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11-24
10年前的2012年11月23日,中国第一款舰载战机歼-15成功首次降落航母,是解放军发展的里程碑。但就在两天之后,为研发歼-15殚精竭虑的总指挥罗阳,却累倒在航母旁,再也没有站起来......。
罗阳:我是军人的孩子 梦想是国防军工

罗阳1961年出生于辽宁沈阳,在部队家属大院里长大。他曾说“我是军人的孩子,我的梦想是国防军工”,所以高考填报的志愿全是军工类,并以优异成绩入读著名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的是高空设备制造。
大学毕业,罗阳被分配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该所主要负责战机总体设计和研究,空军现役大部份战机都出自该所专家的手笔。自此他与战机打了一辈子交道,从设计员做起,再转到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沈飞),并晋升至总经理、董事长。

当然,罗阳留名不是他的职位有多高,而是他对中国战机发展的鞠躬尽瘁。他曾说:“我们最大的追求,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国的先进战机能够早日装备部队,使我国的国防工业能够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踏入21世纪,中国决定发展航空母舰,开山之作是把乌克兰一艘未完工舰母,改建成自己的“辽宁舰”。
延伸阅读:生命剩下27天会做什么? 核试专家林俊德选择了继续工作
研发第一款舰载机 罗阳每天工作20小时

舰母必须有舰载机,否则难有真正军事意义,而研究中国第一款舰载机重任,落在“沈飞”和罗阳肩上。这款舰载机,便是后来的“飞鲨”歼-15战机。
虽然有一些参考资料,惟设计、生产舰载机的难度,比一般战机大得多,而且时间紧迫,作为项目总负责人的罗阳压力如山;他除了舰载机外,还承担着多个重点型号的任务。

按照程序,全新舰载机会由设计单位先定型,再作生产。为了提高效率,罗阳打破老规矩,将两个单位的研制人员整合为一个团队;为了让舰载机更优秀,他总是给设计人员最大创新空间,让他们立足技术最前沿,如果设计令制造有困难,他就想办法去解决。
那些日子里,罗阳每天工作接近20小时,他手总是拿着两个本子,一个是所有攻坚项目进度表,另一个是密密麻麻的计算数据,以及他对技术难题的解决设想。他说:“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必须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顾不上休息 罗阳登辽宁舰即上塔台工作

经过多年攻关,中国第一款舰载机歼-15于2009年首飞。到了2012年11月,歼-15迎来至关重要的降落航母试验,该日子比西方专家的推算提早了很多。
此前一周,罗阳曾奔波珠海和北京,出席航展活动和开会,再马不停蹄地赶到大连的辽宁舰。上了航母,担任现场总指挥罗阳顾不上休息,才把东西放好便上了塔台。
延伸阅读:“不是所有的战斗机都叫舰载机” ——歼-15这样起飞

同事见罗阳十分疲累,劝他先休息一会,罗阳却说:“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就这样,罗阳白天不断在航母各监测点检查,晚上又参加试飞人员的协调会......。
11月23日上午,一架歼-15飞临辽宁舰上空,站在甲板安全位置的罗阳念叨着:“大转弯.....放起落架.....放尾鈎.....。”终于,歼-15机轮触及甲板,尾鈎牢牢钩着阻拦索,稳稳地停了下来。
歼-15成功着舰了,这是航母形成战斗力的关键一步,辽宁舰上人群欢呼四起。
用生命托举战机 罗阳:航空报国是使命

罗阳心里同样激动,可是他知道没到庆祝时候;默默转身回到了船舱,他还要想很多后续的问题,要了解歼-15着舰后关于拖动、入库、保养等方面的事情......。
24日,歼-15战机继续在辽宁舰上完成起降等动作,试验圆满结束。罗阳给妻子打电话,说对此次成功感到非常欣慰,那是他和家人最后一次通话。
25日中午,辽宁舰回航靠岸,累极了的罗阳刚下船就倒下。他马上被送到附近医院抢救,惟3小时后终告殉职,年仅51岁。

罗阳的死因是急性心肌梗塞,医生相信这是过劳、过累和压力所致。
10年后,辽宁舰,还有接下来的国产航母山东舰,都已形成战斗力,电磁弹射的福建舰亦已下水,而歼-15战仍是她们绝对主力装备。此刻人们都要记得,是罗阳用生命托举起中国的舰载机;他生前说过:“航空报国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