效,百姓民生的實惠。
「一帶一路」從何而來?「一帶」和「一路」分別指的是甚麼?十年間取得哪些重要成就?「一帶一路」系列主題文章入門篇,以簡明易懂的風格和圖解的方式做科普式介紹。
本文為入門篇的第1篇文章,主要講述「一帶一路」背景和甚麼是「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入門篇|給世界經濟新動力
「一帶一路」是中國提出的合作倡議,它早已成了炙手可熱的用詞,官員在說,商人在說,學者在說,新聞也在說。但到底這是甚麼一回事?中國為何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它對中國和其他國家又有甚麼作用?
先看「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此後世界經濟復甦緩慢,需要新動力。
同一時期,中國在宏觀調控和新決策部署下,經濟繼續穩健前行。然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過改革開放後的30年高速增長後,沿用的發展模式已難以長期維持,也需要新布局。
如何給世界經濟新動力,也給中國經濟帶來新機遇?中國給出的是一個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構想和藍圖──「一帶一路」合作倡議。
一帶一路入門篇|習近平2013年提出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哈薩克,首次提出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
一個月後,習近平出訪印尼,再提出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到底甚麼是「一帶一路」倡議?絲綢之路經濟帶簡稱「一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是「一路」。同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把「一帶一路」倡議升級為國家戰略。
延伸閱讀: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一路怎麼建?一文看清5大合作重點
一帶一路入門篇|推動沿線實現「五通」
「絲綢之路」始於西漢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是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以及衍生的南方絲路等路線;因為中國的絲綢曾是路上最大宗貨品,故有「絲綢之路」之名。
「海上絲綢之路」比「絲綢之路」還要早一點出現,它是從中國東南沿海的泉州、廣州等地出發,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抵達西亞、東非的海上通道。
除了絲綢,中國的瓷器、東南亞的香料,都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商品。
中國着眼「一帶一路」,便是要讓這兩條古代最重要通道重新煥發生機,以新的形式使亞歐非各國聯繫更加緊密。
具體而言,「一帶一路」倡議是要推進沿線市場整合、促進經濟體之間聯繫,打造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而實現這目標方式就是「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以最淺白說法,「一帶一路」倡議是各參與方經過政策溝通和協調後,推動沿線的大型基礎設施投資,打通交通網絡,例如建設公路、鐵路、港口。
一帶一路入門篇|絲路基金及亞投行融資
基礎設施投資既能刺激經濟,又能便利物流、暢通貿易,從而發掘市場潛力,再帶動發展。當然,相關國家經濟得到提升,口袋有錢了,又能買更多產品,形成良性循環。
在此情況下,中國一些過剩產能亦有了新市場。例如中國有強大基建實力,但國內需求總有飽和一天;一些國家需要基建助力發展,卻又欠缺技術和資源。
那麼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走出去,投資和承接這些工程,皆大歡喜。
另外,設施聯通做好了,中國進口物資,包括石油、天然氣等,將有更多來源和通道,相關國家也能把更多貨物出口到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
基建涉及龐大資金問題,部份「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此刻經濟能力有限,這要如何解決?中國在2014年成立的「絲路基金」,以及中國牽頭籌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正發揮協助資金融通作用。
一帶一路入門篇|「朋友圈」逾150國家
為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中國還會展現大國責任擔當,向有需要的國家提供無償援助或無息貸款。
至於最後的民心相通,習近平曾提到要搞好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支持,必須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
截至2023年1月,中國已經同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而且參與國家已超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傳統地域,例如大洋洲的新西蘭、南美洲的阿根廷等,都已加入一帶一路的「朋友圈」。
有聲音認為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是謀求勢力範圍、是要爭奪話語權,甚至是債務陷阱,對此中國國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的一次講話是最好回應,他說:「中國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駕於人的強買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