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1-13
編輯︰豆子
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景色變化不斷,唯一不變的,是在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航行了120年的天星小輪。渡輪不單是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亦是旅客欣賞維港景色、拍照打卡,體驗香港文化的必然之選。
維港景色的經典香港文化標誌
天星小輪上白下綠的外形,懷舊復古得來又極具特色,與維港兩岸的現代商業大廈巧妙地融合,毫不突兀,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不過,原來其創辦人並不是香港人。天星小輪的起源可追溯至1880年,當時一位來自波斯的拜火教徒成立了「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以一艘名為「曉星」的蒸汽船在維港開展載客渡輪服務。至1898年,九龍倉集團收購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並改名為「天星小輪公司」,這艘代表着香港文化的渡輪才開始由香港公司營運。

除了外觀不變,天星小輪的內部裝潢亦相當「專一」,無論是上層的白色星星長木椅,抑或是下層的木條長椅,可前後調較方向的椅背,以及木製地板,大部分均由50年代開始沿用至今。天星小輪船體的製造材料,黃銅、柚木、蠟面和帆布,雖然多年來受盡風吹雨打和海水的洗禮,但經歷褪色和氧化後,反而更添歲月的韻味,成為經典的香港文化標誌。
香港文化領頭邁向環保
早期天星小輪以燃燒煤炭所產生的蒸汽來發動,被市民稱為「過海火船」;1933年,開始引入以柴油作燃料的渡輪;至2020年,天星小輪開辦時的第一艘渡輪「曉星」,被改裝成柴油及電力混能,不但減少了摩打噪音和柴油味,污染物亦減排至少七成,成為香港第一艘行走日常航線的低排放環保渡輪,作為香港文化領頭,逐步為環保出一分力。
天星小輪不只是見證香港歷史變遷的交通工具,亦是維港海岸美麗風景的一部分,更加代表着一種香港文化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