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10-03
有些历史是不容易遗忘的。1918年的跑马地马场大火,夺去逾600人性命,死伤枕借,即使我们未有亲睹惨剧,但种种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仍令人不禁再三摇头叹息。
英国人19世纪引进香港赛马运动 初时只限举办“周年大赛”
在铜锣湾扫杆埔、即香港大球场上方的山坡之上,有一个“戊午马棚遇难中西士女公墓”,正是悼念跑马地马场这宗惨剧的凭证。
为何在百年前会发生这宗世纪灾难?要由英国人在19世纪引进赛马运动说起。
香港的赛马运动,由跑马地开始。昔日的跑马地原称为黄泥涌,是一片沼泽地,该处有一条带有很多黄泥的小涌,因而得名。1846年,港英政府将黄泥涌谷的农地收回,开辟为跑马赛道,因而称为“跑马地”。
初时的跑马赛事只限于一年一次,称为“周年大赛”,每次举行3至5日。当时不论香港人或外国人,都对赛马比赛大感兴趣,同样会入场看赛事及下注,并在场边为心水马儿呐喊助威。
跑马地马场看台倒塌压毁熟食档 引发火烧木棚死伤枕借
1918年2月26日,是周年大赛的第二日,跑马地马场的马棚上挤满了数千名观众。当大家边观赛边热烈叫喊之际,悲剧却发生了。
早年跑马地马场的看台,是以竹和木搭成简陋的马棚,当上层的观众在观赏赛事,兴奋叫喊,下层就是熟食档在开炉煮食。
当年的马场火灾,源于马棚上观众人多挤迫,结果不胜负荷,上层突然倒塌,压倒了下层的熟食档。由于现场环境挤迫,观众都难以逃生。加上煮食炉具等被打翻,火焰烧着了木棚,引发大火,火势一发不可收拾。很多人都因走避不及而被烧死或遭人群践踏,登时一片悲鸣呼叫声不断,恍如人间炼狱。
这场马棚大火,造成超过600人死亡,当中不少尸体被严重烧毁,面目全非,难以辨认身份。后来,这些尸体都被运到山上一处荒废的咖啡园埋葬。
跑马地马场大火夺命逾600人 兴建“马场先难友纪念碑”纪念死难者
1922年,有份参与救灾工作的东华医院,向华民政务司争取到将咖啡园设置为“戊午马棚遇难中西士女公墓”,并兴建了“马场先难友纪念碑”(又称马棚先难友纪念碑),以纪念死难者。2010年,纪念碑被评定为一级历史建筑。2015年,政府将其列为法定古迹,由东华三院管理。
这宗马场大火的惨剧,是香港历史上死伤最严重的火灾,尽管经过百年岁月,仍会深刻地留在史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