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罟不入洿池 香港人好喜歡到離島遊玩,南丫島是當中熱門勝地之一。其中,很多人行的路線,就有從榕樹灣走到索罟灣了。大家有沒有留意到索罟灣的「罟」字,也是一個比較少冷僻的字呢? 「罟」(音:古),是網的總稱,可以是捕魚或捕鳥的網。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七下.釋器》:「罔謂之罟。」疏證:「此罔魚及鳥獸之通名。」 「罟」也可解作法網。《詩·小雅·小明》:「豈不懷歸?畏此罪罟。」 「罟」作為動詞的話,意思就有撈起的意思,如「我拿杓子將麵罟起來。」 孟子有一句名句:「數...
可吃又不可吃的:甑 我們談論過西貢近浪茄灣的郊遊勝地罾棚角咀,原來在罾棚角咀一遠處,有個一個外形似飯團的三角小島,那個區域叫做飯甑洲。飯甑洲的「甑」,也是一個比較冷僻的字,不過,就與「飯」很有關係。 「甑」在古代是一種煮食器材。 「甑」(音:曾或贈)是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置於鬲上蒸煮,如同現代的蒸鍋。 有一個成語為「甑塵釜魚」。甑、釜,皆為煮食炊具。這個成語指漢朝書生范冉,因為家境清貧,很久沒有燒飯,以致蒸飯的炊具積滿塵埃,鍋子生蠹魚, 比喻生活極為清寒困苦的意思。...
罾:魚網也 疫情嚴重,遠足已成為香港人疫情期間的主要戶外活動之一。在西貢近浪茄灣的罾棚角咀,因長期受風浪侵蝕而形成了壯觀的海岸景色,有「千柱海岸」之稱,疫情期間吸引了很多人到來郊遊。 朋友把在罾棚角咀的風景照放上個人網絡平台,不少人都好奇罾棚角咀的「罾」字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字。 「罾」是一個生僻字,音「曾」,解作魚網。 「罾」字乃形聲字,從四(網),從曾,其本義是一種用木棍或竹杆做支架的魚網。《說文》:「罾,魚網也。」《莊子·胠篋》:「釣餌網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 ...
汆:放東西入水 「氽」和「汆」二個字簡直像雙生兒,驟眼看來十分相似,但實際是一個「水」從「人」,一個「水」從「入」,意義也不一樣。 「人」在水上的「氽」,代表飄浮;「入」在水上的「汆」,又代表什麼呢? 「汆」(音:村、味)從「入」從「水」,本義是入水。把東西丟進水裏,或人潛入水中。陳登科《赤龍與丹鳳》第一部八:「(男孩子們)還比賽潛水,將身子汆進水肚。」就是把身體潛入水中的意思。 「汆」水,現引伸為烹調方法,把食物放在開...
氽:人浮在水面 「氼」與「氽」字型上下倒轉。「氼」(音:溺)是水下面有人,就是沉溺或潛水,人在水上—「氽」(音:tǔn),應該是浮起來了吧! 照字面的解讀的確無錯! 《字林撮要》:「人在水上為氽,人在水下為溺」便是最好的解釋。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來是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就是漂浮的一種情況,所以,「氽」的本義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屍體「氽」上來了。 「氽」字又可引伸作「用油炸」。油炸食品時,會在鍋子內下大量...
氼:人在水下溺 有些字,看似難字,但實際容易得很,「氼」就是其中一字。 氼(音:溺),跟古代的「溺」字相同。人在水下,沉在水中,愈變愈弱,最後無力掙扎,就變成遇溺。 《說文》:從水,從人,有「人在水下」之意,本意就是沉沒、沉溺的意思。 「氼」又跟「㲻」相同。清·陶方琦《字林考逸補本·水部》引作「人在水下為㲻」,故「氼」和「㲻」二字相同。玉篇引孔子曾在不同文章中寫...
屮艸芔茻 「屮」這個字外型像甚麼?像餐桌上的叉子嗎? 「屮」(音:痴),是一個象形文字,是由「艸」(音:草)字省去一半演變而來,是「艸」的異體字。 那麼,「艸」又是甚麼呢?它就是「草」的本字。 「屮」,指草剛長出來;「艸」則通「草」,植物的總稱。 三個「屮」組成「芔」(音:卉),是「卉」的異體字,本意同花「卉」相同。當然啦,三根草加起來...
