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6-23
今年是黄霑逝世20周年,这位香江才子一生创作无数,其中由他填词、顾嘉煇作曲、罗文主唱的《狮子山下》,更成为香港家传户晓的经典金曲。
不过原来《狮子山下》一曲启播时并不流行,原因是当年市民教育水平不高,很多人指歌词“太深、很难唱”。后来经历中英谈判,香港前途尘埃落定,以往把香港当作暂居地的战后移民,开始视香港为家,歌词那份同舟共济、携手向前的精神,才真正唱进港人心坎。
经典港剧《狮子山下》 初时聚焦徙置区草根故事
“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提到《狮子山下》,罗文的歌声、黄霑的歌词在脑里千回百转。不过这首经典金曲,其实并非《狮子山下》的元祖主题曲。
1972年启播的《狮子山下》,是香港电台首部制作的电视剧,也是香港剧集的经典。节目聚焦横头磡徙置区德叔一家,带出草根家庭苦与乐。剧集以徐小明主唱的《步步高》为主题曲,乐曲由音乐名家吕文成创作,叶绍德填词,带浓厚的广东韵味,与德叔的说话方式十分匹配。


《狮子山下》走进各阶层 找黄霑 顾嘉煇作新曲
1975年,创立《狮子山下》的监制兼导演黄华麒离开香港电台,调任廉政公署,剧集交由张敏仪接手,开创《狮子山下》新里程。而他们两位后来亦当上广播处长。
70年代中后期,很多年轻导演从外国留学返港。张敏仪领军后,起用很多新晋导演,放手让他们自行取材。剧集由最初15分钟,先后延长至30分钟及1个钟,《狮子山下》内容变得更多元化,节目场景亦由徙置区、公共屋村,扩大至中产美孚新村、中环写字楼等各阶层,涵盖蓝领白领,更加写实。
随着节目内容丰富,不再局限德叔一家,曲风传统的《步步高》,开始显得不合时宜。一些导演剪辑节目时,索性把主题曲删去。有见及此,张敏仪在1978年,参考无线电视剧的成功因素,找来当时得令的音乐人兼好友──顾嘉煇和黄霑,为《狮子山下》创作一支新主题曲,希望为剧集带来新气象。
延伸阅读:黄霑《沧海一声笑》 歌词是他的写照?


黄霑呻《狮子山下》歌词不易写 拖稿一年未交
1978年中,顾嘉煇交出《狮子山下》的旋律,无奈黄霑一直未把词写好。
黄霑事后忆述,《狮子山下》的歌词其实不容易写。张敏仪认为《狮子山下》难写的原因,是歌词必须文以载道,包含剧集内容及社会状况,对于擅长即兴创作的黄霑,较难写出新意。
由于黄霑迟迟未交稿,有段时间《狮子山下》播出时,只有顾嘉煇创作的纯音乐,没有歌声伴唱。
延伸阅读:香港乐坛教父顾嘉煇逝世 《啼笑因缘》《上海滩》掀广东歌热潮

《狮子山下》初期不流行 市民指用字深难记又难唱
一年过后,黄霑终于交稿,然而作品却不获张敏仪接纳,经过几番“弹稿”修改,才有现在的《狮子山下》。
不过,尽管《狮子山下》有黄霑、顾嘉煇、罗文这个“金三角”班底坐镇,歌曲启播初期却不太流行,原因是当年《狮子山下》的歌词,对市民来说过于艰涩。
7、80年代,市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张敏仪认为,《狮子山下》相对时下的流行曲,用字较深,亦比较难唱,很多人向她反映“歌词记都记不住”。庆幸他们找来歌声富感染力的罗文献唱,否则张敏仪认为“未必有人听。”
延伸阅读:乐坛潮流先锋罗文 好歌留给世上最爱的人

中英会谈敲定香港前途 《狮子山下》写出市民心声
战后移民涌港,五湖四海的人,生活习惯各异,他们把留港岁月视为“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80年代中英会谈过后,香港前途敲定,身份认同转变,昔日异乡过客,卒视香港为家。
此时再听《狮子山下》,感觉不再一样。歌词中同舟共济的感觉,自强不息的精神,狮子山下相遇的缘份,欢笑多于唏嘘的共鸣,终于唱进普罗大众心坎。
狮子山下精神,成了自强不息的代名词;《狮子山下》一曲,果真成为“不朽香江名句”。

黄霑不觉《狮子山下》歌词特别 找谁写都差不多
有趣的是,尽管社会对《狮子山下》评价甚高,黄霑本人却不觉得《狮子山下》的词有多特别,“老实说,你找向怀雪写,你找卢国沾写,你找黄霑写,都是差不多......你问我这首歌好不好?OK啦,说差又不是,但很标青,我又不觉得。我自己也不记得写了几多首香港的歌,什么《美丽古怪岛》呀,国语的又有,广东话又有,硬是不流行,流行的就只有这首《狮子山下》。”
大众心中的不朽名句,对他来说,仿佛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