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6-08
端午節到了,看龍舟吃糭子是節日的指定動作。南方人傳統吃的鹹肉糭,主要材料有鹹蛋黃、五花肉等,包起來大大隻,吃起來鹹甜適中,鹹蛋黃是當中的靈魂。
在深圳大鵬灣最南面的南澳地區,200年來吃的並不是以鹹蛋黃裹的糭子,而是被視使海中價格昂貴的海膽。南澳海膽糭今天已是深圳市級非遺美食,可當年村民卻因為貧窮才吃,為甚麼呢?
端午美食|南澳人竟然「無錢買雞蛋 餐餐吃海膽」?

當地一直流傳着一句老話:「無錢買雞蛋,餐餐吃海膽」。
這可不是說笑的,南澳位於深圳大鵬灣最南面,三面臨海加上海水清澈,海草肥美,一直都是東南沿海海膽的主要產地之一,也是深圳唯一一個海膽養殖區。
端午美食|昔日蜑家水上人 海膽代替鹹蛋入糭

200多年前,這裏一帶是水上蜑家人的聚居地。
蜑家人長年在水上生活,過去交通不便,雞蛋不易運到離島,水上人家很難吃到雞蛋,反而常常吃到新鮮甜美的海膽。
南澳地區每年1至6月為海膽採摘的旺季,又以清明節後一個月最多,海膽不但量多而且肥美。南澳人便在這個時候儲存海膽,留待端午節代替咸蛋黃來包糭子。
現今海膽都是生吃的,用來裹糭子又是怎樣製作呢?
端午美食|海膽糭呈長方型 鮮芒葉裹糭又綠又香

傳統咸肉糉呈三角型,糉葉是較為寬大的箬(若)竹葉,可海膽糉卻不樣。
據南澳海膽糉非遺傳承人張長妹說:「海膽糭所用的食材全部來自大鵬的山和海:海膽來自附近海域、糉葉是芒葉,糯米則產自大鵬山。」
海膽是直接從海中收穫後,摘取新鮮的海膽肉,而芒葉亦是新鮮的,綠綠的,裹起來才好看。
兩片芒葉、一勺糯米、一勺海膽,一根咸水草,呈長方形粿扎,再用柴火蒸煮四小時便完成。一顆成功的海膽糭,有滿滿海膽的鮮味,也有濃濃的芒葉香氣,記載着南澳蜑家人的生活智慧。

時至今天,海膽糉的材料隨着社會進步材料不斷增加,糯米以外,還有五花肉、蝦米、花生,最後加上一勺黃澄澄的新鮮海膽,再以咸水草捆實。
外型沒有改變,而味道隨着經濟條件而改善,變得更濃厚芳香。
端午美食|日賣兩萬條 海膽糉一吃難忘

2004年,張長妹製作了一批海膽糉送給朋友,出乎意外獲得大量好評。
第二年,她嘗試把海膽糉拿到市場賣,結果竟然賣出了2萬多條糭。在她帶動下,許多南澳客棧和餐館陸續售賣起來。2019年,張長妹成功把南澳海膽糉製作技藝申請成為深圳大鵬新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2021年更入選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海膽糉自此走出南澳,成為每年端午節南澳的特色食品。 到深圳南澳看龍舟賽的話,記得不要錯過這款傳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