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守護者「敦煌女兒」樊錦詩

編輯︰顧順

  敦煌莫高窟與長城、故宮、兵馬俑等並肩齊名,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中國文化藝術寶庫。擁有超過1,600年歷史的敦煌莫高窟,經歷過無數大自然的風沙危害,幸而遇上了樊錦詩,一個付出數十年青春的守護者,延續了這個中國文化寶庫、世界文化遺產的璀璨生命。

  每天當遊客散去,敦煌莫高窟顯得那樣的寧靜,然而,一個身影總是悄悄地出現在洞窟裏,似乎在尋找甚麼東西,她就是「敦煌女兒」樊錦詩。

  樊錦詩於1938年在北京出生,她回想中學歷史課文中,有一段介紹敦煌莫高窟的文字,她特別感到興趣,「覺得這個地方太好了、太美了。他們在上海辦過展覽,牢牢地吸引着我。」

樊錦詩曾在訪問談及1962年北大歷史系的實習前,她把敦煌之行想得非常美妙。等到下車時,就傻眼了:這裏完全不是她想象的樣子,當地生活條件的艱苦程度是難以想象的。
樊錦詩曾在訪問談及1962年北大歷史系的實習前,她把敦煌之行想得非常美妙。等到下車時,就傻眼了:這裏完全不是她想象的樣子,當地生活條件的艱苦程度是難以想象的。(網上圖片)


  此外,第一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常書鴻,他數十年對敦煌古蹟的保護和研究作出的貢獻,獲得無數後人的敬仰。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樊錦詩。

  1963年樊錦詩北京大學畢業,巧合的是她分配到敦煌莫高窟工作,於她來說卻是喜憂參半。喜的是敦煌有太多她喜愛的東西,等待她去學習和發現;憂的是自少體弱多病,在敦煌實習的1年,這個在大城市長大的姑娘就因水土不服,暈倒在敦煌,結果未完成實習就要離開。

  另一難題是她當時的大學同學、男友被分配到武漢大學,她卻被分配到幾千里外、急需專業人才的敦煌工作。

樊錦詩1963年正式進入敦煌研究院工作,當年除了保育石窟,還要兼顧周邊植樹造林,因為水土流失嚴重,會對石窟造成嚴重的侵害,研究員除草植林也是日常工作之一。
樊錦詩1963年正式進入敦煌研究院工作,當年除了保育石窟,還要兼顧周邊植樹造林,因為水土流失嚴重,會對石窟造成嚴重的侵害,研究員除草植林也是日常工作之一。(網上圖片)

  上世紀50、60年代的年輕知識分子,有很多共同點。他們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國共內戰)的洗禮,親眼見證新中國的誕生。每個人身上都有強烈的、建設國家的精神,那時最常聽到的口號就是「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樊錦詩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她內心經過一番掙扎後,還是服從分配安排,去敦煌報到。

  自此以後,莫高窟旁邊的破廟就成為了樊錦詩的住所。「沒電燈,沒有自來水,那時多喝水就會肚脹。我住的那個房子,天花板是用蘆葦草搭成的。晚上會突然聽到『咚』一聲,掉下來一隻大老鼠。」

敦煌叫人着迷,我的心一直在敦煌,要去守护好敦煌,这就是我的命。這是樊錦詩在2019年獲頒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之後的一句感言。
敦煌叫人着迷,我的心一直在敦煌,要去守護好敦煌,這就是我的命。這是樊錦詩在2019年獲頒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之後的一句感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她在大城市長大,花了很長時間才逐漸適應這樣艱苦的生活。為了梳洗方便,她乾脆剪了個像運動員般的超短髮,往後幾十年也沒有再留長髮。雖是年輕女兒身,但她卻過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幾十年過去,她成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石窟考古專家、文化遺產管理保護理論專家,她又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裏,潛心敦煌文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2009年,她先後榮獲「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和「時代領跑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勞動模範」兩項榮譽稱號,成為該年文史界唯一獲得兩項殊榮的專家學者。

