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5-20
2021年,國家制定「十四五」規劃,為中國未來五年(2021-2025年)定明了前進方向,描繪出發展藍圖。
當中,堅持創新、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成為重點之一。國家對創新科技發展如何布局?「十四五」系列主題文章創科篇,透過數據和實例從各個層面進行解讀。
本文為創科篇的第四篇文章,主要介紹甚麼是「數字經濟」,中國的發展現狀如何,以及未來有何目標。
十四五創科篇|何謂「數字經濟」?
首先甚麼是數字經濟?在內地,數字有數碼、智能之含義;數字經濟顧名思義,就是依靠大數據、5G、互聯網等科技為基礎的新興經濟;它與實體經濟相對應,是繼農業、工業、服務業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
中國雖是發展中國家,但近10年積極發展數字經濟,成就領先全球。據統計,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2,2022年更是超過5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GDP比重逾40%,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和核心地位可見一斑。
理所當然地,數字經濟成為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行業專家預計,到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60萬億元。
十四五創科篇|「數字經濟」之基礎:新基建
那麼如何發展數字經濟呢?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同樣地,要發展數字經濟,必須先建設「新基建」。而新基建之新,就在於它們是各類科技的硬件設施,例如5G基站、大數據中心、電動車充電樁等。
數年來,中國的移動通信網絡後來者居上,3G、4G時代還在努力追趕,到了5G、6G就開始引領全球。截止今年2月,中國5G基站的數量已經接近240萬個,佔全球60%以上。高至海拔6,500米的珠穆朗瑪峰營地,低至負500米的地下礦井,5G基站的建設都不曾止步。這些基站是「網速快」的基礎。
除了「網速快」,還需「算力足」,這就離不開大數據中心的建設。近年中國數據中心的規模保持高速增長,2022年2月,官方又正式啟動「東數西算」工程,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建設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
在這些新基建的支持下,中國發展出了超過10億的網民,全球最多,積累了龐大的數據資源。
不過,這些數據資源的價值尚未被充分利用,存在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的問題。如何解決呢? 這就要依靠數字經濟的發展。
十四五創科篇|「數字經濟」如何發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關於數字經濟的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兩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乍看兩個概念似乎沒有分別,但這並非文字遊戲,而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兩者必須雙輪驅動。
一是數字產業化。即是加強科技自主創新的能力和競爭力,甚至在部分領域領先全球;同時,還要將數字科技應用、轉化到實際的產業中,而非僅停留在科研層面。
十四五規劃中,數字產業化的領域包括人工智能(AI)、大數據、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VR及AR)、區塊鏈、雲計算等等。
二是產業數字化。即是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升級、改造、轉型。內地傳媒報道經常出現「互聯網+」的概念,「+」號後面跟的通常都是傳統行業,例如製造、醫療、旅遊等等,正是產業數字化的例證。
在工業和製造業領域,自動化的「燈塔工廠」,機械化的工業生產線,都是利用數字技術提升生產效率的典型例子。
在農業領域,高科技的運用亦愈發普及,機械種植、AI養豬、無人機灌溉,如今已經處處可見。
而服務業領域的例子大家更是熟悉。北上消費,支付、點餐、搭車,所有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務都可以透過網絡完成,背後靠的是強大的數據應用和處理能力;網上購物,今天下單可能明天就收到,背後離不開智慧物流的發展。
例如電商龍頭企業京東,就在全國運營40多座「亞洲一號」智慧物流中心,包裹入庫、存儲、包裝、分揀的全流程,都由智能化系統主導操作,降低人力和能源消耗之餘,又將營運效率提升了6至8倍。
總括來講,數字經濟無疑是中國近年最為耀眼的成就之一,給企業的生產方式和民眾的生活方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十四五」規劃之下,中國必將更好地引領這個數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