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霑逝世20年|《獅子山下》最初不流行 市民批歌詞太深好難唱?

撰文︰華思齊

  今年是黃霑逝世20周年,這位香江才子一生創作無數,其中由他填詞、顧嘉煇作曲、羅文主唱的《獅子山下》,更成為香港家傳戶曉的經典金曲。

  不過原來《獅子山下》一曲啟播時並不流行,原因是當年市民教育水平不高,很多人指歌詞「太深、很難唱」。後來經歷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塵埃落定,以往把香港當作暫居地的戰後移民,開始視香港為家,歌詞那份同舟共濟、攜手向前的精神,才真正唱進港人心坎。

經典港劇《獅子山下》 初時聚焦徙置區草根故事

  「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提到《獅子山下》,羅文的歌聲、黃霑的歌詞在腦裏千迴百轉。不過這首經典金曲,其實並非《獅子山下》的元祖主題曲。

  1972年啟播的《獅子山下》,是香港電台首部製作的電視劇,也是香港劇集的經典。節目聚焦橫頭磡徙置區德叔一家,帶出草根家庭苦與樂。劇集以徐小明主唱的《步步高》為主題曲,樂曲由音樂名家呂文成創作,葉紹德填詞,帶濃厚的廣東韻味,與德叔的說話方式十分匹配。

經典劇集《獅子山下》1972年啟播,最初聚焦橫頭磡徙置區德叔一家。由良鳴飾演的德叔為人正直風趣,深入民心,至今仍是劇集的代表人物。(圖片來源:香港電台)
經典劇集《獅子山下》1972年啟播,最初聚焦橫頭磡徙置區德叔一家。由良鳴飾演的德叔為人正直風趣,深入民心,至今仍是劇集的代表人物。(圖片來源:香港電台)
曾參與《獅子山下》拍攝的監製張少馨表示,當年的《獅子山下》首播有兩項功能,其一是節目以基層小市民生活處境為材,既可寫出他們心聲,代替他們吐苦水;同時政府亦可透過電視劇解釋政策,增進官民溝通。圖為劇中飾演家庭主婦的黃淑儀。(圖片來源:香港電台)
曾參與《獅子山下》拍攝的監製張少馨表示,當年節目首播有兩項功能:其一以小市民生活處境為材,既可寫出他們心聲,代替他們吐苦水;同時政府亦可透過電視劇解釋政策,增進官民溝通。圖為劇中飾演家庭主婦的黃淑儀。(圖片來源:香港電台)

《獅子山下》走進各階層 找黃霑 顧嘉煇作新曲

  1975年,創立《獅子山下》的監製兼導演黃華麒離開香港電台,調任廉政公署,劇集交由張敏儀接手,開創《獅子山下》新里程。而他們兩位後來亦當上廣播處長。

  70年代中後期,很多年輕導演從外國留學返港。張敏儀領軍後,起用很多新晉導演,放手讓他們自行取材。劇集由最初15分鐘,先後延長至30分鐘及1個鐘,《獅子山下》內容變得更多元化,節目場景亦由徙置區、公共屋邨,擴大至中產美孚新邨、中環寫字樓等各階層,涵蓋藍領白領,更加寫實。

  隨着節目內容豐富,不再局限德叔一家,曲風傳統的《步步高》,開始顯得不合時宜。一些導演剪輯節目時,索性把主題曲刪去。有見及此,張敏儀在1978年,參考無線電視劇的成功因素,找來當時得令的音樂人兼好友──顧嘉煇和黃霑,為《獅子山下》創作一支新主題曲,希望為劇集帶來新氣象。

  延伸閱讀黃霑《滄海一聲笑》 歌詞是他的寫照?

1970年代初,在老虎岩徙置區拍攝《獅子山下》的情況。(圖片來源:香港電台)
1970年代初,在老虎岩徙置區拍攝《獅子山下》的情況。(圖片來源:香港電台)
當年《獅子山下》製作團隊可謂走在業界最前線,創下不少先河。張敏儀憶述,他們不但是最早扛着攝影機拍外景的電視台;更是首個把封路示威等議題帶入劇集的節目。每次攝製隊出外景,總吸引不少人各出奇謀圍觀。(圖片來源:香港電台)
當年《獅子山下》製作團隊可謂走在業界最前線,創下不少先河。張敏儀憶述,他們不但是最早扛着攝影機拍外景的電視台;更是首個把封路示威等議題帶入劇集的節目。每次攝製隊出外景,總吸引不少人各出奇謀圍觀。(圖片來源:香港電台)

黃霑呻《獅子山下》歌詞不易寫 拖稿一年未交

  1978年中,顧嘉煇交出《獅子山下》的旋律,無奈黃霑一直未把詞寫好。

  黃霑事後憶述,《獅子山下》的歌詞其實不容易寫。張敏儀認為《獅子山下》難寫的原因,是歌詞必須文以載道,包含劇集內容及社會狀況,對於擅長即興創作的黃霑,較難寫出新意。

