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8-15
香港地少人多,住屋需求殷切。政府自1950、60年代兴建徙置区、廉租屋村,直到今天的公共屋村(简称公屋)逾80万个单位,住了超过210万港人;但公屋轮候册的数字依旧每年不断递增。觅地增建公屋不容易,怎样善用公屋资源亦成为了焦点;在1980年代推出的公屋富户政策,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落墨。
家庭经济好转 公屋富户要交双倍租金

1984年10月,房委会成立检讨公屋住户资助小组委员会,研究减少对超过入息限额住户资助的措施。1985 年 8 月,发表《公屋住户房屋资助问题绿皮书》,点出了“公屋富户”,建议向住满十年又经济状况好转的住户征收双倍租金;1987年4月推行,家庭入息超出限额的住户开始交双倍租金。又要求住满十年的住户,每两年申报家庭收入,从而减少对公屋富户的资助。
港府又先后在1991推行出售公屋计划,及1997年的租者置其屋计划,都是让公屋住户可以低廉价钱购买现居单位,既可吸引有经济能力的公屋富户达成置业需求,房委会又不用再资助他们。
延伸阅读:夹心阶层置业遇金融风暴及沙士 推出5年走进香港历史
收紧公屋富户政策 入息或资产超额要迁出

为了解决港人住屋需要,港府一边努力增加公屋供应,一边经常检视公屋资源分配的情况。1999年房委会正式推出“超级富户政策”,要求家庭入息和资产均超出限额者,需迁出公屋单位。
2017年再收紧公屋富户交还公屋条件,改为只要入息或资产其中一样超额,又或在香港拥有物业;住户都要迁出。截至2019年,约26,400个公屋富户需缴交额外租金,约占全港公屋住户3.6%;约560户要迁出及交回公屋单位。

房委会刚公布,截至2021年6月底有逾25万宗公屋申请,平均轮候时间达5.8年。《长远房屋策略》定下未来十年公营房屋供应目标为30.1万个单位,但有智库组织预测未来4年间,公屋每年平均落成量为2.1万,加上公屋富户政策收回每年约数百个单位,仍然难以追上每年平均目标3.01万个单位。
延伸阅读:“瞓街”轮候买楼花 香港房屋问题至今未解
若未来要达到公屋轮候“三年上楼”承诺,政府在觅地建屋、建屋速度方面,都务必加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