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最難又最浪漫的休寧話 試試拆解這句休寧話:「挨夜邊,坐是門舌兒,看着日頭下散」,挑戰這被封為徽州最難的方言! 「挨夜邊」是「挨着夜空的旁邊」,意比黃昏;「是」即「在」;「門舌兒」以門喻口,舌就是門檻了;「日頭下散」代表「太陽下去」。 全句意思:黃昏,坐在門檻上,看着太陽下去。話語生動浪漫,不得不佩服休寧人的無限創意。 休寧方言使用範圍在屯溪區,是黃山市的經濟中心。它在徽語中極具代表性,不但將徽州方言...
天不怕地不怕 就怕溫州人說鬼話 抗日期間流傳一句佳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說鬼話」,不是指溫州人講鬼故,是指日本鬼聽不懂溫州話。 據說,那時八路軍部隊為了加強保密溝通內容,找來了溫州人作為聯絡人,日軍情報部門總是翻譯不出其所意,因溫州話實在太過複雜。 後來,溫州話又成為了越戰英雄。當年我軍用了多種方言溝通,包括被視為相當艱難的廣東話,都被敵軍一一識破。後來轉用溫州方言,同樣事情就再沒有發生。 近年,美劇《盲點》也稱溫州...
打牙祭 「打牙祭」乃四川方言,原本是四川人祭祀財神(或稱土地神)的習俗,後來泛指吃肉或豐盛的菜餚。 《犍為縣誌·風俗》記載:「工商業家月以初二、十六兩日肉食二次,名為打牙祭,已成為各家普遍之習慣。」四川商人傳統每逢月初及月中都以雞、豬、魚等肉類祭拜土地神,祈求保佑自己生意興隆,客似雲來。拜祭過後,上上下下自然要大吃一頓,「祭」自己的牙齒,於是便有了生動貼切的「打牙祭」之說。 以前肉價十分昂...
四川話中的龜兒子 「你龜兒子最近去哪裏了呢?老子好久都沒有看到你了。」猜猜是來自那裏的方言? 又「你龜兒子」,又「老子」,看似很粗鄙的用語,但其實是不拘小節、豪邁奔放的四川人的習慣用語,意思是「你最近忙甚麼去了,我好久都沒有看到你,十分想念啊!」 又例如這句:「今天老子去上網,啥子狗兒麻糖的人都有。」「啥子」是「甚麼」,「狗兒麻糖」就是「亂七八糟」的意思,完全顯現出四川人的粗獷豪邁。 ...
不要做個「二百五」 說人「二百五」,就是嘲諷別人蠢,不會動腦袋。這個詞在山西、東北、西南方言中都流行。而吳語、客家話也長期流行著它的變體「兩百五」。現時,全國普遍都懂「二百五」這個方言,但你又知道它的來歴嗎? 據說戰國時期,齊國大臣們嫉妒蘇秦,派刺客殺了他。齊王誓要捉拿刺客報仇,謊稱蘇秦是內奸,表示要以千兩黃金獎賞除掉這內奸之功臣。結果有四人自稱是刺客,請齊王各賞他們二百五十兩黃金,齊王就將這四個「二百五」斬了。 另外一個說法,古時五百兩銀子稱為「一封」,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半封」諧音「半瘋」...
蜑家人與鹹水歌 「大兄哥啦,哥在山外捕椅往山裏賣啦⋯⋯」這是住在水上的蜑家人唱的鹹水歌。蜑家話的發音,部分跟廣東話頗接近,「魚」會讀成「椅」,「死」會讀成「蟬」,「玩」讀成「反」等等。香港的英文名稱「Hong Kong」,有傳正正就是蜑家話發音的音譯。 這些鹹水歌其實並非「唱」出來,而是「歎」出來的。他們歎出來的時候飽含慘情,原因是船上的居住環境惡劣,捕魚收入不穩定。蜑家女性的地位更為低微,很多是盲婚啞嫁,而成為水上人,因此透過歎鹹水歌來抒發情緒。因此,鹹水歌又叫嘆歌。 水上蜑家人自宋朝以來已有記載,但多年來官府都不重視水上人,沒有為他們入冊...
旺角為何不叫Wongkok? 旺角是九龍繁盛區域之一,每天車水馬龍,行人肩摩轂擊,配上「旺」這個字最貼切不過,但在近一百年前,旺角仍叫舊有的稱呼:「芒角」,而其英文名亦一直叫Mongkok,而非Wongkok。這一切一切都拜客家人及水上蜑民所賜。 古時的旺角,一點也不旺,更有芒草叢生,像一隻牛角伸入海,故稱為芒角咀,附近的村落便稱為芒角村。根據《新安縣誌》所載,早期的香港,芒角村以客家人居住為主,約有200人聚居,村民以種菜(西洋菜、通菜)、種花、養雞、養豬為生。 1860年,九龍半島被割讓給英國,芒角村村民於是將所種的蔬菜、花朵、家禽...
阿嬤=阿媽?阿嫲? 不同地方對女性的稱謂可謂五花八門,除了北方人稱「婆婆」相等於南方的「奶奶」/「家婆」外,「阿嬤」現代多被指為祖母/外婆,但舊社會實際是指母親或乳娘。 「嬤」(音:mo)這個詞在舊社會專指乳娘/乳母,也是母親的俗稱。末代皇帝溥儀年幼時被帶入宮中當皇帝時,其乳娘同行,他跟乳娘的感情很深,稱之為「二嬤」。 「二嬤」既是乳母,又是第二個媽。 然而,現代人則將「阿嬤」視作祖母或外祖母。在閩南語、客家話、潮州話、粵語等方言中,「阿嬤」表示祖母或外祖母...
