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1-23
蛇,常给人邪恶、负面的感觉,不过,香港有不少有趣的、与蛇相关的事物,却常常令人发出会心微笑。
提起“蛇王”、“蛇窦”,打工仔必定各有“心得”;不论真假的“放蛇”行动,都令人怕怕。还有是,“人蛇”一词源自香港,你又知道吗?
不是去捉蛇的“蛇王” 匿藏的“蛇窦”在哪里?
“蛇王”是什么?根据字面解说是蛇中之王,或者普遍捉蛇的人都被称为“蛇王”。每逢秋冬,偶尔在民居附近发现有蛇的踪影,谨记不要用棍打蛇,而警方接到市民报案后,会电召蛇王,这是指开店售卖蛇肉蛇羹,擅于与蛇打交道的蛇店东主来帮忙捉蛇。
其实香港没有全职的“蛇王”,他们都是收到警方通知才临时客串捉蛇而已。
延伸阅读:提防木棍打蛇 蛇随棍上
不过,在香港的地道文化中,“蛇王”还有一个更有趣的含义,就是偷懒,意思是在工作时擅离职守不做事。
为什么他们会被指“蛇王”?原因是蛇大多数时间会将身体卷成一团,加上蛇有冬眠习惯,会留在蛇窝内长时间不活动,这就跟偷懒不做事者会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休息、不活动,十分相似。
根据非官方统计,大部分香港打工仔都或多或少曾经“蛇王”。而引伸“蛇王”经常偷懒休息的地方,就会叫“蛇窦”。由往昔到现在,“蛇窦”常是冰室、茶餐厅,上班族都爱“蛇王”去饮下午茶,一杯咖啡或奶茶,加上一个茶挞,饱肚后再回公司工作。

近年“蛇王”活动变得多样化,有男性会来个“速剪”、女性做facial,还有夏日时甚至有人会到戏院看戏消暑,听闻更夸张的是回家小睡。
无关毒蛇的“放蛇”行动 乔装搜证打击罪犯
在香港有趣蛇文化中,不得不提“放蛇”。按照字面解释,就是将一条或多条蛇放进别人的住所或店铺内,这常是恶势力人士进行勒索金钱或者报复,对受害者造成伤害或造成恐慌。
不过,“放蛇”有另一种意思,就是警方派出警员乔装另一身份,目的是搜集证据,将罪犯绳之于法。最常见的“放蛇”行动,包括警察假扮性工作者,将嫖客逮捕,或者假扮嫖客,在答应性交易后将性工作者及卖淫场所负责人等逮捕;还有是警察假扮买家向毒贩购买毒品,在交易时将其拘捕。

除了警方外,海关、卫生署等也有采取相类行动来收集罪证,好像海关到药房“放蛇”以打击出售冒牌药物人士。此外,也有非公职人员自行乔装“放蛇”,尝试取证行动。
不过,执法部门运行“放蛇”行动,都有严格的规矩管制,行动人员也会经过训练、认识法律的规限;若普通市民自行“放蛇”,容易误堕法网及有遭遇突发情况的风险。
港人冬天进补必吃 太史五蛇羹何谓“五蛇”?
香港饮食文化中,不少港人爱在冬季吃蛇羹进补,皆因能够行气活血,有暖身作用。
吃蛇羹从何而来?据说可追溯至清末年间的江太史。江太史经常在广州大宅宴请宾客,他家中的厨师都是烹饪高手,炮制的佳肴多不胜数,其中秋冬时节的太史五蛇羹尤其出色,吃过的宾客都大赞好味。
太史五蛇羹以合称“五蛇”的眼镜蛇、金脚带、过树榕、三索蛇和百花蛇熬成蛇汤,再加入鸡肉、鲍鱼、冬菇、木耳等煮成羹状。这道粤菜也成为很多人冬日必食之选。
延伸阅读:趣谈中国文化|中国哪个地方最爱蛇?
“人蛇”出自香港? 偷渡是喜是悲?

跟香港关系密切的“蛇”字,还有据说是出自香港的“人蛇”。1960至80年代,有不少人由内地偷渡来港,人蛇就是指这些偷渡者、非法入境者,他们以犯法手段跨越边界进入香港。
这些偷渡者通常以海路坐船来港,就好像蛇般屈身在渔船或者货船的甲板下面,所以被称为“人蛇”,而组织偷渡活动的人,就会被称为“蛇头”。在一些香港电影中,不乏涉及“人蛇”的偷渡故事,他们憧憬未来而选择了偷渡来港,当中过程有血有泪,令人感慨万千。
延伸阅读:同样是偷渡 香港历史上第一艘越南难民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