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12-22
2021年,國家制定「十四五」規劃,為中國未來五年(2021-2025年)定明了前進方向,描繪出發展藍圖。
「十四五」不僅為經濟發展、創新科技等重點範疇謀篇布局,同時圍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亦有不少著墨。「十四五」系列主題文章文化篇,就透過數據和實例來進行解讀。
本文為文化篇的第二篇文章,主要聚焦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發展。
十四五文化篇|甚麼是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的概念,源於18、19世紀發生社會巨變的歐洲,最開始是指歷史遺留下來的、能夠展示輝煌過往的物質載體,例如遺址、建築、壁畫、藝術品等等;後來拓展至「非物質」範疇,包括表演藝術、節慶儀式、傳統技藝等等。
文化遺產對每一個國家或民族來說,都是無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維繫着民族的精神血脈。怎樣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融入現代社會發展和文明建設,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
十四五文化篇|「數字故宮」的啟示
北京故宮,是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亦是博物館界的「超級網紅」,被視為傳統文化「活」起來的典範。
故宮博物院自2001年啟動數字故宮建設,將3D掃描、AR、VR、AI等最新科技融入文化遺產保護,目前「數字文物庫」藏品已超過10萬件(套),網站、APP訪問量超過10億次,早在2017年的文創年收入已突破15億元人民幣。
故宮與高校、科企聯合推動的項目「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數字孿生關鍵技術研究與服務示範」,已成功申報為「十四五」規劃重點研發項目。
十四五文化篇|推動傳統文化「兩創」建設
中國近年愈來愈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十四五」規劃中提到,要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包括構建傳承發展體系、加強文物保育利用、建設國家文化公園,以及完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等4大重點。
此後出台的《「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等文件,對此作了更詳細的闡釋。
中國自2019年起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現有23個重點項目,主要在記憶、傳承、創新、傳播四個方面「用心機」,包括典籍出版、文化溯源、運用科技力量提高傳承水平等工作;計劃到2025年時,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延續中華文脈。
在文物保育利用方面,繼續實施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工程等,加強文物科技創新,計劃到2025年時,文物科技研發投入年均增長率達到10%,文物科研人員超過4.1萬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增加到30處。
十四五文化篇|建設國家文化公園
中國於2017年首次提出建設國家文化公園,集保護、傳承、教育、旅遊、科研等功能於一體。
「十四五」規劃中提到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預期到2025年,基本完成這一批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誌,令相關重要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利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非遺」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現有世界級非遺43項,國家級非遺1,557項。
「十四五」規劃提出完善非遺「數據庫」,建設30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推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延伸閱讀:甚麼是「十四五規劃」?
延伸閱讀:十四五文化篇|「中文熱」席捲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