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道故事|太古糖厂街 铜锣湾糖街 两大洋行之争?北角差点有糖厂?

撰文︰华思齐

  香港虽是弹丸之地,却有过辉煌的工业史,炼糖业正是其一。香港被逼开埠初期,两大英资洋行怡和及太古,先后在铜锣湾及鲗鱼涌兴建糖厂,糖街和糖厂街之名正由此而来。

  全盛时期,香港一共有3间糖厂。本来人称“糖业大王”的华商郭春秧,亦打算在北角旧电厂旁、即如今电气道一带建糖厂,无奈1920年代国际糖价下挫,糖厂开不成;同时间,怡和的糖厂亦经营失败结业,余下太古糖厂一枝独秀,经营至1972年才停产。

世界历史上的制糖业 贵族奢侈品变日常必需品

  人生百味,酸甜苦辣。甜,最俘虏人。俘虏人的,不单那甜丝丝的滋味,更甚是嗜甜的欲望,驱使人从真正意义上俘虏另一些人,昼夜工作,确保餐桌上的甜美珍馐不会消失。

  曾几何时,每粒砂糖都是血泪结晶。回看世界历史,砂糖与奴隶贸易及侵略主义密不可分,欧洲人为满足舌尖上的欢愉,数百年来,掠夺侵占,压榨奴仆,从劳力、精神和金钱上支配操控。

  后来工业化展开,奴隶解放,社会文明,情况才得到改善。随着糖的应用普及,价钱变得大众化,砂糖亦由数世纪前贵族奢侈品,蜕变成家家户户的日常必需品。

这帧图片描绘了1849年西印度群岛一个甘蔗种植园的情况。土著工人在一名拿著鞭子的监工监督下锄田,为种植甘蔗做准备。(图片来源:Getty)
这帧图片描绘了1849年西印度群岛一个甘蔗种植园的情况。土著工人在一名拿着鞭子的监工监督下锄田,为种植甘蔗做准备。(图片来源:Getty)

香港炼糖业始于铜锣湾糖街 怡和洋行先拔头筹

  香港在殖民管治时期亦有过规模庞大的炼糖产业,两大英资洋行怡和及太古都曾在香港开设炼糖厂。

  先拔头筹的怡和洋行,1878年在如今铜锣湾糖街一带开设香港第一间炼糖厂“中华火车糖局(China Sugar Refinery)”。该厂除了制糖,也生产过糖的副产品──烈酒。

  其实在1881年,香港还有过一家由华商兴建的“利源糖厂(音译,Lee Yuen Sugar Refinery)”,可惜1886年便因资本实力不足被淘汰,厂房设备由中华火车糖局吸纳。

  1920年代,因为国际糖量大增,糖价大跌,加上主要销售市场中国内地政局不稳,中华糖局最终在1928年结业清盘。

  延伸阅读香港街道故事|铜锣湾闹市曾有企鹅出巡?糖街有糖厂?东角何来角?

怡和洋行1878年在糖街一带开立了香港第一间炼糖厂“中华火车糖局(China Sugar Refinery)”,简称中华糖局,从远处望见糖厂的大烟囱。(图片来源:香港记忆/香港大学图书馆)
怡和洋行1878年在糖街一带开立了香港第一间炼糖厂“中华火车糖局(China Sugar Refinery)”,简称中华糖局。从海上已能遥望糖厂的几支大烟囱。(图片来源:香港记忆/香港大学图书馆)

不满怡和大班太嚣张 太古开糖厂迎战? 

  专营贸易和航运生意的太古洋行,为制糖业的后起之秀,1884年才于鲗鱼涌开设太古糖厂。

  根据《太古家族》(郑宏泰著)一书引述,当年太古掌舵人约翰‧森姆尔‧施怀雅(下简称JS.施怀雅)进军糖业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看不过与政界过从甚密的怡和大班威廉‧凯瑟克(William Keswick)盛气凌人,故希望在对方垄断的生意还以颜色,将其击倒。

  延伸阅读重温香港历史 1984年最大英资财团怡和迁册

太古开立糖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掌舵人约翰‧森姆尔‧施怀雅的亡妻所属的费雅理家族,是英国的炼糖世家,让太古有足够支援进入这门生意。图为1895年的太古糖厂。如今糖厂及船坞旧址已改建为太古城一带的住宅及商业区。(图片来源:太古150周年特刊)
太古开立糖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掌舵人约翰‧森姆尔‧施怀雅的亡妻所属的费雅理家族,是英国的炼糖世家,让太古有足够支援进入这门生意。图为1895年的太古糖厂。如今糖厂及船坞旧址已改建为太古一带的住宅及商业区。(图片来源:太古150周年特刊)

太古投地鲗鱼涌建糖厂 怡和刻意抬价

  就在太古密锣紧鼓筹备买地建厂之际,怡和给对手来了一个恶作剧。

  根据《太古之道》(钟宝贤著),当年怡和获悉太古欲购鲗鱼涌海旁地皮建糖厂,刻意在公开拍卖会上抬价,令太古需以“远超预期”的价钱买下地皮。后来JS.施怀雅幽默回应,这不过是“一件琐碎恼事”,“有如两位大将军争夺帝国时,其中一人在对方床上放了一只蚤子一样”。

  两大洋行的糖业大战,也由此拉开帷幕。

  延伸阅读消失的赛西湖|太古开糖厂 半山建水塘 风光媲美西湖

太古洋行私人兴建的七姊妹水塘,因为风景如画,媲美杭州西湖,因而获得“赛西湖”的美名,昔日这里是市民的郊游胜地,很多人慕名而来。(网上图片)
由于炼糖需要用到大量淡水,为确保水源充足,太古在北角及鲗鱼涌半山兴建了多座水塘。图中的“七姊妹水塘”,因为风景如画,媲美杭州西湖,因而获得“赛西湖”的美名。(网上图片)

