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1-18
語言是甚麼?語言是人類存在的家,這是海德格爾(語言是人類存在的家)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動物沒有語言,除非你在比喻的意義上才有,所以牠們沒有世界,只有環境。人有語言,於是能有一個世界,大地、山川、星辰、河流向人類呈現出來。萬事萬物,整個宇宙向人類呈現,因為人是在語言中了。
王德峰看漢語形成中國人思想情感 宗教亦不能取代中國文化精神

《聖經》裏,上帝造人這段故事包含着智慧。上帝怎樣造人?用泥土造。用泥土造出人的形體,但這時候還不能叫做人,還差最後一道工序。
最後的工序是甚麼?對着這個形體吹口氣。為甚麼要吹一口氣?讓他有了語言。因為有了語言,人有了世界,所以人類對世界的基本經驗,都是在語言中的經驗。人對世界的基本理解,都是在語言中的理解。
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所形成的最基本生存情感,也是在語言中形成起來的生命情感。人所形成的人生基本態度,也是在他所屬、所在區域的那個母語給他的。所以,只要漢語仍然是中華民族的母語,我們就仍然在中國思想中,我們仍然是中國人。
要讓中國人不稱其為中國人,不是靠到處傳教,譬如把基督教在中國推廣得愈廣愈好,終於慢慢地中國成為了一個基督教國家。大家別相信這件事情。即使基督徒數量增加,絕不足以說明基督教在中國形成了可以取代中國文化精神的力量。
除非有一天漢語消失了,我們才不在漢語所積澱和保存的中國思想和智慧裏,也就不在漢語所積澱和保存的人生態度、生命情感和世界理解之中。
延伸閱讀:中國引進西方知識和生活模式 王德峰:不會變成西方人
王德峰舉例「緣份」繙譯英語 難有兼具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解釋

一個語言的消逝,是一種對世界的理解框架的消失、生命情感的特徵的消失。所以,我們不管怎樣向西方學習,我們仍然是中國人,根源就在漢語。凡是能夠體現、凝聚中國思想、中國文化精神的漢語的詞語,沒有一個能夠繙譯成歐洲語言。
例如《道德經》在很早時候已繙譯為德文、英文、法文等版本,但在繙譯時其實都犯錯了。後來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發現繙譯出現問題,然後下了很大的決心,要自己來繙譯。但是他沒辦法繙譯,於是找來一個母語是漢語而常年在德國從事學術研究的人。
兩個人就合作了。海德格爾跟這位華人用了三年時間,但最後還是失敗告終。海德格爾聊以自我安慰的方法,是請了一個懂得寫書法的華人,從《道德經》裏面摘取了兩句話,寫成一幅對聯,掛在他的辦公室,每天看看就是了。
所以,這個問題的根本,我們現在看到了。中國儒家、道家或者佛家思想,也就是中國人的人生態度、中國文化精神的詞語,都是無法繙譯成為歐洲語言的。
例如中國人經常用到的詞語「緣份」。若你把「緣份」這個詞繙譯成英語,會是怎樣?「我認識你,真是緣份啊!」我們感慨地說了一句話,你馬上聽懂了,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第一層意思,就是我認識你,不是預先我計劃好的,是沒有計劃過,偶然性的。
但是我們同時擁有緣份來說的必然性。為甚麼?500年修來同坐一條船。這個是500年修來的必然性。
延伸閱讀:王德峰看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
總而言之,就是必然性。在「緣份」這樣詞語、詞彙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統一在裏面。或者你會找到英語單詞的意思是必然性,它叫necessity,但你能夠在英語中找到一個詞同時表示偶然性和必然性嗎?是沒有的。
這種事情跟中國人講,都會明白。但跟歐洲人講,他們怎樣能夠明白?中國思想和西方思想的差別,我們在這裏看到了。(九之四)
(轉載自明師在你心中@YouTube,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代表《當代中國》平台的立場)