點止「朋」友咁簡單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來自《論語.學而》的話,大家應該不會陌生,朋友自遠方來到見面,當然開心了吧!「朋」字由兩個「月」字組成,與「月」一點關係都沒有,倒與外形有幾分相似的「貝殻」有關。 「朋」的本義為朋友、朋輩、志同道合的人。朋友非常重要,有知心好友可以分享快樂,分擔煩憂,是很美好的事。大家應該不分你我,就像兩個「月」字並肩而坐一樣,不理會身份高低彼此相知相惜。 「朋」在古代是一個量詞。古代以貝殼為貨幣。甲骨文以繩綁繫兩串貝。殷商以玉、貝為貨幣,並用繩字貫串起來。二玉貫串起來...
不的合體:甭覔歪 以「不」字作上部結構而較特別的合體字,有「甭」、「覔」和「歪」。 「甭」(音:bang2),北方人常用的方言,表示不用、不必的意思。如:「您甭客氣!」、「甭說了!」 「覔」(音:mì),是尋找、尋覓的意思,古時與「覓」字相通。 東西不見了,要去尋找或尋覓。就有「覓」的意思,原來從「覔」字看到端倪。「覔」字上面的「不」,可以變身為「覓」字的頂部。千奇百怪的文...
巭:功夫熊貓? 「功」和「夫」明明是兩個字,卻把他們一上一下的疊起來,形成一個字「巭」。 這個字來源在康熙字典有記載,意思是工作人員(音: gū)。 不過,在動畫電影《功夫熊貓》於2008年上映之後,「巭」就被人廣泛形容為「有功夫的人」的簡稱。 網絡上有人簡潔地寫道:「巭孬嫑莪」,意思是,功夫不好,不要惹我。「孬」、「嫑」二字之前也已介紹過,即「不要」、「不好」的意思,「莪」是多...
嬲、嫐(下) 二男爭一女的「嬲」有戲弄、糾纏及生氣等意思,二女爭一男的「嫐」,又是怎麼一回事? 「嫐」(音:năo)也有「戲弄、騷擾」的意思。試想想,兩個「女」人主動出擊,圍著一個男人,令男的被「騷擾」。 「嫐」這個字也很早便在古書中出現,與「嬲」字差不多時代出現。如《玉篇•女部》:「嫐,嬈嬲也。」後來《龍龕手鑒•女部》也收錄了「嫐」字:「嫐,戲弄,擾嬲也。」所以不論是「嬲」和「嫐」...
嬲、嫐(上) 兩個「男」字中間夾着一個「女」字的「嬲」字,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但兩個「女」字中間夾着「男」字的「嫐」字,就肯定比較少見了。 其實,「嬲」與「嫐」二字早有紀錄,意思也有點相近,都有男和女糾纏在一起的意思。 「嬲(音:嘍)到震」、「嬲爆爆」,又或「不要嬲(音:聊)我」,這樣的表達方式,大家應該耳熟能詳。從女性的角度出發,一個「女」人同時被兩個「男」人騷擾,肯定會不高興,感到惱怒、生氣,因此就有「生氣或發怒」的意思;...
四方八面都受困了:圐圙 驟眼看來,「圐圙」是很奇怪的兩個字,但仔細看看,這兩個字由兩個大口,分別框住了「四方」和「八面」兩組字,框着的四方八面,代表甚麼呢? 「圐圙」(音:枯略),意為「圍起來的草場」,來自內蒙古的方言,內蒙古一般讀作庫倫(kū lun),也指圍住的土地。 內蒙古有很多大草場,都有以此為地方名,如祁縣東觀鎮南圐圙、展旦召大圐圙等;河北張北縣境內也有一個鎮叫「大圐圙」。 在河南安陽的方言裡,「圐圙」除了可以作名詞(如「範圍」)外,也...
兲:這是罵人嗎? 網絡上偶爾會看到「兲」這一個字的出現,驟眼看來,就像是罵人「王八蛋」之類的粗話,這是真的嗎? 大多數人一看到此字,由於不懂唸,也不確定其解釋,也許會直接想到「王八」二字,就是罵人的粗話。 事實上,「兲」這個字是「天」字的古體字,讀音也跟「天」字一樣,有「天朝」、「天子」之意,但現代網絡用語,卻借此字的形態,來作「王八」粗言的解釋。 不過,這樣寫的話,倒罵人得來卻大方得體。明明想罵人,...
不好:孬 家有一女一子,當然是好,但在其頭上加上「不」字,就成為「孬」。 「孬」(音:可以讀naau6 撈,或Bou2 保),有數個解釋。最常見是不好、壞的意思。《字彙.子部》:「孬,不好也。」如「孬運」,即遇著不幸運之事;「孬好」指好與壞;舊社會窮人吃的孬,穿的孬。《女仙外史》:「均屬孬官,自有公論。」 第二個解釋是懦弱、無膽識的意思。如「孬種」,是廣東方言,有壞...