  由於黃霑遲遲未交稿,有段時間《獅子山下》播出時,只有顧嘉煇創作的純音樂,沒有歌聲伴唱。

  延伸閱讀香港樂壇教父顧嘉煇逝世 《啼笑因緣》《上海灘》掀廣東歌熱潮

張敏儀接手監製《獅子山下》後,找來很多新銳導演製作內容,包括後來取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的許鞍華、方育平等,也曾執導《獅子山下》作品。圖為許鞍華拍攝的《橋》。(圖片來源:香港電台)
張敏儀接手監製《獅子山下》後,找來很多新銳導演製作內容,包括後來取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的許鞍華、方育平等,也曾執導《獅子山下》作品。圖為許鞍華拍攝的《橋》劇照。(圖片來源:香港電台)

《獅子山下》初期不流行 市民指用字深難記又難唱

  一年過後,黃霑終於交稿,然而作品卻不獲張敏儀接納,經過幾番「彈稿」修改,才有現在的《獅子山下》。

  不過,儘管《獅子山下》有黃霑、顧嘉煇、羅文這個「金三角」班底坐鎮,歌曲啟播初期卻不太流行,原因是當年《獅子山下》的歌詞,對市民來說過於艱澀。

  7、80年代,市民的文化水平未算很高,張敏儀認為,《獅子山下》相對時下的流行曲,用字較深,亦比較難唱,很多人向她反映「歌詞記都記不住」。慶幸他們找來歌聲富感染力的羅文獻唱,否則張敏儀認為「未必有人聽。」

  延伸閱讀樂壇潮流先鋒羅文 好歌留給世上最愛的人

顧嘉煇(左)與黃霑(右)的合作無間,這對「煇黃組合」私下亦是老友鬼鬼。(網上圖片)
顧嘉煇(左)與黃霑(右)的合作無間,這對「煇黃組合」私下亦老友鬼鬼。(網上圖片)

中英會談敲定香港前途 《獅子山下》寫出市民心聲

  戰後移民湧港,五湖四海的人,生活習慣各異,他們把留港歲月視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80年代中英會談過後,香港前途敲定,身份認同轉變,昔日異鄉過客,卒視香港為家。

  此時再聽《獅子山下》,感覺不再一樣。歌詞中同舟共濟的感覺,自強不息的精神,獅子山下相遇的緣份,歡笑多於唏噓的共鳴,終於唱進普羅大眾心坎。

  獅子山下精神,成了自強不息的代名詞;《獅子山下》一曲,果真成為「不朽香江名句」。

開創《獅子山下》的廣播處前處長黃華麒曾在訪問表示,當年他為了劇集名稱「想到頭都爆」,後來某一天,他在廣播道辦公室抬頭,前方的獅子山讓他靈機一觸,橫頭磡正正處於獅子山之下,於是就把劇名敲定為《獅子山下》。(圖片來源:香港記憶/高添強)
開創《獅子山下》的廣播處前處長黃華麒曾在訪問表示,當年他為了劇集名稱「想到頭都爆」,後來某一天,他在廣播道辦公室抬頭,前方的獅子山讓他靈機一觸,橫頭磡正正處於獅子山之下,於是就把劇名敲定為《獅子山下》。(圖片來源:香港記憶/高添強)

黃霑不覺《獅子山下》歌詞特別 找誰寫都差不多

  有趣的是,儘管社會對《獅子山下》評價甚高,黃霑本人卻不覺得《獅子山下》的詞有多特別,「老實說,你找向懷雪寫,你找盧沾國寫,你找黃霑寫,都是差不多......你問我這首歌好不好?OK啦,說差又不是,但很標青,我又不覺得。我自己也不記得寫了幾多首香港的歌,甚麼《美麗古怪島》呀,國語的又有,廣東話又有,硬是不流行,流行的就只有這首《獅子山下》。」

  大眾心中的不朽名句,對他來說,彷彿不值一提。

  延伸閱讀2004年11月24日|「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黃霑逝世

香港舊地名|佐敦以前叫「官涌」?「官富」又是哪一處?

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

九展6‧30告別 回顧與港人的30年滿滿回憶

香港街道故事|太古糖廠街 銅鑼灣糖街 兩大洋行之爭?北角差點有糖廠?

消失的賽西湖|北角半山水塘 風光媲美西湖 612雨災沖走50架車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香港舊地名|老虎岩、雞寮在哪兒?「淺灣」「賊灣」原來都是荃灣?

香港街道故事|銅鑼灣利園山為何消失?這幾條街為何以廣東四邑命名?

2:06

垃圾徵費|4‧22齊「走塑」 禁膠餐具外賣點算?網購棉花棒會否犯法?

宋皇臺與消失的「聖山」|日軍炸山擴建啟德機場 宋皇臺石一分為三?

香港街道故事|銅鑼灣鬧市曾有企鵝出巡?糖街有糖廠?東角何來角?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