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
儂好:上海話與邵氏影城 上海作為中國內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話,即上海吳語(又稱滬語)於1930年代曾盛極一時。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電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內人都懂一兩句上海話。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闆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寧波上海話:「阿拉」(即我們)、「儂好」(即你好)、「謝謝儂」(即謝謝你),懂者不多。 老闆是上海人,編劇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話曾一度充斥了整個片場,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話,千萬別...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自古以來,中國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也有人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是一個農諺,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這句農諺沒有文獻出處,但《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即是此時種植樹木成活率高,適宜植樹。
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 有甚麼是借春雨而寄情的悽美詩句呢?這裏便有名句:「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它出自誰人之作,又指甚麼呢? 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春雨》,全詩如下: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李商隱在這首詩中,借助春雨的迷濛,烘托出別離的寥落與思念的真摯。當中「紅樓隔雨相望冷 珠箔飄燈獨自歸」...
好雨知時 萬金欲買初無價 古人描寫春雨,會媲美為「萬金」,或是「無價」品,字句還有優美。這兩句出處何在呢? 這兩句出自《點絳唇 · 春夜喜雨》,是元代文學家王惲創作的一首詞,全詞如下: 好雨知時,萬金欲買初無價。 種花才罷,似為芳枝下。 花重宮城,好個風人雅。 從飄灑。探花走馬。明日春如畫。 這首詞以「春夜喜雨」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讚美和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詞中「好雨知時,萬金欲買...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春天來臨,大地回春。在古詩中有很多生動的描寫,例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具體怎樣理解呢? 這兩句出自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全詩是: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詩人描繪了早春時節西湖的美景。詩人從孤山寺北出發,沿途看到早鶯、新燕、野花、淺草,從中感受到春天...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要怎樣才知道大地回暖?古人往往把眼前的情景刻畫在畫或詩中,讓一幅幅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躍然於紙上。 北宋有一位名僧惠崇,他精通畫畫,常能把眼前美景用畫筆呈現出來。有一天他看到眼前的桃花綻放了兩三枝,又看到江水上的鴨子悠然暢泳,於是就用畫筆把這瞬間描繪下來。 後來,詩人蘇軾又在此畫上題詩《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中一首便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如今...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憂國憂民的杜甫純粹描寫春天的詩句不多,這《春夜喜雨》是其中膾炙人口的一首作品。 《春夜喜雨》全首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燭明;曉看紅溼處,花重綿官城」。 這詩句的意思是:綿綿細雨好像知道時節似的,特意伴隨春風在夜晚悄悄而來,無聲地滋潤着萬物。田野小徑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邊漁船上的那一點燈光,顯得格外明亮。等到天亮的時候,潮濕...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踏入初春,大地生機再現,這句古詩「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便把這樣的大自然情景,表露無遺。具體又如何理解呢? 這句詩出自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以「天街小雨潤如酥」形容春雨的輕柔與滋潤,彷彿大地被一層薄薄的酥油覆蓋,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而「草色遙看近卻無」描繪了草色初現時的朦朧感,遠看似乎已經綠意盎然,但走近卻又難以捕捉。 這種若隱若現的景象正是早春的特點,展現了大自然的微妙變化,令人對未來充...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紅杏出牆」大家想到甚麼?這句話原來有「春色滿園」的正面意思,又如何理解呢?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出自宋代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這句詩字面意思是: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盛開的紅杏已經伸出牆外來了。然而,它背後蘊含更深刻的意義和豐富的象徵。 詩人本想遊園賞春,但園門緊閉,無法進入,然而,牆外的一枝紅杏卻讓他感受到滿園的春色。「春色」指的是春天的美景,...
律回歲晚冰霜少 春到人間草木知 春回大地,有甚麼古詩來形容此時此刻的情景呢? 有一句話:「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出自宋代張欒的《立春偶成》。這句詩描繪了立春時節的景象,表達了春天到來的微妙變化。 「律回」指的是陽氣回升,暗示春天的歸來。 「歲晚」是指一年將盡之時,此時冰霜逐漸減少,大地開始回溫。「春到人間」顧名思義,就是指處處瀰漫着春天的氣息;「草木知」則賦...
春宵過了春燈滅 剩下燕京燕九節 正月十九日稱為「燕九節」,有一句話:「春宵過了春燈滅,剩下燕京燕九節」,你聽過嗎? 「春宵過了春燈滅,剩下燕京燕九節」這句話,出自清代戲曲作家孔尚任的《燕九竹枝詞》。這首詩是孔尚任為紀念燕九節而作,描繪了當時人們在正月十九日前往北京白雲觀參加廟會、尋求遇見神仙的情景。 燕九節的起源與全真掌教邱處機有密切關係。北京白雲觀就是丘處機成道之地,一直是燕九節的主要慶祝場所。 邱處機...
正月十八:十八落燈 人家啖麵 農曆正月十八,《儀徽歲時記》有這樣的記錄:「十八落燈,人家啖麵」。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一天被稱為「落燈日」,意味着燈會結束了,繁華熱鬧的元宵節過去了,過年也正式結束了。按照習俗,人們會將各式懸掛的燈籠取下來,收好以備來年再用,這個過程就叫「落燈」。 又有俗語說:「上燈圓子落燈麵,再吃圓子等明年。」意思是說,上燈(元宵節)時要吃湯圓,而到了落燈這一天,人們會選擇吃麵條,寓意新的...
正月十六游百病 遊了百病不生病 農曆正月十六日,民諺道:「正月十六遊百病,遊了百病不生病」,是甚麼意思呢? 正月十六遊百病之說,在唐代民謠中便有:「正月十五看花燈,正月十六遊百病,遊了百病不生病」,是元宵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遊百病」又叫「走百病」。「走病」的參與者主要為成年女性,她們在正月十六夜間相約出遊,結伴而行,或過橋,或遊走外地,走過後便能遠離疾病,消災解難。 清代蕭智漢所輯《月日紀古》...
正月十五鬧元宵 一鬧吃 二鬧燈 三鬧謎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就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晚上便為元宵節。在這節日,人們一般會吃湯圓、賞花燈及猜燈謎,有「一鬧吃、二鬧燈、三鬧謎」之說。 元宵節相信是起源於漢朝。相傳在東漢初年,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把持朝政。周勃等大臣在呂后死後,剷除呂氏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據說,平息諸呂的日子適逢是正月十五日,因此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每日一詞 給力 「給力」 是一個網絡文化用語,有人誤以為是集合、給予力量的意思,但實際上「給力」是一個形容詞,指厲害、強勁的意思,例如形容一個人很「給力」,即指他很勁,做起事來很有效率。 「給力」一詞源於日本動畫《搞笑漫畫日和》(普通話版),其後在2010年世界盃討論球隊表現時,被中國多次引用,如「西班牙太給力了」,從而開始流行起來。 在實際使用時,也可加一個否定語,如「不給力」,表示某個事件或某個人帶給自己一種很失望的感覺。如這部電腦很「不給力」,即指那部電腦效能差,表現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