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5-05
尖沙咀是香港的购物天堂,广东道名店林立,弥敦道应有尽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与琳瑯满目的商铺之间,环抱着一处都市绿洲──九龙公园。这里前身是英军的威菲路军营,目前仍保留着数幢兵房,其中两幢是香港文物探知馆;而军营附近的“乐道”,街道名称亦蕴藏着军官士兵的风流故事。
弥敦道 九龙最早筑建道路 方便调军而建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把香港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位置纳入殖民管治。尖沙咀作为香港岛的屏障,有大约一半的地区被拨作军事用途。
弥敦道(前称罗便臣道,以第五任港督罗便臣命名)是九龙半岛最早建成的街道,这一条贯通南北的道路,初时是方便军队调动而建立。

威菲路军营为军训处及宿舍 炮台至今保留
弥敦道与广东道(前称麦当劳道,以第六任港督麦当劳命名)之间的山坡位置、即如九龙公园所在,因为地势较高,便于观察维港的海防,1892年被辟作威菲路军营,是19世纪末港九英军最大的兵房。军营取名自当时驻中国、香港及海峡殖民地司令威菲路少将(Henry Wase Whitfield)。
威菲路军营曾建有多达85座建筑。根据古物古迹办事处资料,这里主要用作军事训练及军人宿舍。目前九龙公园仍保留一些军事遗迹,包括1865年建成、现于儿童历奇乐园内的“九龙西二号炮台”。英军早期曾在此设置过4座大炮镇守维港,后来因为射程被临海的仓库阻挡,1916年被废弃。

威菲路军营又称“嚤啰兵房” 为回教军人建清真寺
威菲路军营还有一个别称,叫做“嚤啰兵房”,因为当年在这里驻守的大部分为印度兵。
如今弥敦道及海防道交界,有全港最大的清真寺暨伊斯兰中心。其实100多年前的威菲路军营,早就建有清真礼拜堂,方便信奉回教的印度兵进行宗教活动,后来并开放本地回教徒使用。早期的清真礼拜堂,位置在如今的尖沙咀警署一带。至于目前大家所见的九龙清真寺,则于1984年才落成。
延伸阅读:香港街道故事|荷李活道看尽中上环苏豪区、文武庙、古董街

尖沙咀乐道因性病医院命名 记载英兵风流史
距离威菲路军营不远的乐道,亦与英兵的生活息息相关。乐道英文名为“Lock Road”,“Lock Hospital”,其实是英国人对性病医院的称呼。以前妓女一旦被验出有性病,就要停止接客接受治疗,俗称“入Lock”。
昔日士兵多风流,寻花问柳,性病风险自然高,为防性病传播,威菲路军营外有过一间性病医院,方便治疗性病患者。即使后来医院搬迁,街道仍被冠名“Lock Road”,中文街名译为“乐道”,是呼应军人寻欢作乐的生活?还是对风月过后闭关治疗的嘲讽?
延伸阅读:香港街道故事|水坑口街 英军登陆处 曾沦风月区 证港岛百年沧桑

威菲路军营变九龙公园 成尖沙咀都市绿洲
日占时期,威菲路军营一度做过日军集中营,香港重光才恢复用途,但后期主要用以放置军事用品,实质作用有限。
战后城市发展不断,市区用地需求增加。1967年,驻港英军将威菲路军营交还港英政府。当时社会各界对地皮虎视眈眈,提倡兴建酒店、住宅、写字楼及娱乐场的声音不绝于耳。后来市政局议员沙利士(Arnaldo De Oliveira Sales)提出还地于民,建议把全幅军营用地拨作文康用途,最终获得大部分议员支持通过,繁闹的尖沙咀才有这片旺中带静的都市绿洲。

前英军兵房未来建“中华文化体验馆” 料2028年开放
1970年代,威菲路军营逐渐被九龙公园取代。军营之外,尖沙咀亦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先有太古出售临海的蓝烟囱货仓,建成新世界中心及丽晶酒店;旧尖沙咀火车站亦被拆除,总站迁至红磡,香港文化中心、太空馆、艺术馆等新时代建筑拔地而起……殖民建筑一幢幢消失,遗下百年钟楼孤孑看同区幻变。
随着今年(2024年)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成立,前威菲路军营第58座将被活化,计划把英军兵房变身“中华文化体验馆”,预计2028年开放。届时市民将可在融合中西的百年会场,细味古今中华文化五千年,相信别有一番体会。
延伸阅读:百年钟楼见证尖沙咀火车站的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