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2-19
提起赛马,自然想起香港赛马会。今天香港赛马会不限于赛马、六合彩等博彩娱乐,更已成为不少慈善和社区服务、机构的资助者。不过,回顾140年前刚成立的香港赛马会,其举办的赛马运动只为吸引少数富有人士参与的社交活动;历年来的演变和发展,见证香港社会生活的变化。
港英政府引入赛马运动 早期只属富人社交活动

今时今日,香港赛马是很平民化的活动,但回看1846年香港首次举办赛马运动,抑或1884年香港赛马会成立初期,赛马运动只属于富有人士的联谊、休闲活动,对普遍市民却是高不可攀的。
在香港赛马会成立之前,香港富裕阶层的娱乐活动多是参与晚宴、舞会等社交聚会等,而随着社会发展,富有人士对娱乐活动的需要不断增加,当时港英政府希望借着引进英国文化浓厚的赛马运动,促进社交交流和经济发展。
早期的赛马运动十分多样化,不局限于纯粹的马匹竞赛,还包括其他马术运动,例如跳栏比赛、马术表演等,甚具观赏性。
香港赛马始于跑马地马场 每年一次“周年大赛”
后来,有见马匹的速度竞赛带来的刺激性和紧张感,以及考虑到马场的空间有限,难以支持跳栏比赛或需要复杂设施的大型马术项目,最终香港的赛马运动演变为专注在速度竞赛上,也更符合大众娱乐的需求。
香港的赛马运动是由跑马地开始。昔日的跑马地原称黄泥涌,是一片沼泽地,1846年政府将黄泥涌谷的农地收回,开辟为跑马赛道,因而称为“跑马地”。马场成为早期香港最重要和高档的社交场合初时,而跑马赛事只限于一年一次,称为“周年大赛”,每次举行3至5日,观众席上不乏达官贵胄,多位港督如戴维斯、梅理等,都曾积极参与赛马活动。
1884年香港赛马会成立 1890年代引入投注和博彩机制

1884年赛马会成立,初期仍未跟赌博挂钩,直至1890年代开始引入彩池、投注和博彩机制;赛马运动开始走向平民化。
二战后,港人对赛马的兴趣不断增加。不过,当时人们必须进入跑马地马场,才可以投注赛马。1960年代,每逢赛马日,跑马地马场必定人头涌涌,座无虚席,因此开始研究在沙田兴建第二个马场。
1970年代香港赛马转职业化 设场外投注站应对非法赌博
1970年代,香港赛马运动出現转捩点。原本香港赛马一直属于业余性质,由一些爱好策骑人士担任骑师,惟随着赛马运动发展,业余骑师制度难以应付需求,因此自1971年,香港赛马会将赛马运动转为职业化,引入职业骑师,不单聘请外地专业骑师来港策骑,又开设见习骑师训练班,训练本地全职骑师。首届毕业的见习生包括其后成为多届冠军骑师的告东尼。
随着赛马运动逐渐普及化,赛马会自1973年起,开始在星期三晚上于快活谷马场举行夜间赛事,吸引马迷下班后入场观赛。1974年,开设首批6间场外投注站,又推出电话投注服务,以协助打击非法赌博。
1976年,赛马会获授权营运奖券,推出“六合彩”,让港人可以花2元买个“刀仔锯大树”的横财梦。
1978年沙田马场启用,赛马运动愈见普及,亦开始步入专门化、规范化及国际化。1980年代尾,不论赛事及马匹质素都不断提升,香港的赛马水平渐渐跟先进国家看齐,也开始举办国际性杯赛,亦有香港受训马匹到海外参加锦标赛事。
2003年,赛马会推出规范化足球博彩,应对非法外围赌博。2008年,香港凭着顶尖的软硬配套,成为北京奥运马术项目的协办城市。
时至今日,香港赛马发展成为世界级赛马机构之一。不过,这只是香港赛马会在赛马运动等博彩娱乐的发展史,而它更透过慈善捐款,支持惠及市民不同需要的项目,近年重点推动青年发展、长者服务、体育康乐和艺术、文化及保育四大策略畴的慈善工作,成为香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者。
延伸阅读:香港史上最严重火灾|1918年跑马地马场大火 逾600人丧命同葬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