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8-29
1996年今日(8月29日),随着最后一户调景岭居民迁出寮屋区,这个曾经自成一角的小社区,正式写入香港历史。
逃港避战火 调景岭成香港历史特殊地带
调景岭,曾经像九龙城寨般存在过的香港历史特殊地带,昔日有“小台湾”之称。
1945年国共内战展开,不少人为逃避战火,千里迢迢来到香港,他们有的是学生,也有国民党的军政人员。由于香港在1950年前实行自由开放的边境政策,短短几年间,香港人口由60万急增至210万。这些来港人士,有的隐身于闹市角落,有的藏于偏僻山边或木屋区,如西环摩星岭、筲箕湾、深水埗及狮子山下木屋区等。
1950年端午节,因为发生“秧歌舞”事件,逾200名左派人士与国民党背景的来港人士发生流血冲突,逼使港英政府把摩星岭近7,000名居民接载到人迹罕至、当时称为“吊颈岭”的荒地安置,开启了调景岭的独特历史。

港英政府社会局承诺会照顾这些不同背景的来港人士,但所谓的安置,不过是几百个小草棚和一个饭堂,缺乏水电等基本设施。虽然环境简陋,但总算不愁两餐。随着来港人士涌入,调景岭的人口由数千人增至两万多人,这些后来者不像早期被安置这里的首批居民拥有饭票;幸逗留此地的人士都守望相助,把原先10人的配餐分给13、4人享用,加上教会等慈善机构送暖,大家方能共度时艰。
当时很多居民均认为香港只属暂时住处,认为不久将来便可返屋企回内地老家,另有部分人寄望到台湾定居;然而10年过去,台湾最终只接收约15,000名逃港人士,很多人开始萌生定居香港的想法。

调景岭建徙置区 居民生活获改善
1961年,港英政府宣布在调景岭建立徙置平房区,发展十年的难民区,终于得到有限度的水电供应,陆续有了邮局、消防局、医院、街市、学校等公共设施。其后更有工厂进驻,改善居民就业。

香港回归前 妥善处理调景岭历史问题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敲定香港前途,调景岭作为历史遗留的特殊地带,与九龙城寨一样,得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解决。
根据80年代初的将军澳新市镇发展计划,调景岭并不属于发展范围,然而1988年拓展署却将调景岭纳入计划的首个重建地点,1992年正式宣布清拆。惟当局一直未与居民就搬迁赔偿达成共识,事年扰攘多年,期间发生过居民躺卧电车路轨、在布政司署通宵露宿等抗争。最后居民合资提出集体诉讼,以1961年徙置事务处承诺可无限期居留作法理依据,胜出法律程序,令赔偿额由1992年的每平方米3,450元,增至1995年的7,000元。

清拆调景岭 居民迁公屋居屋 发展将军澳
1996年7月,调景岭清拆行动展开,居民获安排上公屋或购买居屋,大部分人获安置到将军澳厚德村。随着最后一户居民当年今日迁出,“小台湾”正式消失于历史长河,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将军澳新市镇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