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8-03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后,大家可以在观赏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出的珍贵文物,其中有166件更属国宝级文物,包括北京故宫的陶瓷、玉石藏品等。
若想再深入了解藏于紫禁城的秘密,诚意推介你欣赏一部珍贵的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通过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修缮技艺部、工程处、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宫人的工作视角,踏上故宫再发现之旅,为大家解开蕴藏在紫禁城600多年的秘密。
《我在故宫六百年》揭开丹宸永固之迷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所指的“我”是指故宫内的珍贵古建筑物。2020年适逢是紫禁城建成后第600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摄制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从“丹宸永固*”大展说起,借着453件展品带领人们穿梭时光,亲历600年前紫禁城初建成的历史时刻。
*丹宸永固:丹宸是指金瓯没有残缺的深邃房屋,比喻国土完整,帝王的居所光辉永续。

再透过“故宫600年”的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聚焦故宫古建修缮保护、记录宫墙之内悉心呵护故宫的匠人工作日常,展现宫墙之外的天下人与这座宫殿发生的奇妙关联。影片讲述了紫禁城青春永驻,更纪录了自建国70年以来,老中青的古建保护者们代代相传的故事。
延伸阅读:《我在故宫修文物》: 传承千年工匠精神
《我在故宫六百年》:从一砖一瓦说起紫禁城的故事
作为口碑佳作《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播出前已“自带流量”,成功赢得观众的爱戴。据了解,此次创作团队基本是原班人马,镜头语言、影片风格也一脉相承。该片共有3集,每集约50分钟,主要阐述紫禁城的历史、保护和展览等。

第一集以解开“丹宸永固的秘密”作为先导,带领观众们探寻紫禁城最初的模样,透过镜头走访到千里之外的安徽凤阳,从明朝的中都皇城遗址的土作(地基)工艺秘密,发现紫禁城的土作汲取了中都皇城的经历并经过进一步改良,所以紫禁城宫殿的厚重坚实结构才能历经600多个寒暑仍依然青春永驻,也阐释了故宫——“丹宸”得以“永固”的原因。
第二集讲述的是“养心殿的秘密”,养心殿正殿屋顶上有一根腐烂、需要替换的扶脊木,制作团队决定将木头运进紫禁城的过程拍下,意外拍到凌晨时分的故宫依然人来人往,满是修缮者、货车司机的工作身影,为观众揭开了夜幕低垂下故宫的神秘面纱。

第三集讲的是“岁修保养”,亦是紫禁城这600年从不间断的日常“生活”。因为在这座城里,不论是砖、瓦、木、石等出现任何状况,修缮者都会及时修理更换。从红墙瓦壁上每道珍贵的历史痕迹,见证着历代匠作学徒从新手到练成熟练的工艺技术,以及一代代的故宫匠人们的妙手、巧思与承传。
匠人们在这个漫长的接力赛中付出了毕生时间与心血,他们将延漫着璀璨光辉的紫禁城当成一份珍贵的礼物留给世人。


片中有一个关于透风砖内的秘密的有趣情节。透风砖是古代木质建筑墙体上,为防木柱子受潮腐烂,加强空气流通而加装的。故宫工作人员几年前意外发现园子里一块透风砖内藏了一份戏折,上面所记录的是当时宫中上演的戏目。他们推测可能是某个太监顺手把它放在砖里,却没想到一放便是100年。
延伸阅读:央视国家文物局合拍《寻古中国》纪录片 使用新技术还原历史现场
故事背后所隐藏的密码
不少网民说,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延续了《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温情日常和有趣细节,又增添多几分特殊节点上传承的意义。更有网民表示,看完这部纪录片,下辈子想成为故宫匠人,这正正道出了制作团队的心思。
该片导演之一梁君健曾表示,他们拍摄时希望这些知识和技艺可以透过此作品真实地纪录下来,以生命影响生命,将技艺、历史一直传承着、延续着,这也是此作品想表达的深层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