自小跟婆婆同住=「童養媳」? 中國幅員廣大,北方跟南方方言在意義上時有很大出入,會導致笑話或尷尬的情況出現。 一位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中年女同事說:「我自小便跟婆婆一起生活。」從北方來港工作數年的同事感到驚訝:「香港仍有童養媳!」。 原來在舊時代,領養別人家的小女孩做兒媳婦,待兒子長大讓他們結婚,叫做「童養媳」。 「婆婆」一詞泛指年長的女性。廣州方言中,稱呼自己母親的母親為「婆婆」或「外婆」,但在普通...
弱弱一問 現在各式各樣的社交媒體興旺,各大討論區都卧虎藏龍蛇混集,從前若想在社交媒體或討論區詢問一些事情,我們會禮貌地說:「請問X X X」,但不知從何開始,有人會以「弱弱一問」來作開場白。此種提問方式代表什麼呢? 在親子討論區,會有人提問:「弱弱一問,應該給孩子帶甚麼茶點?」這樣的「弱弱一問」,一般來自新手父母,可能孩子剛上小學,需要為孩子準備茶點,卻苦無頭緒,於是走到討論區查詢,討論區內已有不少經驗豐富的父母,臥虎藏龍,而自己的提問顯得很「新手」,於是用上「弱弱一問」以打開話題。 提問者自己沒有「做功...
嬲、嫐(上) 兩個「男」字中間夾着一個「女」字的「嬲」字,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但兩個「女」字中間夾着「男」字的「嫐」字,就肯定比較少見了。 其實,「嬲」與「嫐」二字早有紀錄,意思也有點相近,都有男和女糾纏在一起的意思。 「嬲(音:嘍)到震」、「嬲爆爆」,又或「不要嬲(音:聊)我」,這樣的表達方式,大家應該耳熟能詳。從女性的角度出發,一個「女」人同時被兩個「男」人騷擾,肯定會不高興,感到惱怒、生氣,因此就有「生氣或發怒」的意思;...
四方八面都受困了:圐圙 驟眼看來,「圐圙」是很奇怪的兩個字,但仔細看看,這兩個字由兩個大口,分別框住了「四方」和「八面」兩組字,框着的四方八面,代表甚麼呢? 「圐圙」(音:枯略),意為「圍起來的草場」,來自內蒙古的方言,內蒙古一般讀作庫倫(kū lun),也指圍住的土地。 內蒙古有很多大草場,都有以此為地方名,如祁縣東觀鎮南圐圙、展旦召大圐圙等;河北張北縣境內也有一個鎮叫「大圐圙」。 在河南安陽的方言裡,「圐圙」除了可以作名詞(如「範圍」)外,也...
不好:孬 家有一女一子,當然是好,但在其頭上加上「不」字,就成為「孬」。 「孬」(音:可以讀naau6 撈,或Bou2 保),有數個解釋。最常見是不好、壞的意思。《字彙.子部》:「孬,不好也。」如「孬運」,即遇著不幸運之事;「孬好」指好與壞;舊社會窮人吃的孬,穿的孬。《女仙外史》:「均屬孬官,自有公論。」 第二個解釋是懦弱、無膽識的意思。如「孬種」,是廣東方言,有壞...
和尚擔遮 無法無天 疫情之下,全球疫苗供應緊張,但有些國家的高官竟然串通衛生部門的官員,偷取用公帑買來的疫苗私下注射,簡直是和尚擔遮,無法無天!和尚與世無爭,為甚麼會與無法無天拉上關係? 《水滸傳》中,由市井流氓當上太尉的高俅﹐濫權貪財兼殘害忠良,也是和尚擔遮﹐無法無天的例子。目無法紀、知法犯法、專橫霸道等令人髮指的行為,也可用廣東話俗語「和尚擔遮」來形容。 這句俗語很有猜燈詸的味道。首先,佛家的僧侶(即和尚)會把頭髮剃光,稱為剃度。取和尚沒有頭髮(即光頭)的形象,配合「髮」...
謝灶:官三民四船家五 年近歲晚,不少舊式食肆仍有謝灶的習俗儀式,以答謝掌管廚房安危的神明一年以來的關照。 「民間謝灶」,最初源於古人拜火的習俗,後來就演變成通過祭祀「酬謝」灶君的習俗。 相傳灶君會在每年年末都返回天庭,將人間善惡向玉帝報告,所以一眾百姓,為免被灶君打小報告,希望以「謝灶」這個形式討好灶君,從而產生出這個傳統習俗了。 說到謝灶,中國傳統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講法。 傳統上,年廿三...
每日一詞 一鑊粥 「一鑊粥」是廣東方言,比喻一團糟、一個爛攤子。這個詞由來是怎樣的呢? 「一鑊粥」源自歇後語「煲燶粥——大煲夾渴」。 粥的特性是粘稠,有如漿糊。粥煲燶了,便更為黏稠,又不能吃。粥的這個形態,反映做事並未完成,半途而廢,一塌糊塗。 如果有人把「一鑊粥」來個胡搞,把粥搞成「泡沫」,就等同「搞到一鑊泡」,事態便更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