 糖厂提升协同效应 带动太古贸易航运生意 

  当然,开立糖厂不是单纯“为了一口气”,对太古的商业王国亦有莫大脾益:先是太古洋行可借采购和经销赚取中介费;也能为承运原料和货物的太古轮船增加生意,更好地填补货船仓位,降低运输成本;而建设糖厂买下的土地,更成为价值不菲的投资,为日后“登陆”发展地产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结果可以知道,太古最终成功向怡和“复仇”,不但将中华火车糖局从市场击退,更发展成“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大糖厂”,生意遍及华北、日本、中东和美国。

  延伸阅读“船王”包玉刚弃舟登陆 智斗怡和置地收购九仓 成华资大亨第一人

昔日太古在柏架山兴建了宿舍和避暑别墅供外籍员工居住,为方便他们出入,更兴建了全港第一个吊车系统,方便员工上下山,但由于使用率不高,吊车早在1932年拆卸。(网上图片)
昔日太古在柏架山兴建了宿舍和避暑别墅供外籍员工居住,为方便他们出入,更兴建了全港第一个吊车系统,方便员工上下山,但由于使用率不高,吊车早在1932年拆卸。(网上图片)

  踏入19世纪,全球糖业市场增长惊人。1800年全球蔗糖产量不过25吨,1880年已增长至约380万吨。20世纪初一战爆发,蔗糖生产亦进入现代化阶段,现代糖的产量攀升至1,600万吨。有调查指,在1900至1970年间,全球现代糖的产量增长约5至8倍。太古糖厂作为全球最具规模的糖厂之一,生意之大、利润之丰可想而知。

  延伸阅读香港街道故事|北角渣华道以印尼爪哇命名? 春秧街记录“糖王”一生

所谓“炼糖”,是指把原糖炼制成纯白砂糖的过程,需经过熔糖、过滤、脱色、结晶、分蜜和干燥等程序,才能炼就出雪白幼细的砂糖。图为1950年代运送太古方糖的货车。(网上图片)
所谓“炼糖”,是指把原糖炼制成纯白砂糖的过程,需经过熔糖、过滤、脱色、结晶、分蜜和干燥等程序,才能炼就出雪白幼细的砂糖。图为1950年代运送太古方糖的货车。(网上图片)

洋糖改变华人饮食习惯 方糖配咖啡红茶受欢迎

  外资炼糖厂的出现,改变了华人的饮食习惯。昔日华人主要采用传统方式生产的“土糖”,无论味道、色泽、粗幼程度及保质期都比不上洋糖,只是价格昂贵。后来糖价格下跌,洋糖才于华人社会普及开来。

  以前中式饼房多以粗砂糖制作糕点,缺点是饼皮易碎,太古出品的幼滑糖粉则改善这个问题,提升唐饼的存放期;在云南,有富户更会在筵席中放上一碟碟洁白的太古冰糖奉客。不过最受欢迎,依然是配合红茶或咖啡享用的太古方糖。以下的香港报章广告,就记录了当时的民风。

  不过到了6、70年代,一些国家实行保护主义,限制糖品进口,太古失去多个重要市场,最终在1972年结束炼糖业务。后来糖厂拆卸改建成工商业大厦,90年代再发展为今天的“太古坊”。

  延伸阅读太古城当年今日落成 首批单位最平卖几钱?

太古糖厂1972年停业 汽水业务延续至今

  糖厂消失了,因糖厂而来的汽水业务却延续至今。

  二战之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为拓展香港市场,1948年在太古糖厂的地皮兴建了“香港汽水厂”,皆因这里齐备生产可乐的两大条件──充足的糖和淡水(太古在半山建有多座私家水塘)。1965年,汽水厂被太古收购,后来改名为“太古汽水有限公司”。

  今天“太古可口可乐”已是全球最大的可口可乐装瓶商之一,专营香港、内地多个省市及美国西部的可乐业务。目前屹立沙田小沥源、高143米的汽水厂,更是全球最高的可口可乐装瓶厂 。

  延伸阅读为什么汽水叫“荷兰水”? 重温那些年喝过的汽水

第一枝“可口可乐”于1928年在香港发售。太古可口可乐主席贺以礼于2020年指出,太古可口可乐在香港的人均饮用量为每年超过200枝。(图片来源:可口可乐官网)
香港第一枝可口可乐早于1928年发售,早期的可口可乐由屈臣氏药房代理生产。1948年,美国商人海宁生(Anker B. Henningsen)成立香港汽水厂,获得可口可乐公司授权专营,可口可乐才有自己的工厂,不用“寄人篱下”。(图片来源:可口可乐官网)

香港夜缤纷|香港街道故事|有庙才有街? 庙街睇相、听歌吃煲仔饭 娱乐无穷

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

九展6‧30告别 回顾与港人的30年满满回忆

消失的赛西湖|北角半山水塘 风光媲美西湖 612雨灾冲走50架车

大澳棚屋

“东方威尼斯”何处寻?细赏大澳棚屋的水乡风情

炸油糍、冷糕、叮叮糖、牛杂、臭豆腐

集体回忆|消失的味道?那些年我们吃过的街头小食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香港街道故事|铜锣湾利园山为何消失?这几条街为何以广东四邑命名?

垃圾征费|4‧22齐“走塑” 禁胶餐具外卖点算?网购棉花棒会否犯法?

宋皇台与消失的“圣山”|日军炸山扩建启德机场 宋皇台石一分为三?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