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11-11
尋常農作物大豆也能創新?當然,說的就是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的研究項目「大豆回家」。
林漢明教授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突破性發現含有耐鹽基因的野生大豆,不但大大提高培植效率,更是以非基因改造的方法,培育適合中國鹽鹼地種植的耐鹽大豆。
大豆專家林漢明|大豆中的愛國情懷 提升產量造福民眾
中國雖然是大豆原產地,有超過3,000年的栽種歷史,曾經是第一生產大國。但在外國企業湧入和廉價進口大豆衝擊下,早已失去市場主導權。如今,全球超過8成的大豆都是來自美國、巴西、阿根廷。
另一方面,中國本土的農地逐漸減少,優質耕地欠奉,國內大豆種植面積急劇萎縮。結果中國每年要花費數以千億元(人民幣.下同)從外國進口大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林漢明教授坦言,作為中國人,他對起源中國的大豆有特別感情,眼見上述困境,遂決心研究野生大豆的抗逆基因,希望培植出耐鹽抗旱的質優品種,然後栽種在國內較為貧瘠的邊緣土地,同時提升產量,造福民眾,務求令「大豆回家」。
林漢明教授之所以選擇大豆還有另一個原因。雖然作物研究主流是水稻,相比之下大豆研究較為冷門,但林漢明教授認為,不少人都忽視大豆的一個特質,就是固氮 (nitrogen fixation) 能力。固氮就是將空氣中的氮,通過豆科植物特有的根瘤帶到土壤。種植大豆可以令土地肥沃,減少使用化肥,既省錢又環保。
再加上大豆蛋白質既優質又豐富,容易被人體吸收。還有大豆價錢平,食品可以取代肉食,豆奶被稱為窮人的牛奶,值得廣為種植及推廣。
大豆專家林漢明|應用新技術研究大豆 走訪中國乾旱山區交流
林漢明教授應用了嶄新的高通量基因組測序技術,建構大豆遺傳圖譜後,全力尋找大豆中的耐鹽基因。
林漢明教授發現,野生大豆的產量雖不及人工栽種的大豆,但卻能在鹽份高、水份少的惡劣環境下茁壯生長。相反,人工栽種的大豆「嬌生慣養」,失去野生大豆的抗逆基因。
最終,林漢明教授與團隊透過基因組分析和育種研究,將野生大豆和栽種大豆的優點結合,培育出耐鹽抗旱的質優大豆。
十多年來,除了實驗室的研究,林漢明教授更不時前往中國西北和東北的乾旱山區,實地了解大豆的耕種實況,與當地農業專家和農民交流。
大豆專家林漢明|耐鹽大豆已大量播種 下一個目標是非洲
中國西北地區的降雨量少,土地貧瘠,林教授與內地專家攜手,成功培育出耐鹽耐旱大豆品種「隴黃」系列,實現「大豆回家」。如今,這些耐鹽大豆已經甘肅黃土高原上大量播種,面積超過5個香港島。在2022年,隴黃2號、3號更被甘肅選為當地帶狀間套作種植示範的推薦品種,田野試驗面積已達20萬畝。
林漢明教授下一個目標,就是把科研成果帶往世界其他有需要的地方,例如非洲。林漢明教授期望,在科學探索之中,世界不同地方的人民可以走在一起,共同解決地球村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