就是只要:嘦 今日再談一個合體字——「嘦」,音:焦,意思真的那麼簡單,斬釘截鐵,就是「只要」。 「嘦」其實是古體字,將「只」和「要」合體而成,發音上就是將只要、只要、只要,快速念十次,成為類似「焦」音。 點餐時,可以跟店員直接「嘦炸醬嫑麵」,簡單、清晰,也容易明白。網絡上也有人喜歡用上這個字,如「嘦專心讀書」,「嫑只顧打機」,就是用「嘦」「嫑」二個字,給予年青人清晰的指示。
不要:嫑 這個字看上去很有趣,像「不」和「要」。事實上,它真的是「不」和「要」的合體字。「嫑」,讀音就是把「不要」快讀起來,跟「表」音類近,意思也就是「不要」。現代演變成為一個網絡文化用字。 「嫑」是一個方言。閩南語俗語中,「尚罵嫑聽,尚打嫑驚」。意思是經常罵一個人,他就不會聽你的話,經常打一個人,他就不會怕你了。陝西內蒙古一帶也有同樣的讀音,如「嫑麼!」 這字在方言中也有傻的意思。如「你嫑啊!」 另一個用法是雙否定,「別嫑了」,意思是這好東西,為甚麼不要啊?主要在山東青島地區的...
比呆更呆:槑 槑(音:梅),梅的異體字,是一個方言,本意指呆苯,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說法。 陝西人常說:槑倯(音:梅鬆)、槑得很、老槑等。山東方言也有此字,形容詞,意思接近不善言辭、無能,例如槑神,老槑,槑呲。在江蘇,這個字更通指智障患者、精神病患者,也有長輩用來嚇唬小孩子,說:老槑子來了。 網絡文化盛行後,一些古字詞竟然成為網絡流行用語,只是意思完全變了樣。「槑」字就是其中之一。 ...
窘窘窘:囧 囧通冏,(音:炯),是近年流行於網絡文化的一個字,因其字外觀像人失意的表情:雙眉彎下,大口微微向下垂,狀甚窘迫委屈。因為這樣,這個字在網絡上就用來形容失意或窘迫的狀態,在網絡上甚為流行。不過,這其實是一個古字,意思還大有不同。 囧,本義是透光通明的窗戶,跟「囪」都是「窗」的象形。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10:「黍于囧」,表示在囧地種黍。 這個古字十分少用,直至2004至2005年間,受日本文化影響,台灣網絡開始流行表情符號,給囧字換上了新的形象。之後,香港及內地也開始流行起來。 囧字本身像一個表情符號,當中的「八」...
三手真扒手:掱 正常人只有兩隻手,三隻手我們就叫做「扒手」,即小偷的意思,原來真有其字:「掱」(音:扒)。 正常人只有左右手,是「正常的手、掩護的手」 ,第三隻手代表「偷竊之手」,即為扒手,是貼身的小偷。我們常寫的「扒手」,其實正寫是「掱手」。 掱這個字音近「巴」。「巴」本意為「附着」、「黏着」的意思,扒手一般喜歡黏在人背後或身邊,一有機會就把手伸進人的衣物中進行偷竊。「掱手」也就是手多多,擅自拿別...
十個又字夠重複:又双叒叕 凡是一些重複又重複的事情,我們會用上「無限重複」等字,但網絡上最新的說法是「又双叒叕」,稀奇古怪,為何會有這種說法呢? 「又双叒叕」,讀音為「又、雙、若、絕」。 「又和雙」比較易理解,意思是重覆和一對。 「叒」(音:若)原是古代神話中的樹木名稱。 《說文解字·叒部》:「叒,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榑桑,叒木也。」 「叕」(音:絕),聯、綴的意思。《說文》:「叕,綴聯也。象形。凡叕之屬皆从叕。」 將十個「又...
每日一詞 聖誕鐘買滙豐 聖誕節又到了,股壇有一句說話,就是「聖誕鐘買滙豐」,究竟滙豐與聖誕有甚麼關係? 滙豐就是指滙豐銀行,是香港其中一家大規模的商業銀行,一直是香港金融及商業活動的重要支柱之一。 早在70、80年代至2000年左右,滙豐收益及增長穩定,是香港優質藍籌股。每逢年底臨近,基金經理為了做好全年業績,都爭相買入滙豐以推高業績,恒生指數也因此在12月份多數會升。 此外,滙豐一年派息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