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聲征服世界 馬友友:中國文化是我生命一部分

編輯︰許可

  國際樂壇最有影響力的華人,莫過6歲就公開表演、成名半世紀的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他雖然生於西方、長於西方,卻從沒忘記身體裏流淌着華人的血液,也從來沒有離開中國文化。馬友友說,中國文化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中國文化熏陶下成長 6歲登台表演

    馬友友祖籍浙江寧波。他的父親馬孝駿是留學法國的音樂教育學博士,亦有深厚中國文化底子,曾為南京的中央大學教授,國共內戰期間移居法國;母親盧雅文出生在香港,畢業於中央大學藝術系,兩人在法國結婚,並在當地定居,所以馬友友就出生在這個藝術國度,這一年是1955年。

  在一個有中國文化背景的音樂之家,馬友友自然是從小接觸音樂。4歲時的一天,他在巴黎音樂院看到體積最大的低音大提琴,很是好奇,便主動向父親要求學習那個還叫不出名字的樂器。不過低音大提琴太大,當時個子還小的馬友友只好學習小一號的大提琴,這個「退而求其次」的樂器終改變人生。

馬友友年幼時經常和姊姊馬友乘一起表演。馬友乘比馬友友大4歲,醫科畢業後亦走上音樂路,並繼承了父親馬孝駿創立的「紐約青少年交響樂團」。(圖片來源:Getty)

  馬友友很快掌握彈奏大提琴的技巧,並展現無比的天份,6歲即在觀眾前表演。此後馬家移居美國,7歲的馬友友便與紐約愛樂樂團同台在白宮演出,一鳴驚人,包括時任總統甘迺迪作為台下觀眾,都毫無保留地把掌聲送給這位音樂神童。不久後,馬友友又和姊姊馬友乘一起在美國電視上亮相,聲名大噪。

  馬友友後來說,他的音樂成就與小時候父親教育方法很有關係。父親知道小孩子能專心的時間很短,所以特別把握小孩子專心的10到15分鐘,每天也只要求他練琴15分鐘,但必須要集中精神。馬友友坦言,這種訓練方式讓他受用不盡,至今仍認為練琴時間在精不在多,而且逼孩子練琴絕不可能練好。 

讀哈佛人類學 看中國文化小說 

  當然,父母對馬友友的教育和影響絕不止於音樂,更有中國文化。父親規定子女在家裏一定要說中文,寫信也要寫中文,還要練書法、接受孔子之道的教誨等等。所以馬友友雖然沒在中國土地上生活過,中文卻說得很不錯,甚至不需要很多中英夾雜。亦因如此,馬友友一直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而中國文化也使得他獨有一份東方儒雅。

  馬友友到美國後,在引薦下隨著名大提琴家雷奧納多·羅斯(Leonard Rose)繼續深造,並進入赫赫有名的紐約茱利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學習。這時候,少年成名的他,卻在17歲時作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離開音樂學院,到哈佛大學人類學系讀書。

茱利亞音樂學院成立於1905年,被稱為音樂界的哈佛,它的預科班招收了不少天才橫溢的少年。(網上圖片)

  馬友友後來說,到哈佛讀書是因為「怕被音樂學院開除,以後沒飯吃,所以唸諗大學,以後還有機會做別的」。這當然是開玩笑,事實上,馬友友一直對歷史有濃厚興趣,對生活充滿好奇,而作為華裔,他也希望透過這學科,多認識自己的祖國。同時,他也認為音樂和歷史、哲學、文學、人類學一樣,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解釋,而學習這些知識,會使他的音樂更有內涵。

 籌劃「絲路計劃」 宏揚中國文化 

  在哈佛期間,馬友友又閱讀了許多中國古典小說。有一次馬友友被問到最喜歡《紅樓夢》哪個人物,他笑稱是賈寶玉:「因為有很多女朋友」。

  畢業後馬友友回到音樂道路,並憑着無比的天賦和努力,迅速成為世界最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他以細膩、感情豐沛的音符,征服了世界古典樂迷;他還比其他古典音樂家更兼容並蓄,想像力更豐富。有樂評家說,馬友友能釋放出一種氣質與秉賦投射出的魅力,有傳媒則形容,馬友友是「最性感的古典音樂家」。

「絲路計劃」始於1998年,匯集了全球不同領域的音樂家,希望把橫跨歐亞的古絲路上的文化、藝術等重新介紹給世人。(圖片來源:AP)

  成名數十年,馬友友幾乎每年都要舉行上百場世界巡迴演奏會,「粉絲」無數,又曾先後為8位美國總統演出;他為電影《臥虎藏龍》演奏主題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音樂獎;他出版了逾百張唱片專輯,還獲得18座格林美音樂獎。不過馬友友一次都沒上台領獎,因為他認為音樂沒有可比性,所以只會演出,但不會比賽。

