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9-27
新中国成立75载,风雨兼程,沧桑巨变。“非凡75年”系列专题,梳理中国在科技、政经、文体、环保4大领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突破和发展。
本文是政经篇第4篇文章,带你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在过去75年取得的成就。
非凡75周年|由积贫积弱到GDP世界第二
现在,中国平均每1秒钟,就能生产一部汽车。
平均每1分钟,就有7,945万元(人民币,下同)货物进出口。
平均每1小时, 就有多达1,500多万件快递被寄出和签收……
这样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在75年前新中国刚成立时,简直是难以想像。
75年前的新中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75年后,中国已蜕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民众的生活水平,都与日俱增。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国家十分贫穷落后,GDP只有123亿美元,位列世界77位。
几十年过去,2010年超过日本之后,中国GDP连年稳居世界第二,不断实现跨越,到2023年已经达到126万亿元人民币。
数额庞大的GDP,分摊到每个人身上之后,也依然能看到中国75年的惊人发展。
1949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23美元,排在全球末位国行列;2023年,人均GDP已达到8.94万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7万美元)。
中国经济的发展,更体现在中国人的收入、消费和日常点滴当中。
1949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49.7元,到2023年已经增长到3.92万元,比1949年名义增长近80倍(未扣除价格因素)。
非凡75年|建立完整现代工业体系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工业奠定的坚实基础。
在75年前,从火柴到螺丝,从汽车到飞机,中国的工业都几乎是由零开始。 新中国成立之初,连一块钢铁、一块肥皂都要靠进口。
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目前,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国、制造业第一大国,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主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经过75年的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机械、轻纺、医药等工业行业,不断由小到大。
另外,航空航天、汽车、电子通信等一些新兴工业行业,也从无到有,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复兴号”高速列车、国产大型客机C919、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一批举世瞩目的大国重器见证中国工业发展;同时,在这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以华为、中车等为代表的领军制造企业。
汽车产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缩影。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开工建设,1956年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总装下线。
时光荏苒,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到了2003年,中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均突破3,000万辆,中国连续15年成为全球第一汽车产销国。这代表全球每卖出3辆新车,就有一辆是“中国造”。
而且,借助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换道超车”,中国汽车产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非凡75年|外贸让世界看见“中国制造”
中国工业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和支撑。
1957年4月,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行,新中国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冲破西方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也令全球市场由此得以看见中国制造。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75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区域经贸合作持续推进,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折。
1950年时,中国外贸规模只有11.3亿美元;202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达到5.94万亿美元,增长超过5,000倍。
非凡75年|高质量发展为经济注入新动力
如今,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数字经济等新领域的发展,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10%,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电子商务、移动支付、5G技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发展,正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并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75年时光,见证新中国经历沧桑巨变,取得惊人成就。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经济正继续步步向前,迎接新挑战,创造新奇迹。
延伸阅读:中国“工业第一城”之争 上海首次被超越 这座城市凭什么?
延伸阅读:进一步了解中国经济最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