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11-13
本文基于葛兆光教授在2018年11月14日在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从全球史看近世中国的兴衰”论坛上的演讲记录稿,有补充与修订,原标题为《“漫长的十八世纪”与“盛世背后的危机”》。
该论坛由香港大学梁其姿教授主持,新加坡国立大学王赓武先生、台北中研院朱云汉先生和葛兆光先生,分别从新加坡、台湾、大陆学者的不同视角,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葛兆光看清代皇权独大 商业贸易不能自由流动
最后第三点,就是帝国中央权力,皇权也就是国家权力过于集中和强大。
美国学者牟复礼(F. Mote)说过,蒙元、满清都是非汉族政权,他们由于军事上的崛起,习惯于严厉的控制,他们摧毁了宋代形成的士大夫对皇权的任何限制。
大家如果熟悉清史就知道,清代皇帝设立的军机处,使内阁虚设,内阁大学士成了闲散的名誉职位;皇帝亲自披览各种文件,所以才有庞大的硃批、上谕,事无巨细都由皇帝管;从雍正到干隆,贯穿整个十八世纪的文字狱,大家记得曾静、岳钟琪和吕留良案吧,臣下该死,圣上英明。
所以,许倬云先生说“清代的君主,独擅威权,天下臣民,都是奴隶”,绝不止是满人包衣之类自称“奴才”,而士大夫呢?许倬云也说,“在领导力方面,已不如宋明”。皇权独大,国家太强,地方也好,社会也好,士大夫或知识人阶层也好,甚至商业贸易,都受到制约,地方“只是皇朝的收税代理人”,顾炎武《郡县论》所说的“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根本实现不了。
延伸阅读:葛兆光忆中国十八世纪思想文化僵化 难以发展现代科学自由经济
葛兆光看欧洲行宪政制度 中国皇帝一言堂为所欲为
看一下欧洲吧。
1764年,也就是干隆二十九年,英国乔治三世打算以不敬罪名,逮捕《北布列吞》杂志的作者、编者和出版印刷者,但是遭到大法院的驳回,宣布无效,就像在座的王赓武先生所说,这种宪政制度棒极了,“每个人都不得不认同宪法”,这是英国《大宪章》之后,延续洛克政治思想才发展出来的宪政主义,更何况在英国,当时已经是政教分离(参看《王赓武谈世界史》)。
而在中国,皇帝就是政治权力、神圣象征和文化真理三合一的,以前史华兹(Benjamin Schwartz)就说中国是“普遍王权”(Universal Kingship),皇权或者国家的权力太大,始终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可是,(1)没有“祖国/国家”和“朝廷/政府”的自觉区分,就是王赓武先生说的宪政:“君主”和“法律”的自觉区分,政治权力就无边无际,用皇帝或国家名义为所欲为,制度和政策就缺乏理性;
(2)没有中央和地方的各自分工与权利分配,地方、乡绅、商贾就缺乏积极性,社会力量就形不成,商业贸易就没有制度保障,政治权力和经济行为也不能权责分离。
(3)皇帝或者朝廷的权力太大,政治权力和文化权力就不能分化,知识分子或者说精英阶层就不可能成为批评和监督的力量,“道统”无法制约“政统”,理性和文化的力量就没有办法起作用。
(4)皇帝、天朝为中心的朝贡制度,那时要面子吃亏的,它是政治的,不能放任商人的自由发展,当官方体制面对商业市场,也就是想方设法赚钱的自由贸易,差别就很大了。这使得清代中国从盛世之后就陷入困境,到了晚清局面不可收拾,湘军、淮军为代表的地方力量起来,清流之类的士大夫兴起,各个口岸开放,但为时已晚。甚至直至今日还没有从困境中走出来。
这里顺便说一下,过去东西方很多学者喜欢讲“江南”,觉得十六到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甚至比英国经济还发达,中国才是那时的“世界经济中心”,所以,比如加州学派就用“江南”和“英国”比较,讲白银资本,讲大分流。虽然他们的初衷是自我批判,是否认欧洲中心论,是对西方近代的质疑,但是中国作为帝国,江南作为帝国高度控制的一个地区,和一个独立的、拥有殖民地的、现代制度下的新兴帝国,怎么可以比?其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就是这个帝国国家控制力的强大,对于财富增长和分配的影响,对于市场、原料、关税等的国家调配,与英国很不同。你不能简单比较,否则我们要问,为什么江南或者中国没有形成“产业革命”和“现代社会”?
延伸阅读:葛兆光看十八世纪清帝国庞大疆域的烦恼
葛兆光忆干隆传位嘉庆 华盛顿拒连任捍卫民主总统制度
关于“漫长的十八世纪”和“盛世背后的危机”,我就讲到这里。最后我想回到世界史中,讲一个小故事:1796年,当了60年皇帝的干隆退位,据说他退位是为了向他的祖父,也当了60年统治者的康熙致敬,所以他选在这个时候退位,但是,他还是把皇位传给儿子也就是嘉庆皇帝了。恰好同一年呢?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卸任,他拒绝了第三次连任,为的是要坚决捍卫民主的总统制度。
最近,有人提起这一点就说,在我们有关历史的印象中,华盛顿好像比干隆皇帝晚得多,好像华盛顿是现代的事情,干隆皇帝好遥好远,
其实,他们是同时代人,他们两人同样在1799年,也就是漫长的十八世纪最后一年去世,不是华盛顿近干隆远,只是从制度上看,确实一个太古代,一个很现代。
也许,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到另一种“大分流”,也就是十八世纪以后,西方的兴起和中国的衰落。(五之五)
(转载自“从全球史看近世中国的兴衰”论坛的演讲记录稿,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
延伸阅读:葛兆光忆西方视18世纪中国为盛世 伟大成就背后藏阴影
延伸阅读:葛兆光看十八世纪中国的盛世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