  1998年,馬友友籌劃「絲路計劃」,結合來自歷史上絲綢之路各國的音樂家表演,希望促進對絲路文化、藝術和智慧傳統的研究,同時也用音樂突破國界疆線、消弭文化差距。馬友友對這個計劃有着很高的期許。

紐約市為表彰馬友友的音樂成就,曾將曼哈頓東46街與第五大道交叉口的路牌,暫時性地換成「馬友友路」。(圖片來源:AP)

12歲隻身從河南農村來港 崔琦踏上諾貝爾獎之路

打敗愛滋病的何大一:戰爭還沒有結束

港產數學家丘成桐 如何從傳統中國文化家庭走向世界

2:34

潘文石廣西救葉猴 解決溫飽再談保育

最新文章

追劇片單|7月推薦:《錯位》《長相思2》《唐朝詭事錄之西行》《赤熱》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時代英雄

王永志開創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他還研發了2款火箭 6款導彈

傑出名人

88歲仍在蹬三輪車 白方禮為圓窮孩子們的上學夢

創新先鋒

小米造車

小米造車|從無到有只需3年 雷軍:小米正式成為一家車廠

潮流人物

KOL時代|堅守「生死第一線」 85後醫生推廣醫學科普 救人無數

小城大事

林保全,多啦A夢配音員

《多啦A夢》配音員林保全 陪伴幾代港人成長的聲音

運動健兒

巴黎奧運人物篇|17歲體操超新星 邱祺緣:要登上奧運最高領獎台

影視巨星

黃家駒、Beyond

黃家駒xBeyond 音樂路上二三事

編輯推薦

香港書展2024攻略|7月17開幕! 3大展覽一次行盡 有甚麼必去展覽、攤位?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香港故宮|全新暑假活動一覽:明陶瓷珍品展 2日1夜博物館「夏令營」

2:26
當代中國-智慧生活-無人機送外賣

咖啡「從天而降」 上海試推無人機送外賣

2:04

「空中的士」成出行新方式? 一文看清「低空經濟」發展趨勢

2:13

灣區打卡|無人機表演成潮流 遊深圳廣州觀賞光影秀

廣州首條無人機醫療專線

7分鐘送抵!廣州首條醫用無人機專線開通 醫療物資空中速遞

1:43

「不出南山區可造完整無人機」 深圳如何從電子城變無人機之都?

1:47
當代中國-中國科技-智慧生活-廣州空中的士

坐「空中的士」觀光 廣州打造5G空中智能交通體驗中心

1:59

點止影相呃like!生活3大範疇 無人機變人類好幫手

2:39
阿里巴巴、蒙牛

巴黎奧運趣聞篇|中國企業借奧運走出國際 力爭吸睛又吸金

2:40
1924年巴黎奧運

巴黎奧運趣聞篇|中國100年前已參加巴黎奧運?

2:14
當代中國-運動健兒-19歲奪亞洲花劍冠軍張家朗由「少年劍神」到奧運金牌得主

巴黎奧運人物篇|「少年劍神」張家朗再征奧運 續寫傳奇故事

2:39
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第一批12輛「解放」牌汽車、武漢長江大橋

國策通識|甚麼是五年規劃?

2:03

國策通識|高質量發展──從「有沒有」到「好不好」

2:38
中國式現代化

國策通識|甚麼是「中國式現代化」?

1:58

「人間仙境」梵淨山 藏着「地球獨生子」?

2021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週,機器人表演
當代中國-金燦榮
金燦榮

金燦榮看第四次工業革命 中國地位舉足輕重

香港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
丁新豹
丁新豹

丁新豹看1920年代兩次工潮 罷工捲進政治角力

編輯之選

范勇鵬:西方「敘事戰爭」贏不了世界

1921年7月23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中國共產黨「一大」召開

中國共產黨「一大」召開

「一千零一」其實是「一」?

  形容唯一或只有一件,有時會誇張地說「只有一千零一件」,這個說法怎麼來的呢?

  一千在這裏是個虛數,幽默地用來反襯「一」的少。例如,我只有一千零一個名牌手袋,借給你可要小心用呀!意思就是:我只有一個名牌手袋,借給你用可要小心點。

  五、六十年代粵語片,很多都用來反映當時社會貧窮的現象。例如有的電影中就有這樣的橋段:打工仔充場面會穿整套西裝,可是金錢有限只能買一套,於是乎各種...

4個龍

     2024年是龍年,除了年份之外,原來月份、日期、時間都可以生肖來排序。那麼龍月、龍日是怎樣來定義?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這樣「四龍合一」的日子,今年會出現幾次呢?

書展專題講座-《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保育在香港

第34屆香港書展將於本月17日至23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今年香港地方志中心再度與中華書局攜手參與香港書展,並舉行專題講座。書展亦設置《香港志》專屬展位,親臨專區並參與遊戲,更有機會獲贈禮品,不容錯過!

  •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226-227)
  • 日期︰2024年7月22日(星期一)
  •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