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3-09
中國文化中,成語「一竅不通」常用作形容人搞不清情況、愚昧無知。這裏「竅」指的是洞,古人稱眼、耳、鼻、口七孔為七竅,所以「一竅不通」原是指人七竅不通。
相傳這成語出自商朝末年,與比干的七竅玲瓏心有關。當時紂王沉溺酒色,只顧與奸妃妲己吃喝玩樂,不理朝政,殺害許多忠臣。眼見國勢危在旦夕,賢臣比干,即紂王的叔父,勸諫紂王力圖振作,遠離酒色。紂王不聽,反而為假借「賢人之心七竅皆通」的傳說為藉口,要借比干之心來看,將比干處以挖心酷刑。
據《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載,孔子針對這段歷史,很感歎地說:「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意指若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糊塗地把比干殺害。
「一竅不通」便從孔子這段話演變而成,用作諷刺他人愚蠢糊塗,或對某事一無所知。至今,人們在中國文化中通常用這個成語形容人完全不懂某種技藝,或指人不通情理,非常頑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