  儘管獲獎無數,她生活沒有任何改變,依舊常常到洞窟檢查,對她來說,這似乎已經成為她生命中的一種習慣。

  敦煌,早已融入了她的生命。

保育先驅潘文石 野外17年做一點改變

2:37

熊貓之父潘文石 走在當代中國保育最前線

中銀大廈捲風水漩渦 貝聿銘巧妙化解

當代中國-高錕初到香港

舉家離開上海 高錕初到香港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堅韌長城 中國女排國家隊

2:13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敦煌-樊錦詩

中華文化守護者「敦煌女兒」樊錦詩

當代中國-中國科學-徐穎

史上最年輕博士生導師 徐穎成科普網紅

當代中國-嫦娥五號太空女將

當代中國「太空女將」 讓「嫦娥」成功奔月

2:39
當代中國-新興行業-女子電競

新興行業|女子戰隊打入電競圈 拒做花瓶投身新興行業

1:39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

中國首位女指揮家 91歲堅持工作傳揚中國文化

2:01
當代中國-荷里活導演趙婷

當代中國影壇傳奇:北京「野孩子」變荷里活導演

時代英雄

打破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話 「攀登者」王富洲

傑出名人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水稻專家楊華德 用中國技術解決非洲吃飯問題

創新先鋒

小米造車

小米造車|從無到有只需3年 雷軍:小米正式成為一家車廠

潮流人物

KOL時代|堅守「生死第一線」 85後醫生推廣醫學科普 救人無數

小城大事

女性第一人!董紅娟登頂全部14座8000米級高峰

運動健兒

2:58

港隊單車造王者 沈金康的傳奇故事

影視巨星

姜大衛,《新獨臂刀》、《大內群英》、《再見亦是老婆》、《白日之下》

金像獎2024|香港首位亞太影帝 姜大衛為一個原因堅持演武俠片

編輯推薦

垃圾徵費|4‧22齊「走塑」 禁膠餐具外賣點算?網購棉花棒會否犯法?

金像獎2024|《白日之下》:改編真實案件 揭露殘疾院舍黑幕

毒舌大狀-黃子華-香港電影1億票房

金像獎2024|毒舌大狀奪最佳電影 如何煉成「史上最強港產片」

金像獎2024|港產片《金手指》 重現香港「全民皆股」黃金年代

姜大衛,《新獨臂刀》、《大內群英》、《再見亦是老婆》、《白日之下》

金像獎2024|香港首位亞太影帝 姜大衛為一個原因堅持演武俠片

金手指|20年後再交手!華仔偉仔鬥戲經典作品盤點

《神鵰俠侶》 、《大隻佬》、《金手指》發布會

《金手指》與梁朝偉重逢鬥戲 劉德華怎樣從偶像變影帝?

黃子華影視作品-男親女愛-飯戲攻心-絕代商驕

黃子華影視作品盤點 攀上影藝事業高峰全靠這套劇?

2:30

總體國家安全觀10周年 一文認識「國家安全」

2:49
我們的故宮-榫卯

我們的故宮|榫卯和斗拱的關係密不可分?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1:58
一帶一路科普篇-綠色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綠色絲綢之路是甚麼?一文看清重點成果

1:54

一帶一路科普篇|如何以「中國方案」打造「數字絲綢之路」?

2:25

一帶一路科普篇|RCEP是甚麼?它與一帶一路如何1+1>2

2:46

一帶一路科普篇|「鋼鐵駝隊」是甚麼?解密中歐班列

道濟會堂
丁新豹
丁新豹

丁新豹憶基督教跟革命的關係密切?

當代中國 時評

人均壽命不斷延長 中國人的「長壽密碼」有哪些?

當代中國 時評

養豬大樓運用高科技 與糧食安全有何關聯?

1987年4月16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鄧小平論述香港「五十年不變」

鄧小平提出香港「五十年不變」

清明南風夏水多

  清明是一個節氣,與中國農耕息息相關。在福建地區清明節就有一句農諺:「清明南風夏水多,清明北風夏水少」,是甚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清明這天刮南風的話,說明此時氣溫較高,雲層也較密,預示當年夏天降水比較多,相反,如果當年降雨量比較少,便不利農耕。

  這個又與一句老農諺不謀而合,「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延伸閱讀:清明節小吃青團爆紅 「包羅萬餡」引老字號互拼   

4個龍

     2024年是龍年,除了年份之外,原來月份、日期、時間都可以生肖來排序。那麼龍月、龍日是怎樣來定義?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這樣「四龍合一」的日子,今年會出現幾次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