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7-14
香港地少人多,寸金尺土,但在狮子山下,九龙半岛的心脏地带,却有一片面积比维园更大的市区土地,只用作低密度私人物业发展。到底比邻窝打老道的九龙塘洋房区,为何能够独善其身,成为这片石屎森林的例外?
你又可曾知道,如今价值不菲的九龙塘洋房,在发展期间曾沦为“烂尾楼”,全靠一位华商出手打救,才不致血本无归?
英国地名命名九龙塘街道 充满殖民风情
步出九龙塘港铁站,邻近的低密度豪宅区,街道名称充满英国风情:歌和老街、森麻实道、兰开夏道、雅息士道、施他佛道……中文街名念起来,或有一点绕口,其实歌和老(Cornwall)、森麻实(Somerset)、兰开夏(Lancashire)、雅息士(Essex)、施他佛(Stafford)等,都是英国的地方名称。
为什么这一带街道要以英国地方命名?又为什么九龙塘得以在全球知名的摩天大楼城市,保持低密度私人发展?

九龙塘花园城市 创办人义德乃政商巨头
自从19世纪末九龙半岛纳入英国殖民管治,愈来愈多洋人跨越维多利亚港,由香港岛来到九龙工作,衍生住屋需求。
1920年代,当时的立法局议员兼保险界巨亨义德(Charles Montague Ede)把英国流行的“花园城市”概念引入香港,提出在九龙塘兴建适合洋人居住的花园洋房区。

集资建九龙塘洋房区 两件事险令物业烂尾
当年九龙塘仍很落后,附近客家村民多以种菜、种花、养鱼及畜牧为生,人称“猪寮”。义德却从猪寮身上看到“花园城市”的发展潜力。人脉甚广的他,向有意在九龙买房的洋人招股,集资筹建集花园洋房于一身、配备游乐场及学校等完善设施的低密度住宅,获不少投资者支持。
可惜,项目如火如荼进行之际,却发生了两件事,令一班静候上楼的准业主沦为“烂尾楼苦主”。
延伸阅读:“瞓街”轮候买楼花 香港房屋问题至今未解

省港大罢工 适逢义德病逝 何东出手救花园城市
1925年初,数以万计的上海工人反对日本资本家无理打人和开除员工,先后罢工抗议。同年5月,英国巡捕在上海南京路向游行群众开枪,击毙13人,是为“五卅惨案”,引发省港大罢工,香港各行各业均受到打击,义德的九龙塘“花园城市”亦不能幸免,工程受阻之余,楼价应声下跌,影响投资者信心。
更不幸是,义德本人亦在1925年5月突然因病离世,令九龙塘“花园城市”工程陷入瘫痪。据悉当时物业已建成大约70%,尚差30%便完工。一班准业主为免工程“烂尾”,四处奔走,请求政府介入;怎料却进一步揭发,发展商尚拖欠政府一笔高达30万元地租未缴,政府一度宣布收回土地物业。
后来经过多方谈判及斡旋,香港望族何东爵士出手相助,发展商与准业主及政府三方达成和解,平均摊分额外支费用,余下工程才得以完成。如今九龙塘的“何东道”,乃是答谢何东当年帮忙而设立。

香港沦陷 九龙塘变“鹿岛区” 户主惨押日军集中营
1929年,九龙塘“花园城市”别墅相继落成,成为港岛半山以外另一处上流社会洋人的聚居地。有访港旅客甚至特别拜访九龙塘,一睹这个备受赞誉的住宅“景点”是什么模样。
不过香港沦陷期间,九龙塘“花园城市”遭日军大肆抢掠,占据为高级军官、人员及商人的宅邸,改名作“鹿岛区”,把原本的洋人居民关押至集中营。直至战后香港重光,一些业主回迁九龙塘居住,但也有不少人把业权出售,离开这个伤心地。
延伸阅读:九龙公园前身是军营?士兵多风流 尖沙咀乐道因性病医院命名?

九龙塘花园城市 地皮发展限制多
由于地皮早被划作“花园城市”,房屋地积比、高度或重建条款都有不少限制。其中九龙塘窝打老道、歌和老街及东铁线轨道旁占地33公顷、面积相当于1.7个维园的土地,被划为地积比不得超过0.6倍的丙类住宅,每10,000平方呎土地,最多只能建成楼高3层、不多于6,000呎的楼面面积,重建亦需经地政总署署长批准。
延伸阅读:香港之最房屋篇|这个屋苑人口胜欧洲小国?最高和最“离地”住宅是?

这些条款,一方面令九龙塘得以在急促的城市变化中,保持低密度发展,但同时亦削弱业主发展意欲,一些人索性把土地连房屋出租,令昔日的宜居之地,变成混杂时钟酒店、庙宇、婚妙店及幼稚园的独特地段。
面对市区土地短缺,有声音提出将九龙塘地皮重新规划,修改过时条款,放寛地积比,调整发展空间。然而要在天价地段重新规划,想必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